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G0206-71102058)

作品数:3 被引量:312H指数:2
相关作者:魏志华熊艳曾爱民傅元略李常青更多>>
相关机构:厦门大学浙江工商大学北京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经济管理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篇融资
  • 1篇融资行为
  • 1篇期货
  • 1篇期货交易
  • 1篇企业
  • 1篇企业融资
  • 1篇企业融资行为
  • 1篇买卖
  • 1篇买卖价差
  • 1篇媒体
  • 1篇金融
  • 1篇金融危机
  • 1篇金融危机冲击
  • 1篇经济后果
  • 1篇价差
  • 1篇交易
  • 1篇交易成本
  • 1篇国债
  • 1篇国债期货
  • 1篇国债期货交易

机构

  • 2篇厦门大学
  • 1篇北京大学
  • 1篇华东理工大学
  • 1篇浙江工商大学
  • 1篇中国金融期货...

作者

  • 2篇魏志华
  • 2篇熊艳
  • 1篇傅元略
  • 1篇曾爱民
  • 1篇李常青
  • 1篇王玮

传媒

  • 1篇管理世界
  • 1篇上海金融
  • 1篇金融研究

年份

  • 1篇2015
  • 2篇2011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媒体“轰动效应”:传导机制、经济后果与声誉惩戒——基于“霸王事件”的案例研究被引量:121
2011年
已有文献对媒体"轰动效应"鲜有关注,本文基于传播学视角对"霸王事件"进行案例分析,首次系统考察了媒体追逐"轰动效应"的传导机制、经济后果以及声誉惩戒,并为分析其在内地和香港市场中的影响差异提供证据。研究发现,媒体在信息传导过程中通过"有偏的放大机制"而非"中立的把关机制"的传导产生了"轰动效应";媒体追逐"轰动效应"给霸王集团及其在香港及内地的同行业者带来了短期内无法恢复的损失,而香港及内地投资者对"霸王事件"的反应存在明显差异;媒体追逐"轰动效应"并未受到资本市场的声誉惩戒,需引起媒体本身、监管和立法当局以及投资者等各界审慎的思考。本文研究表明,媒体作为上市公司的外部监管渠道,不可否认有助于完善资本市场外部环境,但其出于自利目的制造"轰动效应"也会令资本市场乱象丛生。本文对媒体"双刃剑"功能的探讨,将有益于引导、规制媒体更好地服务于资本市场。
熊艳李常青魏志华
关键词:轰动效应经济后果
我国国债期货交易成本与市场质量被引量:1
2015年
本文立足于我国国债期货市场,考察了交易成本与市场流动性和波动性的关系,并从买卖价差、冲击成本、市场深度以及波动性等多方面进行检验。本文研究发现,国债期货保证金从3%调降至2%,并免去平仓手续费的调整事件并没有显著改变市场质量。这是由国债期货本身市场结构特征、现券市场的行情、成交情况以及政策消息等外部因素影响所致。未来需进一步在降低交易成本,优化手续费、保证金收取模式以及完善交易机制等方面作出优化。
熊艳王玮
关键词:国债期货交易成本买卖价差波动性
金融危机冲击、财务柔性储备和企业融资行为——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被引量:190
2011年
本文以2007年爆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对中国大陆上市企业的冲击为研究事件,实证结果发现,与非财务柔性企业相比,各类财务柔性企业在金融危机时期具有更强的资金筹集和调用能力,能更好地为其投资活动提供资金;并且在危机前储备不同类型财务柔性的企业在危机中的融资方式也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发现支持了下述观点:当遭遇重大不利冲击而面临现金流短缺时,企业事前储备的财务柔性能较好地为其有价值的投资机会提供资金。
曾爱民傅元略魏志华
关键词:金融危机财务柔性融资行为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