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2002AA603032)

作品数:7 被引量:71H指数:6
相关作者:姚雪梅黄勃赖秋明胡则辉周志刚更多>>
相关机构:海南大学上海水产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篇生物学
  • 4篇农业科学

主题

  • 4篇对虾
  • 3篇凡纳滨对虾
  • 2篇微卫星
  • 2篇活率
  • 2篇存活
  • 2篇存活率
  • 2篇F
  • 1篇选育
  • 1篇选育群体
  • 1篇养殖
  • 1篇遗传学
  • 1篇杂交
  • 1篇适应力
  • 1篇授精
  • 1篇坛紫菜
  • 1篇人工授精
  • 1篇紫菜
  • 1篇子一代
  • 1篇自交
  • 1篇自交系

机构

  • 6篇海南大学
  • 2篇上海水产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4篇黄勃
  • 4篇姚雪梅
  • 2篇周志刚
  • 2篇胡则辉
  • 2篇赖秋明
  • 1篇严兴洪
  • 1篇吴长功
  • 1篇王海石
  • 1篇符孔忠

传媒

  • 2篇海洋科学
  • 1篇中国水产科学
  • 1篇海洋湖沼通报
  • 1篇渔业现代化
  • 1篇水产学报
  • 1篇水产科学

年份

  • 2篇2007
  • 4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4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SPF凡纳滨对虾F_1代、F_2代养殖性状比较研究被引量:7
2007年
通过大面积养殖发现,F2代的成活率和适应力均好于F1代,F2代的成活率为67.2%,F1代成活率只有17.7%。造成F1代成活率低的主要原因是其适应力较差造成发病死亡。F2代的成活率、饲料系数、养殖产量均高于F1代,但生长速度不如F1代。
姚雪梅黄勃张继涛
关键词:F1代F2代成活率适应力
坛紫菜微卫星DNA序列的筛选被引量:6
2006年
自坛紫菜(Porphyra haitunensis)丝状体中提取的DNA,经Sau3 AI限制性内切酶消化后,将300-900bp之间的DNA片段回收,并连接到经BamHI酶切并去磷酸化的pUC18载体上,最后转化至大肠杆菌JM109感受态细胞中,构建坛紫菜小片段DNA质粒文库。选用pUCl8质粒的通用引物进行PCR反应,对文库进一步筛选并检测插入片段的大小,在384个阳性克隆中,有278个含有大小合适的插入片段。经测序及序列分析,在103个克隆中获得172个微卫星序列,其中完美型107个,占62.2%,非完美型53个,占30.8%。(GC)n与(CG)n在坛紫菜DNA中非常丰富,分别占25%及17%,但重复频率相对较低。
胡则辉周志刚严兴洪
关键词:微卫星
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选育群体与一般养殖群体生长与免疫特性的比较
对虾良种选育中生长和抗病是人们关注的两大指标。因此对虾选育中优选出既生长快又能抗病的群体或个体一直是育种工作者的理想目标。但目前已有研究初步表明对虾的生长速度与抗病力呈负相关,由此大大增加了选育的难度。探究对虾生长与抗病...
吴长功周茜姚翠鸾王鸿霞相建海赖秋明姚诗琼
关键词:凡纳滨对虾选育免疫
三种不同方法处理海水养殖凡纳对虾的研究被引量:1
2006年
通过用沙滤、网滤和消毒三种方法处理海水养殖凡纳对虾,在防病、生长、水色稳定性和产量方面均好于未处理海水养殖凡纳对虾的效果。其中沙滤海水实验组从中后期的水质、水色稳定性、换水次数、换水数量、对虾生长速度及产量均好于网滤和消毒实验组。三个实验组对控制WSSV的水平传播,有一定的效果。对于细菌性病原生物,沙滤组和消毒组由于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结成良好和稳定的生物链,形成较稳定的微生态,在防病上有一定的效果。
