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林业局948项目(2010-Z40)
- 作品数:5 被引量:31H指数:4
- 相关作者:叶金云张易祥吴湘王趁义杨肖娥更多>>
- 相关机构:湖州师范学院浙江大学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引进国际先进农业科技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重大科技专项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更多>>
- 露水草加工粒径和其β-蜕皮激素释放的关系被引量:6
- 2011年
- [目的]比较不同粒径露水草(Cyanotis arachnoidea C.B.Clarke)对所含β-蜕皮激素释放的影响。[方法]采用GRACE ODS C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甲醇∶水=40∶60(V/V,%)洗脱。柱温26℃,流速1.0 ml/min,检测波长248 nm。[结果]相同来源的露水草粉体(粒径10、30和50μm)β-蜕皮激素含量检测值和普通细粉(粒径180μm)相比,粉体中蜕皮激素激素的检测值平均高1倍多。[结论]露水草粉体中的蜕皮激素更容易溶于甲醇,其提取率明显高于普通细粉。表明露水草经过超微粉碎后,细胞破壁率到得明显提高,更有利于有效成分的溶出。
- 朱国栋张易祥叶金云吴成龙于岚杨霞
- 关键词:高效液相色谱法
- 我国淡水青虾营养及配合饲料研究的现状与展望被引量:4
- 2012年
- 淡水青虾是我国今后淡水养殖中的主导品种之一。文章综述了目前我国在淡水青虾营养需求及配合饲料研究等方面取得的主要进展,包括淡水青虾的生物学特性,天然饵料与食性,淡水青虾对蛋白质和氨基酸、能量与能蛋比、脂肪和脂肪酸、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需求,淡水青虾的消化生理研究,配合饲料开发以及环境友好型养殖模式等研究现状。在综合评述的基础上,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淡水青虾营养与配合饲料技术的研究重点,以实现我国淡水青虾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 叶金云张易祥吴成龙杨霞明建华郭建林陈建明
- 关键词:淡水青虾营养配合饲料
- 生态沟渠对中华鳖温室养殖排放水体的净化效果被引量:7
- 2012年
- 研究采用生态沟渠技术体系——"水生植物(凤眼莲,Eichhornia crassipes)-微生物(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水生动物(螺蛳,Margarya)"共生系统联合净化处理中华鳖温室养殖排放水体,并连续数月采样分析处理污水中各项主要营养盐污染物指标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经过近5个月的生态沟渠技术体系处理,中华鳖温室养殖排放水体中总氮(TN)浓度减少75%,铵氮(NH4+-N)浓度减少91%,总磷(TP)浓度减少83%,化学需氧量(CODCr)减少62%,溶解氧(DO)增加近4倍,水体酸碱度(pH)维持在中性水平,处理污水由初始的黄色或棕色、浑浊逐渐转变为微黄色、微浑浊,且无异味。由此可知,利用生态沟渠技术体系——"水生植物-微生物-水生动物"共生系统联合修复中华鳖温室养殖排放水体效果显著,具有良好的推广和应用前景。
- 吴湘叶金云吴昊王趁义韩志萍
- 关键词:生态沟渠中华鳖温室养殖
- 铜绿微囊藻对漂浮栽培植物去除氮磷效应的影响被引量:2
- 2010年
- 以不同季节的漂浮栽培植物大漂(Pistia stratiotes Linn.)和冬牧70(Secale cereale L.)为研究对象,研究了铜绿微囊藻对两种植物去除氮磷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总氮(TN)的去除效率由高往低依次为:铜绿微囊藻+大漂82%>铜绿微囊藻76%>大漂68%>对照CK 23%;铜绿微囊藻+冬牧70 79%>冬牧70 65%>铜绿微囊藻61%>对照CK 11%;TP的去除效率由高往低依次为:铜绿微囊藻+大漂83%>铜绿微囊藻79%>大漂68%>对照CK 26%;铜绿微囊藻+冬牧70 77%>冬牧70 68%>铜绿微囊藻63%>对照CK18%。因此,铜绿微囊藻对富营养化水体中的氮磷有较好的吸收去除作用,特别是当藻类与植物相结合修复富营养化水体时可以有效提高水体中氮磷的去除效率,但是重要的前提条件是两者之间并无明显的克生作用存在。
- 吴湘杨肖娥韩志萍王趁义叶金云
- 关键词:水体富营养化铜绿微囊藻
- 生态浮岛植物在富营养化养殖水体中去磷途径的初步分析被引量:12
- 2011年
- 植物修复富营养化养殖水体过程中磷(P)的去除途径主要包括植物吸收、植物根系吸附、底泥吸附和还原状态下的磷挥发。为了深入探讨植物修复去磷机理,阐明植物修复富营养化养殖水体过程中磷的去向问题,分别以夏秋季(高温)和冬春季(低温)的高效除磷植物大漂和冬牧70组成的生态浮岛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模拟条件下的富营养养殖水体生态修复系统,研究不同温度季节下生态浮岛植物在富营养养殖水体中各去磷途径对水体总磷(TP)去除量的贡献率大小。结果表明:经过20 d处理后,生态浮岛植物大漂和冬牧70对富营养化养殖水体中总磷的去除效率都较高,均达50%以上;在生态浮岛植物修复富营养养殖水体过程中最主要的磷去除途径都为植物吸收作用和底泥吸附作用,分别占水体中总磷去除量的23%~58%和27%~51%;其次是植物根系吸附作用,占水体中总磷去除量的13%~28%;贡献率最低的是还原状态下的磷挥发,一般低于1.5%,几乎可忽略不计。
- 吴湘叶金云杨肖娥王趁义张易祥
- 关键词: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