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204089)
- 作品数:45 被引量:238H指数:9
- 相关作者:李雨成刘天奇李智赵晓涛高军军更多>>
- 相关机构: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教育部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辽宁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矿业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交通运输工程更多>>
- 新型自动调角冷却风机内流动机理及仿真被引量:2
- 2013年
- 为解决目前冷却风机工作时过热、过冷以及能耗较大的问题,设计了一种自动调角冷却风机.建立了新型冷却风机在最佳安装角时的三维模型,模拟仿真了风机内部流场,得到了风机叶轮静压力分布云图和风机运转流场内空气流线图,获得了风机流场内各项空气动力学参数.仿真结果表明:叶片压力面和吸力面上压力梯度分布均匀,叶轮对空气做功状况良好,径向速度对风机叶轮运动没有任何负面影响;通过改进风机翼型可减小流场内湍流动能、降低风机空气动力性噪声.研究结论中流场出口各项指标表明新型风机叶轮空气动力性能满足冷却风机设计要求.
- 岳立新张凤嘉刘伟黄兴郝志勇
- 关键词:内部流场静压分布压力梯度风机叶轮空气动力性能
- 积水采空区下重复开采可行性分析被引量:1
- 2016年
- 工作面上方采空区积水是影响安全生产的一个重要因素,针对煤矿采空区积水问题展开研究。应用有关规程中记载的裂隙到高度计算方法,对采后裂隙带分布规律进行研究,并选取计算结果最大值确定煤层开采后的裂隙最大范围,根据三下规程中保护煤柱留设原则,选取最大最有效的保护层厚度,确定安全生产煤岩柱的高度。对比保护煤柱的范围与煤层与采空区之间的位置关系,得出重复开采后不会有安全威胁,开采可行。
- 钟世毕
- 关键词:保护煤柱重复采动裂隙带高度保护层厚度
- 辛置煤矿近距离煤层同采工作面合理错距研究被引量:2
- 2013年
- 近距离煤层在开采过程中,存在着上下分层间相互影响、巷道布置与支护困难、工作面接替紧张、生产效率偏低等问题,一直困扰着煤矿的安全高效生产。山西焦煤集团霍州煤电辛置煤矿9#薄煤层和10#煤层层间距仅为1.71m,以此作为工程背景进行近距离煤层同采方案研究。根据目前研究近距离煤层开采较为成熟的"稳压区理论"与"减压区理论",对辛置煤矿9#、10#煤层两同采工作面错距进行计算分析;运用FLAC3D软件对9#、10#煤层两个工作面同采不同错距条件下所产生的应力效果进行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辛置煤矿10#煤层与9#煤层同采过程中工作面的合理错距不应小于35m。研究解决了辛置煤矿工作面接替紧张、资源浪费严重等问题。
- 杨艳国王春龙黄旭
- 关键词:近距离煤层数值模拟合理错距
- 基于模糊数学方法的矿区空气质量综合评价被引量:3
- 2015年
- 以泰和矿为研究背景,采用模糊综合评价的数学方法,分析了二氧化碳,二氧化氮、总悬浮物颗粒TSP、可吸入颗粒物PM_(10)和一氧化碳对矿区空气质量的影响,得出每个影响因素的权重和隶属度。研究发现,CO和TSP对矿区空气质量影响较大,NO_2较小,矿区空气质量综合评价属轻污染。
- 乔宁
- 关键词:矿区环境空气质量
- 矿区城市空气质量对呼吸系统发病率影响分析
- 2015年
- 收集我国主要矿区城市呼吸系统发病率数据,应用多元统计分析得到呼吸系统发病率与3因素的函数关系,并利用果蝇优化算法对以上函数关系进行优化,建立呼吸系统发病率预计模型(HP-B模型),将HP-B模型的预计结果与矿区城市的实际监测数据进行对比,发现HP-B模型精度较高。
- 杨晶孙邦达
- 煤质指标对煤尘爆炸火焰长度影响作用的主成分分析被引量:22
- 2015年
