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浙江省科技攻关计划(2010C02004-2)

作品数:3 被引量:29H指数:3
相关作者:田敏王彩霞李全健李翠新闫晓娜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西南林业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浙江省科技攻关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生物学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篇野生
  • 2篇野生居群
  • 2篇居群
  • 1篇地理
  • 1篇性状
  • 1篇养分
  • 1篇植物
  • 1篇生理生化
  • 1篇生理生化变化
  • 1篇土壤
  • 1篇土壤养分
  • 1篇种子
  • 1篇种子发育
  • 1篇种子发育过程
  • 1篇基因流
  • 1篇发育过程
  • 1篇保育策略
  • 1篇AFLP
  • 1篇AFLP分析
  • 1篇表型

机构

  • 3篇中国林业科学...
  • 1篇中国科学院上...
  • 1篇西南林业大学

作者

  • 3篇王彩霞
  • 3篇田敏
  • 2篇李全健
  • 1篇李翠新
  • 1篇连静静
  • 1篇钱鑫
  • 1篇闫晓娜

传媒

  • 1篇植物资源与环...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林业科学研究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3
  • 1篇2012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濒危植物扇脉杓兰野生居群遗传多样性的AFLP分析被引量:7
2013年
扇脉杓兰(Cypripedium japonicum)是一种珍稀的地生兰。为了探索并制定针对性的保护措施,采用AFLP分子标记技术对现存于浙江省的6个扇脉杓兰天然居群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的研究。筛选出的7对引物共扩增出377条清晰条带,多态性比率为20.95%。居群总Nei基因多样性指数为0.0512,其中居群内基因多样性为0.0247,居群平均Shannon多态性信息指数为0.0417,群体间总遗传分化系数为0.5178,基因流为0.4655,表明扇脉杓兰居群的遗传多样性较低,居群间出现一定程度的遗传分化。UPGMA聚类和Mantel检测分析结果表明,居群间的地理位置与遗传距离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性(r=0.16,P=0.242)。基于本研究结果并结合扇脉杓兰的生物学特性,初步提出了相应的保育策略。
钱鑫李全健连静静王彩霞田敏
关键词:AFLP基因流保育策略
扇脉杓兰种子发育过程中的生理生化变化被引量:11
2015年
摘要:为了解扇脉杓兰种子发育过程中的生理特性和变化规律,以浙江省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2个野生扇脉杓兰居群为材料,对其种子发育过程中的营养物质、内源激素含量和酶活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1)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在扇脉杓兰授粉后20d和85d分别达到最高值774.03μg·g-1和最低值373μg·g-1。淀粉含量从最初的2.65%急速增加到21.82%,授粉后60d升至峰值,此后保持在20%左右。可溶性糖含量为1.72%~3.09%。淀粉和可溶性糖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二者与可溶性蛋白质之间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2)GA3、ZR、IAA峰值发生具有时间顺序性,扇脉杓兰授粉后20、30、40d依次出现。3种激素极显著正相关(P〈0.01)。ABA含量在授粉60d后逐渐上升,授粉115d时达到峰值,其含量与3种促进激素呈显著负相关(P〈0.05)。(IAA+GA,+ZR)/ABA比值在授粉后20d达到峰值,此后逐渐下降。(3)SOD活性在扇脉杓兰授粉后20d迅速上升至峰值451.18U·g-1·min-1,授粉后85d降至最低,其变化趋势与可溶性蛋白质变化保持一致。POD活性和CAT活性呈单峰曲线变化。SOD、POD和CAT活性之间相关不显著(P〉0.05),但是三者与可溶性蛋白质之间呈显著正相关(P〈0.05)。
闫晓娜田敏王彩霞
关键词:种子发育生理生化变化
浙江扇脉杓兰野生居群的表型性状变异及其与地理-土壤养分因子的相关性被引量:12
2012年
为揭示扇脉杓兰(Cypripedium japonicum Thunb.)表型性状的变异规律,以浙江临安6个野生居群(老殿、宝剑石、红蛇洞、清凉峰、大明山和里横塘)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叶片、萼片、子房及唇瓣等18个表型性状的变异幅度,并讨论了表型性状变异与地理-土壤养分因子间的相关性以及居群间和居群内的表型多样性。结果显示:6个居群18个表型性状(地径、下叶长、下叶宽、下叶长/宽比、上叶长、上叶宽、上叶长/宽比、中萼片长、中萼片宽、苞片长、苞片宽、子房长、花梗直径、花梗长、唇瓣长、唇瓣宽、植株展度和株高)测量值的F值为1.240~18.666,除花梗直径和株高外,其他16个性状均有极显著差异。各性状的变异系数为5.937%~26.349%,其中,唇瓣长的平均变异系数最小(6.119%)、苞片宽的平均变异系数最大(24.124%);居群间各性状的变异系数为8.139%~13.663%,平均变异系数为11.143%,其中,里横塘居群的平均变异系数最大、宝剑石居群的最小。各性状的多样性指数平均为1.977,其中地径的多样性指数最大(2.045)、苞片宽的最小(1.663)。通过UPGMA聚类分析,可将6个居群划分为3组:清凉峰、大明山、老殿和宝剑石居群为1组;红蛇洞和里横塘居群分别各自成组,其中清凉峰和大明山居群的遗传距离最近。各表型性状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相关关系;但仅地径与速效钾含量显著正相关(r=0.854),子房长、唇瓣长和宽与土壤全磷含量显著正相关(r值分别为0.916、0.854和0.914),植株展度与土壤pH显著正相关(r=0.810),其余性状与地理因子(包括经度、纬度和海拔)及土壤养分因子均无显著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扇脉杓兰野生居群表型性状存在丰富的变异和多样性,且与生境土壤中速效钾及全磷含量及土壤pH有关。
李全健王彩霞田敏李翠新
关键词:表型性状土壤养分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