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青年基金(2003--8)

作品数:5 被引量:111H指数:5
相关作者:刘广锋徐力文王江勇王瑞旋陈毕生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中山大学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青年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篇杂色鲍
  • 2篇养殖
  • 2篇弧菌
  • 1篇底栖硅藻
  • 1篇养殖环境
  • 1篇育苗
  • 1篇原菌分析
  • 1篇致病
  • 1篇致病性弧菌
  • 1篇溶藻弧菌
  • 1篇珊瑚
  • 1篇生物学
  • 1篇水产
  • 1篇水产养殖
  • 1篇细菌
  • 1篇细菌数量
  • 1篇环境生物
  • 1篇急性
  • 1篇急性死亡
  • 1篇硅藻

机构

  • 5篇中国水产科学...
  • 2篇中山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5篇刘广锋
  • 4篇徐力文
  • 4篇王江勇
  • 2篇周世宁
  • 2篇陈毕生
  • 2篇王瑞旋
  • 1篇黄建荣
  • 1篇廖昌容
  • 1篇潘金培
  • 1篇许丹
  • 1篇陆镜

传媒

  • 2篇中国水产科学
  • 2篇南方水产
  • 1篇海洋科学进展

年份

  • 2篇2006
  • 3篇2005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杂色鲍幼苗大规模死亡与细菌数量的关系被引量:22
2005年
对杂色鲍育苗过程中养殖池、附着板上的细菌数量进行了监测,当鲍苗出现大规模死亡前后,池水及附着板上细菌数量比养殖初期高2个数量级,利用臭氧处理养殖水后,附着板上的细菌数量没有发生根本变化,鲍苗同样出现死亡,鲍苗剥离后1周左右也出现大规模死亡。在鲍苗大规模死亡前后分离的细菌经过鉴定为塔式弧菌及Vibrio sp.
王江勇王瑞旋刘广锋陈毕生潘金培徐华森
关键词:杂色鲍细菌
鲍育苗生物学中饵料硅藻的相关研究进展被引量:8
2006年
底栖硅藻是鲍育苗阶段不可缺少的饵料,也是诱导鲍浮游幼体附着和变态的重要物质,硅藻的种类、营养价值、生态状况等对幼体的附着变态及其后以微藻为饵料阶段的生长率和成活率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总结近10a国内外与饵料硅藻相关的研究概况,包括硅藻对鲍附着变态、生长率和成活率的影响;鲍幼苗饵料转化与消化器官发育的关系;影响硅藻营养的生理生化因子;与鲍幼苗掉板死亡相关的藻类研究等,为鲍育苗生物学的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徐力文刘广锋王江勇
关键词:底栖硅藻育苗
氟苯尼考用于水产养殖的安全性被引量:58
2005年
氟苯尼考(florfenicol),又称氟甲砜霉素,是一种新型广谱高效抗菌药物,自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应用于水产养殖。1990年氟苯尼考首次在日本上市用于治疗黄尾(Seriolalalandei)、真鲷(Pagrosomusmajor)、银大马哈鱼(Oncorhynchuskisutch)、日本竹鱼(Trachurusjaponicus)、虹鳟(Oncorhynchusmykiss)、香鱼(Plecoglossusaltivelis)、罗非鱼和鳗鱼等的假结核性巴氏杆菌病(pasteurellosis)和链球菌病(streptococcosis),随后,韩国、挪威、智利、加拿大、英国等分别上市用于治疗专门疾病。中国1999年批准氟苯考尼为国家二类新兽药,在水产养殖上可用于治疗鳗鲡爱德华氏病和赤鳍病。本研究从氟苯尼考抗菌活性与药效学、药代动力学、毒理学、以及药物残留、耐药性等方面探讨其用于水产养殖病害防治的安全性,旨为该药在中国水产养殖中的科学合理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徐力文廖昌容刘广锋
关键词:氟苯尼考水产养殖
杂色鲍养殖环境中致病性弧菌分布调查被引量:6
2005年
从深圳不同的杂色鲍人工养殖场采集并分类环境生物样品。应用TCBS平板分离并作生理生化初步鉴定弧菌,平板涂布法统计水样和各类生物每mL(或每g)所含弧菌总数,并应用基于16S^23SrDNA间区序列设计的4种水产病原弧菌特异性引物进行PCR,定性检测各类环境样品所携带致病性弧菌的分布状况。结果显示,弧菌广泛存在于杂色鲍养殖环境中,且杂色鲍养殖池池水中的弧菌密度大于进水口海水。在养殖环境生物中,不同环境生物中每克生物所携带的弧菌数差别很大,其中盘管虫、海蟑螂、等足类所携带的弧菌数最多,而海鞘携带的弧菌数最少。在常见的4种致病性弧菌的检测结果上,创伤弧菌和溶藻弧菌阳性率均为3.4%。通过研究弧菌在杂色鲍养殖环境中弧菌的分布特征,为杂色鲍养殖中流行性弧菌病的预防提供科学依据。
刘广锋徐力文黄建荣王江勇许丹陆镜周世宁
关键词:杂色鲍弧菌环境生物
杂色鲍幼苗“急性死亡脱落症”病原菌分析被引量:24
2006年
从“急性死亡脱落症”发病期的杂色鲍幼苗体内和病苗附着的薄膜上,共分离到4株优势菌,即NA0301、NA0302、NA0303和NA0304。经人工浸泡感染实验证明,从病幼苗体内和苗附着的薄膜上分离到的优势菌株NA0301和NA0302是杂色鲍幼苗的致病菌,它们均为革兰氏阴性、短杆状、极生鞭毛,能运动。常规生理生化和Biolog细菌鉴定系统测试结果表明,菌株NA0301与溶珊瑚弧菌(Vibrio coralliilyticus)的亲缘关系最近,而菌株NA0302与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的亲缘关系最近。为了进一步确定它们的分类学地位,分别测定了溶珊瑚弧菌和溶藻弧菌的16S rDNA序列,分析相关细菌相应序列的同源性,并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菌株NA0301与溶珊瑚弧菌的亲缘关系最近,菌株NA0302与溶藻弧菌的亲缘关系最近。因此,菌株NA0301和菌株NA0302分别鉴定为:溶珊瑚弧菌和溶藻弧菌。[中国水产科学,2006,13(4):655-661]
刘广锋周世宁徐力文王瑞旋王江勇陈毕生
关键词:杂色鲍病原菌溶藻弧菌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