- 为研究不同煤质指标对煤尘爆炸火焰长度的影响作用,利用相关仪器对不同基准下煤的水分、灰分、挥发分等煤质指标以及爆炸火焰长度进行测定。在计算出这些煤质指标观测数据间的相关系数后发现,影响煤尘爆炸火焰长度的煤质指标数据间具有高度相关性。因此,选取十种煤样的煤质指标数据,通过多元统计分析中的主成分分析法,对影响煤尘爆炸火焰长度的煤质指标进行主成分提取,并对主成分的含义进行解释分析,命名第一主成分为"挥发分因子",第二主成分为"灰分和固定碳因子",第三主成分为"水分和着火点因子",从数据分析的角度证明了挥发分含量对煤尘爆炸火焰长度的影响作用最大,生产实践中可据此估计煤尘爆炸的危险程度,对于煤尘爆炸性鉴定及煤尘防爆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 李雨成刘天奇陈善乐刘剑郭柯惊
- 关键词:煤尘爆炸主成分分析煤质指标
- 某煤矿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计算被引量:9
- 2014年
- 某煤矿北翼充填采区地层以奥陶系灰岩作为含煤地层基岩,其上覆岩层中第四系孔隙承压强含水层全区发育,研究充填开采后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对实现安全开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等效采高为基础,利用理论计算、数值模拟、相似材料模拟3种方法对某煤矿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进行预测,得出导水裂隙带高度分别为12.72,12.50,14.28 m。结果表明:3种预测方法相比较具有良好的吻合性,对某矿井的水体下安全开采实际工程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 杨艳国吴庆伟石亚军王宏召
- 关键词:水体下相似材料模拟导水裂隙带
- 基于风量反演风阻的节点压能解析方法被引量:8
- 2015年
- 为解决通风网络中部分巷道会无法完成通风阻力测定或测定结果不准的问题,引入节点压能解析计算方法,对已知压能的节点个数进行判别分析,给出已知节点压能个数判别式,实现在通风网络中利用两组实测风量数据与部分节点压能数据,反演所需未知巷道风阻值,进而得到较准确的巷道通风阻力值。由于测量风量比测定风阻容易得多,而且各矿井为保证安全生产均有大量风量数据,因此利用风量反演风阻可以避免实际阻力测定的繁重工作。通过实例分析,说明只要利用不同条件下通过相同巷道的两组风量数据及部分节点压能,就可以准确计算出待求巷道风阻。
- 李雨成刘天奇周洋周洋
- 关键词:风量通风网络风阻
- 不同变质程度煤尘云最小点火能试验研究被引量:4
- 2017年
- 为研究不同变质程度煤尘云最小点火能特性及其影响因素,选取7种不同变质程度煤尘,采用哈特曼管试验系统,测试不同煤尘云质量浓度c、着火延迟时间t、喷粉压力P下最小点火能E.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变质程度煤尘云E值间存在明显界限,变质程度越高,E越大.在同等粒度下,受煤尘颗粒着火氧化速度限制,最佳点火质量浓度随变质程度增高而减小.随t增大,E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最佳着火延迟时间在1 s附近,且t比c对褐煤E值影响作用偏大.无烟煤P与E关系曲线呈"漏斗型",最佳喷粉压力随变质程度降低而减小.建立c、t、P耦合条件下无烟煤E的数学模型,由此确定的最佳测试工况(c,t,P)考虑了因素间关联性,理论上比单因素分析结果更接近真实情况.
- 李雨成刘天奇周磊
- 关键词:最小点火能变质程度延迟时间
- 金川龙首矿长距离掘进巷道爆破粉尘分布分析被引量:9
- 2016年
- 为了解掘进爆破后粉尘粒子的空间运移规律,确定除尘技术参数,改善除尘效果,实测金川龙首矿1100斜坡道沿程粉尘沉降、空间粒度分布情况,定点监测爆破过程粉尘浓度随时间变化,研究掘进面爆破粉尘运移及粉尘浓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距工作面的距离增加,不同粒径粉尘颗粒比例、沉降及空间分布显现不同的变化趋势。粉尘浓度在爆破后经历50 min仍远远超过规定的粉尘浓度,颗粒比例随粒径增大而减小,悬浮在空间的粉尘分散度分布较为一致。根据试验结果确定工作面喷雾降尘技术参数,全尘和呼尘降尘率分别高达95.77%和96.40%。
- 李雨成高军军李智刘天奇李鸿珠尹卫东
- 关键词:金属矿爆破粉尘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