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09YJC840011)
- 作品数:6 被引量:186H指数:5
- 相关作者:罗恩立王桂新更多>>
- 相关机构:华东理工大学复旦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博士研究生创新基金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更多>>
- 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能力研究被引量:35
- 2010年
- 本文在已有文献基础上,研究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研究发现,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的提升受个体自身、个人环境及制度政策等多重因素制约,培养和提升其就业能力应是一个基于多元动力支持的系统过程,而公共服务与支持性政策因素尤为重要。
- 罗恩立
-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
- 西方就业能力理论的演变轨迹与最新进展被引量:11
- 2011年
- 近年来西方学界对于就业能力(employability)问题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也日益受到国内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基于国外就业能力理论的研究演进,对其构成基本内涵和分析框架进行比较剖析,并重点考察了西方就业能力理论最新研究进展,最后得出对我国相关研究的启示。
- 罗恩立
- 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问题初探:一个分析的框架被引量:72
- 2010年
- 新生代农民工已逐渐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就业能力状况影响其自身职业向上流动和城市融入,也关系着中国未来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劳动要素的竞争力。本文在述评西方就业能力研究文献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与研究对象的特性,提出基于微观个体、中观环境及宏观需求与政策因素三者互动的分析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的理论框架,并进行因素整合分析,之后得出初步结论,提出提升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的相关建议。
- 罗恩立
-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
- 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被引量:38
- 2010年
- 建立科学的就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是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合适就业支持政策和具体服务举措的关键和保证。本文采用层次分析和Delphi咨询法,提出了基于微观个体、中观环境和宏观政策三个评估维度的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通过不断的实践修正,获得了25个具体的评价指标和相应权重。这一指标体系的提出,旨在为提高新生代农民工劳动、就业等公共服务的政策效率提供参考,也为学术界后续量化研究打下基础。
- 罗恩立
-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指标体系
- 中国城市外来人口的就业能力及其影响因素--基于京、津、沪、穗四大城市的调查数据被引量:4
- 2010年
- 外来人口的就业能力影响其自身职业向上流动和城市融入,也关系着中国未来产业结构升级和劳动要素的国际竞争力。该文在系统述评西方就业能力研究文献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与研究对象的特性,构建基于个体自身微观、个人环境中观及需求与政策宏观因素三者互动地分析外来人口就业能力的理论框架。应用京、津、沪、穗四城市调查数据,进行以因子分析为主的实证研究,发现基于社会保险的福利享有、社会交往、社区支持、家庭环境、文化素质和工作环境这六大因素对其就业能力影响较大,最后作相关讨论。
- 罗恩立王桂新
- 关键词:外来人口就业能力
- 就业能力对农民工城市居留意愿的影响——以上海市为例被引量:45
- 2012年
- 就业是民生之本,提升就业能力可为改善农民工的城市生存发展处境提供基础性条件,进而影响其城市居留意愿。本文基于对上海市1026份农民工的问卷调查,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考察这一群体就业能力因素对于其城市长期居留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就业能力的五个核心指标中教育程度、就业服务享有、社会网络以及职业类型显著影响农民工的城市居留意愿,而工会参与因素影响不显著;传统变量中只有婚姻状况通过显著性检验。研究显示,适恰的就业能力支持政策将既有助于农民工,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职业发展,也有利于提高其留城意愿、促进我国持续稳定的城市化。
- 罗恩立
- 关键词:就业能力农民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