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7992021)

作品数:14 被引量:25H指数:4
相关作者:张淑珍罗芳张绍东王保国翟晶更多>>
相关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北京市神经外科科研究所首都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1篇血管
  • 9篇内皮
  • 8篇脑血
  • 6篇动脉瘤
  • 6篇颅内
  • 6篇脑血管
  • 5篇血管痉挛
  • 5篇颅内动脉
  • 5篇颅内动脉瘤
  • 5篇脑血管痉挛
  • 5篇痉挛
  • 4篇动脉
  • 4篇动脉瘤夹
  • 4篇动脉瘤夹闭
  • 4篇血管紧张
  • 4篇血管紧张素
  • 4篇皮素
  • 4篇颅内动脉瘤夹...
  • 4篇脑动脉
  • 4篇内皮素

机构

  • 14篇首都医科大学...
  • 6篇北京市神经外...
  • 5篇首都医科大学
  • 2篇中国医学科学...

作者

  • 12篇张淑珍
  • 11篇罗芳
  • 5篇张绍东
  • 4篇王保国
  • 4篇翟晶
  • 3篇王恩真
  • 2篇史广志
  • 2篇赵继宗
  • 2篇单若明
  • 2篇王涛
  • 2篇万虹
  • 2篇陆菁菁
  • 2篇潘颖
  • 1篇赵元立
  • 1篇朱玄
  • 1篇石广志
  • 1篇单玉明
  • 1篇彭昆
  • 1篇李健
  • 1篇张邵东

传媒

  • 3篇中国康复理论...
  • 2篇中华麻醉学杂...
  • 2篇临床麻醉学杂...
  • 1篇中华神经外科...
  • 1篇中华实验外科...
  • 1篇中国康复医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中华神经外科...
  • 1篇中国临床康复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年份

