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ZCX2-YW-339)
- 作品数:51 被引量:908H指数:18
- 相关作者:陈江龙段学军陈雯高金龙曹有挥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科学院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历史地理更多>>
- 南京大都市区建设用地扩张特征与机理被引量:75
- 2014年
- 作为全球城市化最快的地区之一,中国建设用地的扩张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以长三角北翼中心城市南京为例,利用遥感、土地利用调查等数据研究大都市区建设用地扩张的过程、格局与机理。研究表明,1985-2007年南京市在工业化、城市化和国际化的推动下经济快速增长,引致了建设用地的扩张,年均增长率为3.14%。2001年后随着城市发展模式由单中心向多中心转换,建设用地呈加速扩展趋势。南京市建设用地扩展具有明显的沿长江和南北交通走廊轴向发展的特征。开发区和新城建设是南京市建设用地扩张的主要方式。区、县尺度的回归分析表明,人口增加、全球化是城镇工矿用地扩张的重要推手;经济的服务业化有利于土地集约利用,减少对用地的需求,这种影响在城区更大;在分权化竞争中,都市区政府具有更强的控制力。
- 陈江龙高金龙徐梦月陈雯
- 关键词:建设用地扩张
- 南京市城市土地价格空间分布特征被引量:25
- 2013年
- 城市土地供给是城市扩张的重要支撑,分析城市不同类型的土地价格空间分布特征对于城市土地的合理开发具有重要意义,并已成为学者们研究城市扩张过程的重要视角。采用传统统计学与地统计学方法,以住宅、工业、商服三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出让价格为样本,分析了南京市2001-2010年土地交易价格的统计特征及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土地用途不同,其出让价格的空间分布特征也不同。商服用地对商服繁华度要求较高,价格高值区集聚在市中心,以新街口、夫子庙等商贸商务区为中心,向外围价格逐渐降低,为典型的单中心布局模式;住宅用地对环境质量要求较高,价格高值区相对商服用地集聚度有所下降,并呈现出由市中心向外迁移的趋势,圈层布局态势明显;工业用地由于有较高的对外交通条件要求,以及环境成本约束和政策导向,除部分对研发及基础设施等条件要求较高的高新技术等工业外,大多布局在远离市中心,区位条件良好的沿江产业园区及工业区内,呈现多中心发展格局。
- 高金龙陈江龙杨叠涵
- 关键词:城市土地价格
- 基于级差地租理论的岸线资源开发价值评价——以镇江市为例被引量:8
- 2010年
- 本文以经典的级差地租理论为基础,借助GIS空间分析技术,综合分析了岸线资源的自然禀赋、岸线区位条件和岸线产业集聚外部性等表征岸线宜港空间成本-效益因子对岸线级差地租的影响,形成了基于级差地租理论的岸线资源开发价值评价的研究框架。在此框架下,按照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最大化和开发与保护目标协调化的原则,以镇江市长江岸线资源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首先甄别出镇江市岸线资源级差地租为零的岸线,并对其余岸线进行了分级评价,将岸线段依据开发价值进行排序,排序靠前的岸线段近期是建设开发和优化配置的重点,而开发价值较低的岸线段则应留待自然经济条件改善后进行开发利用。根据评价结果提出镇江市岸线资源利用的时空系列,将为岸线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科学依据。
- 刘飞陈江龙朱红云金志丰
- 关键词:级差地租岸线资源
- 中国极化区发展及功能评估研究被引量:4
- 2013年
- 通过中国极化区发展及功能模式分析方法探讨,构建识别极化区功能的指标体系,采用极化区发展分析及功能评估方法,对中国已经批准建设的、具有极化区发展潜力的16个规划发展区进行了发展状况分析及功能定量评估,并提出发挥重要竞争力和影响力、承担重要引领带动功能、具有重要门户和枢纽地位、支撑落后地区快速发展等4类适合中国区域发展现状的极化区发展功能模式。
- 段学军虞孝感Josef Nipper张维阳于露
- 关键词:区域规划
- 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融合”的内涵与机制——以江苏省为例被引量:45
- 2013年
- 本文在系统阐述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融合"的概念内涵及内在机制的基础上,对江苏省"三化融合"现状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1990-2011年,江苏省城镇化与工业化上升趋势明显,但农业现代化水平有所下降;江苏省"三化融合"过程中表现出的最主要问题是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脱节,以及工业化对城镇化发展的带动作用不明显。基于此,文章提出江苏省要实现"三化融合",必须加快体制机制改革,坚持"三化"同步发展,走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道路。
- 陈江龙高金龙卫云龙
- 关键词: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GRANGER检验