姚雪梅黄勃张金锁张继涛
凡纳滨对虾人工授精的初步研究被引量:10
2005年
以未交配的成熟雌性亲虾和脱落精荚为实验材料,采用不同精荚破裂处理、不同基础液释出精子、不同保存时间的脱落精荚和不同授精密度进行凡纳滨对虾的人工授精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脱落精荚的精子在生理功能上是成熟的,可以使卵子受精,受精卵发育正常并孵出无节幼体。网搓法进行精荚破裂处理对精子损伤较少,人工授精的效果比研磨法好;用生理盐水作为基础液释出精子进行人工授精的效果比海水略好;精荚冷冻保存时间越长,其人工受精的效果越差;凡纳滨对虾的精子不具鞭毛,没有运动能力,人工授精的卵子受精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精子在水中的密度,增加精子密度可获得较高的无节幼体产量。
赖秋明王海石符孔忠
关键词:人工授精精子密度
SPF凡纳滨对虾F_1、F_2及杂交代生长和存活比较研究被引量:18
2007年
以引进美国夏威夷海洋研究所SPF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群体建立自交系F1和F2,并与海南经过若干代养殖后选育的健康凡纳滨对虾建立杂交系(SPF♀×海南种♂),获得杂交代。通过大规模养殖发现,F1生长最快,杂交代居中,F2最慢。但F1存活率显著低于F2和杂交代。主要是因为F1适应力差,甚至不断有发病个体出现。从虾苗下塘至100日龄,杂交代、F2和F1整个养殖周期存活率分别为60%、54.8%和14.6%,说明杂交代和F2适应力均好于F1。杂交代与F1100日龄生长相近,方差分析表明两者差异并不显著(P>0.05)。在养殖后期杂交代生长和存活率优势明显,不但保持了引进种较好的生长性状,而且表现出海南选育的凡纳滨对虾存活率高的优良性状,杂交优势显著。
姚雪梅黄勃张继涛王志勇
关键词:F1F2存活率
微卫星DNA标记技术及其在海洋生物遗传学中的应用被引量:11
2006年
DNA简单重复序列从1974年在海洋生物中被发现,到1989年“微卫星”术语开始使用这段时间是这种新型分子标记技术的发展阶段。伴随着PCR技术的发明、成熟与拓展,微卫星DNA以其多态性高、随机分布、共显性遗传、重复性好等特点在生物学的个体及系统发育方面得到很广泛的应用。本文从微卫星DNA的发展简史开始,较详细地介绍了它的原理、方法及策略,然后概括了在海洋动、植物的遗传学中,微卫星DNA在遗传多样性分析、遗传图谱构建、基因鉴定和标记以及系谱认证等领域的研究,展望了其在海洋生物分子育种、基因克隆、生物保护等方面的应用前景。
胡则辉周志刚
关键词:分子标记微卫星DNA
凡纳滨对虾自交系与杂交系早期生长和存活的比较被引量:34
2006年
以2个不同遗传背景A、B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群体为亲本,建立了凡纳滨对虾自交系和杂交系,比较其子一代的生长与存活。A是引自美国夏威夷海洋研究所的SPF凡纳滨对虾,B是在海南本地养殖多代选育不携带病毒的凡纳滨对虾。实验由自交组AA(A♀×A♂)、BB(B♀×B♂)和杂交组AB(A♀×B♂)、BA(B♀×A♂)4个实验组组成。结果表明自交组生长AA>BB,存活率BB>AA。由此看出2个群体生长和存活率存在较大差异,AA具有生长快优良性状,BB具有存活率高的优良性状。杂交组生长AB>BA,存活率BA>AB。杂交组与自交组生长和存活率比较:生长AA>AB>BA>BB,存活率BB>BA>AB>AA。两个杂交组在生长和存活率上均表现出母本和父本不同的优良性状,AB、BA组表现生长和存活率双重优良性状,杂交优势显著。杂交使生长和存活这两个表型性状都得到了改良。两个杂交组的生长和存活率比较发现杂交子一代遗传力偏向母本,即母系遗传占主导地位。
姚雪梅黄勃赖秋明张继涛王志勇
关键词:凡纳滨对虾自交系子一代存活率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