  • 2篇2007
  • 4篇2006
  • 4篇2005
  • 4篇2004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异丙酚-芬太尼麻醉下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患者收缩和舒张脑血管物质的变化被引量:10
2005年
目的观察异丙酚-芬太尼麻醉下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患者血浆血管紧张素Ⅱ(AT Ⅱ)、内皮素(ET)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的变化。方法颅内动脉瘤破裂后2周择期行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患者43例。静脉注射芬太尼2μg·kg-1、维库溴铵0.1 mg·kg-1、异丙酚2 mg·kg-1麻醉诱导后气管插管,持续输入异丙酚6 mg·kg-1·h-1维持麻醉,并间断追加芬太尼2 μg·kg-1和维库溴铵。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1)、剪硬膜(T2)、夹闭动脉瘤(T3)和动脉瘤夹闭后30 min(T4)时采集动脉血,应用放免法测定血浆AT-_Ⅱ、ET和CGRP的浓度,并监测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结果血浆AT-Ⅱ浓度和HR在各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在正常范围内。与T1比较,血浆 CGRP和MAP在T2-4明显降低(P<0.05或0.01),但MAP仍在正常范围内。与T2比较,血浆ET浓度在T3时升高(P<0.05)。结论在异丙酚-芬太尼静脉麻醉下,动脉瘤夹闭术中患者血液中收缩血管的物质升高,舒张血管的物质降低,应注意预防急性脑血管痉挛的发生。
罗芳张淑珍王恩真王保国单若明
关键词:二异丙酚芬太尼内皮缩血管肽类脑动脉瘤
血管壁和血管内皮细胞超微结构在急性机械性脑血管痉挛早期的变化(英文)被引量:1
2007年
背景:某些颅脑手术中难免会对脑血管进行牵拉、夹闭等机械性刺激,导致急性机械性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目前这种急性机械性脑血管痉挛的病理生理及病理预后尚不清楚。目的:观察猫大脑中动脉血管直径、脑血流量、血管壁和血管内皮细胞超微结构在机械性刺激痉挛后早期(2h)的变化。设计:开放性实验。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和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材料:选用健康成年的杂种猫6只,雌雄不拘,体质量2.5~3.5kg,由中国医学科学实验动物研究所提供。Periflux5010型激光多普勒血流仪(瑞典Perimed公司)。方法:实验于2005-08/2006-03在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完成。200g/L水合氯醛腹腔注射(2mL/kg)麻醉后,取俯卧位。正中切开头皮,于前囟后1.5cm,旁开1.5cm开方形骨窗,8×10mm,挑破硬脑膜,选择无血管或少血管的脑表面固定激光多普勒血流计的微细探头。再使动物侧卧位,利用手术显微镜,通过眶下入路,暴露右侧大脑中动脉。选择大脑中动脉跨越嗅束前部位,利用钝性器械重复刺激大脑中动脉,频率为100次/min,持续30min。分别于刺激前,刺激结束后0,0.5,1.0,1.5,2.0h测量刺激前后大脑中动脉直径的变化,监测皮层脑组织灌流指数的变化,观察刺激后2h大脑中动脉血管壁和内皮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主要观察指标:刺激前,刺激结束后0,0.5,1.0,1.5,2.0h大脑中动脉直径和皮层脑组织灌流指数的变化以及刺激2h后大脑中动脉血管壁和内皮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纳入6只实验动物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大脑中动脉直径的变化:刺激结束后0,0.5,1.0h大脑中动脉直径分别为(0.617±0.129),(0.723±0.082),(0.840±0.084)mm,与刺激前比较,明显变窄[(0.897±0.066)mm,t=4.74,4.017,1.299,P<0.01]。②脑组织灌流指数的变化:刺激结束后0,0.5,1.0,1.5,2.0h灌流指数分别为67.8±18.5,82.5±17.5,89.8±24.0,94.0±22.2,98.5±2
陆菁菁张邵东翟晶万虹
关键词:血管痉挛颅内
猫脑缺血时脑不同部位脑血流与氨基酸的变化
2005年