- 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全球化进程的时空差异分析——基于两省一市的实证研究被引量:13
- 2013年
- 以长江三角洲地区(包括江苏、浙江和上海全部的25个地级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从经济联系、人员流动、信息交流、政府合作4个方面评估了长三角地区全球化进程的时空差异以及不同城市之间的依赖性和空间自相关特征,并对不同指标的变化进行了深入探讨。研究表明:受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和2010年上海成功举办世博会的积极影响,以及2003年全国非典和2008年金融危机的消极影响,该区域全球化程度表现出了不同阶段性的特征。从时间序列来看,2000~2009年,长三角地区全球化发展表现为加速上升、稳步上升和相对平稳的发展过程,但不同指标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特征。从空间格局来看,长三角地区的全球化程度从比较集中逐渐向较为合理的均衡方向发展,后进区域提升较快,全球化影响下的城市体系更趋合理。从作用机制分析,市场和行政因素共同推动着城市的全球化进程。
- 王聪曹有挥姚士谋刘可文王丽
- 基于农户调查的农村居民点整理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24
- 2013年
- 农村居民点整理是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重要举措。以抽样调查获取的424份调查问卷为基础,构建了包括农户个人特征、家庭经济状况、家庭住房状况、其它因素在内的Logistic模型,分析了农户居民点整理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显示:(1)研究区域农村居民点整理意愿不强烈,仅41.5%的农户愿意居民点整理,其主要原因是担心生活成本增加、失去生活保障以及恋土情结等;(2)农户住房套数、与邻居血缘关系、家庭承包经营耕地面积、家庭收入、农户职业类型等都是影响农村居民点整理意愿的主要因素,其中家庭住房套数越多、收入越高、与邻居血缘关系越远的农户整理意愿越强烈,而年龄越大、家庭人口越多、以农业为主的农户则越不愿意整理搬迁;(3)为有效推进居民点整理工作,应切实从农民利益角度出发,努力提高拆迁补偿标准,建立健全社会保障机制,同时加大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探索。
- 邵子南陈江龙叶欠苏勤
- 关键词:农村居民点整理农户意愿影响因素LOGISTIC模型
- 大都市区建设用地空间扩展机理研究——以南京市区为例被引量:26
- 2013年
- 大都市区建设用地微观空间扩展机理的研究是有效调控城市土地利用布局的科学基础。以南京市市区为例,以经济学的收益最大化理论为基础,构建研究建设用地扩展的成本——收益分析框架。以1 km×1 km为基本研究单元,利用遥感等数据研究1995~2001年、2001~2007年建设用地扩展的微观机理。研究表明,基期建设用地比重、到CBD、到开发区、到高速公路互通口的可达性、邻域建设用地主导单元的数量等收益要素以及耕地面积比重、水域面积比重、地质灾害区比重、坡度、重要生态功能区比重、城市规划建设用地区比重等成本要素是影响建设用地扩展的重要指标。两期比较分析表明,收益要素作用力大于成本要素,其更深层次的作用力则是全球化和市场化。空间政策对于建设用地扩展的约束作用越来越大。基于微观空间机理的研究提出了大都市区基本农田布局的政策建议。
- 陈江龙高金龙魏也华刘飞
- 关键词:建设用地扩展空间误差模型
- 县市域边界地区协调发展研究——以浙江省尖山—南北湖地区为例被引量:1
- 2012年
-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区域协调发展的要求变得日益迫切。作为地理微观区域,县市域边界地区的协调管理尤其困难,在相关研究中还容易被忽略。以CBRs理论为指导,结合浙江省尖山-南北湖地区协调发展实例,对县市域边界地区协调发展的机制进行深入分析,构建了发展机制框架体系。尖山南北湖地区是典型的微观跨边界地区,在空间、功能上都具有协调发展的基础。由于行政体制的分割,现有的规划更加关注自身发展的需求,缺少区域整体统筹发展的眼光,造成了产业定位相互冲突,交通衔接不畅,生态环境共同保护意识不到位等问题。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在协调发展机制框架基础上,提出协调发展规划方案,以期通过规划的手段使问题得以解决和落实,希望对微观区域的协调发展研究有所启迪。
- 王聪曹有挥王富喜
- 国家区域政策对央企空间布局的影响被引量:10
- 2012年
- 建国伊始,国家区域政策就深刻影响着央企的空间布局。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政策对央企空间布局的影响机制、特征与过程分析,结果表明:央企空间布局是"经济人"与"政治人"两种行为特征相互博弈的结果,受国家区域政策直接、间接和累积循环三种模式影响,总体布局呈不平衡的板块集聚特征,央企总部布局具有极高的首都指向性。国家区域政策的转变历程与央企布局的演变过程相吻合,均经历了均衡—不均衡—均衡的演变过程。经济区内的政策强度与央企布局个数呈较强的正相关关系,政策强度与央企扩张具有相似的年际变化规律,但存在时滞和周期性。在不同的区域政策时期,央企布局的空间变动和区域政策的调整具有相应的一致性,各阶段主要的作用机制不同,且趋于三种模式的相互混合影响。
- 刘可文曹有挥肖琛王聪车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