目的比较缺血时猫脑不同部位脑血流、氨基酸的变化并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利用激光多普勒血流计,持续监测猫脑不同部位(颞叶、枕叶)在脑缺血时脑皮层表面的血流变化;利用微透析技术,测定相同位置细胞间隙中的氨基酸变化。结果在阻断猫大脑中动脉(MCA)后,颞叶和枕叶部位的脑血流迅速下降,分别为正常值的21.44%和23.61%,并在2h内缓慢下降;微透析液中谷氨酸浓度迅速增加,可达到正常值的80余倍。结论缺血时猫颞叶和枕叶的脑血流与谷氨酸浓度变化相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张绍东张淑珍罗芳翟晶史广志
关键词:动物实验脑缺血脑血流氨基酸
开颅动脉瘤夹闭术中收缩和舒张脑血管因子研究被引量:2
2004年
目的 观察颅内动脉瘤患者行夹闭术中血管紧张素II(AT II)、内皮素 (ET)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CGRP)的变化。方法  6 2例颅内动脉瘤患者拟行择期开颅动脉瘤夹闭术。分别于术前、剪硬膜、夹闭动脉瘤和动脉瘤夹闭后 30min 4个时间点采集动脉血 ,应用放免法检测血浆中AT II、ET和CGRP的浓度。结果  4个时间点AT II均在正常值范围。ET于术中 3个时间点即剪硬膜、夹闭动脉瘤和动脉瘤夹闭后 30min分别明显低于术前基础值 (P值分别为 0 .0 0 2、0 .0 0 1和 0 .0 0 9)。术前CGRP高于正常值 ,术中 3个时间点CGRP较术前基础值有所降低但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目前开颅动脉瘤夹闭术中缩血管因子不升高 ,但舒血管因子有所降低 ,提示术中应注重扩血管治疗 。
王涛李健赵继宗赵元立张淑珍
关键词:血管紧张素内皮素降钙素基因相关肽颅内动脉瘤
颅脑手术中机械性脑血管痉挛后大脑中动脉内皮细胞的凋亡
2006年
目的观察猫大脑中动脉(MCA)受机械性刺激痉挛后早期(2 h内),血管壁和内皮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方法6只猫,眶后入路,暴露右侧MCA,机械刺激MCA 30 min,应用显微目镜的显微尺测量MCA直径的改变。激光多普勒仪纪录皮层脑血流灌流指数。电子显微镜观察刺激后2 h MCA血管壁和内皮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机械性刺激MCA后,MCA直径缩小,为刺激前的68.77%。脑组织灌流指数下降到刺激前的42.59%。刺激结束后2 h,MCA直径恢复正常。脑组织灌流量恢复到刺激前的61.87%。电镜结果发现,MCA经急性机械性刺激后早期(2 h)内皮细胞染色质边集,凝聚成新月形小体。线粒体嵴模糊不清。结论机械性刺激猫脑MCA可致血管壁痉挛。刺激后早期(2 h)即出现内皮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显示内皮细胞的凋亡现象。提示颅脑手术或动物实验中对脑血管的机械性刺激应尽可能的轻微,尽量减少对脑血管的机械性刺激,避免急性脑血管痉挛的发生,以减少副反应或假阳性实验反应。
潘颖张绍东罗芳张淑珍朱玄
关键词:血管痉挛内皮细胞凋亡颅脑手术
在地氟烷脑保护作用下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不同时间点血管紧张素Ⅱ和内皮素水平的变化(英文)被引量:4
2005年
背景:脑血管痉挛是颅内动脉瘤手术围术期主要并发症之一,颅内动脉瘤行开颅夹闭术的麻醉不仅应满足麻醉的基本要求而且要求尽可能预防脑血管痉挛、提供脑功能的保护。目的:观察地氟烷麻醉下颅内动脉瘤患者行夹闭术中收缩脑血管物质血管紧张素Ⅱ、内皮素水平的变化,探讨地氟烷的脑保护作用。设计:病例分析。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和麻醉科。对象:选择2002-10/2004-06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64例拟行开颅动脉瘤夹闭术患者,男30例,女34例。方法:麻醉诱导后气管插管控制呼吸,地氟烷维持麻醉。分别于麻醉诱导前、剪硬膜、夹闭动脉瘤和动脉瘤夹闭后30 min 4个时点采集动脉血 4 mL,应用放免法检测血浆中血管紧张素Ⅱ、内皮素的水平。主要观察指标:颅内动脉瘤患者麻醉诱导前、剪硬膜、夹闭动脉瘤和动脉瘤夹闭后30 min血浆中血管紧张素Ⅱ和内皮素的水平。结果:2例患者手术中发生动脉瘤破裂,进入结果分析62例。①血管紧张素Ⅱ水平:颅内动脉瘤患者术前血管紧张素Ⅱ水平在正常范围,地氟烷麻醉中3个时间点较麻醉诱导前无明显变化(P>0.05)。②内皮素水平:剪硬膜、夹闭动脉瘤和动脉瘤夹闭后30 min时明显低于麻醉诱导前[(40.4±10.3),(40.0±9.6),(40.7±12.3),(49.3±12.7)ng/L,(P=0.002. 0.001,0.009)]。结论:地氟烷麻醉下开颅动脉瘤夹闭术中收缩脑血管物质血管紧张素Ⅱ和内皮素在整个麻醉维持期间均无上升趋势,内皮素甚至明显低于麻醉诱导前水平,且不同手术阶段无明显差异,表明地氟烷麻醉能够避免由于血管紧张素Ⅱ和内皮素释放增加导致的急性脑血管痉挛,降低继发性脑缺血性损害,从而起到脑保护的作用。
王涛罗芳赵继宗张淑珍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血管紧张素类内皮缩血管肽类
地氟醚和丙泊酚对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患者收缩和舒张脑血管物质的影响被引量:3
2006年
目的比较地氟醚和丙泊酚麻醉下颅内动脉瘤患者行夹闭术术中血管紧张素Ⅱ(AT-Ⅱ)、内皮素(ET)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的变化。方法择期开颅动脉瘤夹闭术患者88例,随机分为地氟醚组(n=45)和丙泊酚组(n=43),以吸入地氟醚或静注丙泊酚维持麻醉。分别于麻醉诱导前、剪硬膜、夹闭动脉瘤和动脉瘤夹闭后30 min采集动脉血,应用放免法检测血浆AT-Ⅱ、ET和CGRP的浓度。结果两组AT-Ⅱ四个时点间及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意义;丙泊酚组夹闭动脉瘤时ET较剪硬膜时明显升高(P<0.05);组间比较,夹闭动脉瘤时丙泊酚组ET明显高于地氟醚组(P<0.05);两组剪硬膜、夹闭动脉瘤和动脉瘤夹闭后30 min CGRP较麻醉诱导前均有所降低。结论丙泊酚麻醉下夹闭动脉瘤时缩血管物质ET明显升高,而地氟醚麻醉下无此现象,提示丙泊酚麻醉中应注重扩血管治疗,以防急性脑血管痉挛的发生,地氟醚可能更适合应用于开颅动脉瘤夹闭术。
罗芳张淑珍高勇王恩真王保国
关键词:内皮素降钙素基因相关肽脑动脉瘤
α-氨基丁酸为内标物高效液相法测定脑微透析液中氨基酸含量被引量:6
2004年
目的研究以α 氨基丁酸 (AABA)为内标物 ,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大鼠脑微透析液中的神经递质类氨基酸含量。方法以AABA为内标 ,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大鼠脑微透析液中的神经递质类氨基酸含量 ,采用OPA柱前衍生 ,ODS C18色谱柱 ,荧光检测器 ,AABA作为内标 ,使用磷酸缓冲液和甲醇二元梯度洗脱方法 ,3 5min内完成。结果氨基酸与内标在给定条件下分离良好 ,每种氨基酸的回收率为 88.2 %— 10 2 .3 % ,线性回归相关系数平均为 0 .998± 0 .0 0 15 ,每种氨基酸的检测限为 1.0— 8.6ppm。 结论本方法准确、灵敏 。
张绍东翟晶张淑珍罗芳
关键词:氨基酸微透析
机械刺激导致猫脑大脑中动脉痉挛模型的建立被引量:2
2006年
脑血管痉挛是指脑动脉在一段时间内呈异常收缩状态,物理因素、化学因素以及脑外科手术刺激等均可引起脑动脉痉挛。目前,许多研究脑血管痉挛的工作多使用蛛网膜下腔出血引起的脑血管痉挛模型,本文旨在研究用机械刺激引起脑血管痉挛模型的建立。
张绍东罗芳张淑珍翟晶史广志
关键词:机械刺激脑血管痉挛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动脉痉挛手术刺激
不同浓度地氟醚对脑动脉瘤患者收缩和舒张脑血管物质的影响被引量:4
2005年
目的 比较不同浓度地氟醚对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患者血管紧张素I(AT Ⅰ)、血管紧 张素Ⅱ(AT Ⅱ)、内皮素(ET)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的影响。方法 择期开颅动脉瘤夹闭术 患者45例,随机分为地氟醚1.0MAC组(Ⅰ组)、1.3MAC组(Ⅱ组)、1.5MAC组(Ⅲ组)三组,每组 15例,麻醉诱导后气管插管控制呼吸,术中地氟醚MAC分别维持在1.0、1.3和1.5。分别于麻醉诱 导前(T1)、剪硬膜(T2)、夹闭动脉瘤(T3)和动脉瘤夹闭后30min(T4)四个时点采集动脉血,应用放 免法检测血浆中AT Ⅰ、AT Ⅱ、ET和CGRP的浓度。结果 三组ET于T2、T3和T4较T1时均明 显降低(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三组AT Ⅰ、AT Ⅱ和CGRP组内及组 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 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1.0、1.3和1.5MAC地氟醚均 可降低ET浓度,可能预防术中急性脑血管痉挛的发生。
罗芳彭昆王恩真张淑珍王保国单若明
关键词:地氟醚脑动脉瘤内皮素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