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0809RJZA009)

作品数:7 被引量:180H指数:7
相关作者:张继义王利平蒲丽君梁丽萍赵哈林更多>>
相关机构:兰州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生物学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篇动力学
  • 3篇小麦
  • 3篇小麦秸秆
  • 3篇麦秸秆
  • 3篇秸秆
  • 2篇热力学
  • 2篇稳定性
  • 2篇麦草
  • 2篇苯胺
  • 1篇等温线
  • 1篇抵抗力
  • 1篇动力学特征
  • 1篇多样性
  • 1篇植被
  • 1篇沙漠化
  • 1篇沙质草地
  • 1篇生态系统
  • 1篇生态系统功能
  • 1篇生态意义
  • 1篇水处理

机构

  • 7篇兰州理工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7篇张继义
  • 4篇王利平
  • 3篇蒲丽君
  • 2篇常玉枝
  • 2篇梁丽萍
  • 2篇赵哈林
  • 1篇武英香

传媒

  • 2篇兰州理工大学...
  • 1篇生态学报
  • 1篇农业系统科学...
  • 1篇环境科学研究
  • 1篇环境工程学报
  • 1篇生态环境学报

年份

  • 4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9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退化沙质草地恢复过程土壤颗粒组成变化对土壤-植被系统稳定性的影响被引量:30
2009年
通过对不同恢复程度的6个退化沙质草地群落样地的土壤取样,分析了土壤颗粒组成,进行了饱和持水量和土壤粘结力与结持性能的室内试验与测定。结果表明:在退化最为严重和沙漠化程度最高的群落1,土壤颗粒组成以0.25~0.10mm的细砂和0.50~0.25mm的中砂等粗粒成分为主,其质量分数分别为77.62%和19.02%;而0.10~0.05mm的极细砂和〈0.05mm的粘粉粒等细粒成分的质量分数极低,分别为1.65%和1.67%。土壤颗粒组成的这种特征是沙漠化过程土壤各级颗粒受到强烈分选、土壤组成粗粒化的反映。退化沙质草地恢复过程土壤颗粒组成的变化主要表现为:粘粉粒和极细砂质量分数显著上升,在恢复程度最高的群落6分别达到了16.27%和27.38%;细砂质量分数则显著降低,在恢复程度最高的群落6下降到33.85%。极细砂和粘粉粒能够提高土壤持水能力,其质量分数每提高1%,相当于使土壤饱和持水质量分数分别提高0.18%和0.32%;增强土壤的粘结力和抗风蚀能力,是土壤基质的稳定剂,其质量分数每提高1%,相当于使土壤粘结力分别提高0.0783kg·cm^-2和0.1363kg·cm^-2。退化沙质草地恢复过程土壤颗粒组成变化是土壤—植被系统互馈作用、良性发展的指示器,其生态意义在于:引起水分入渗和分配变化,使表层土壤截存的降水量增加,有利于浅根系草本植被发育,而深层土壤水分补给减少,沙地旱化;使土壤基质的黏结力和结持性能增强,稳定性增强,抗风蚀能力提高,进一步推动土壤—植被系统的良性发展,加速恢复进程。
张继义赵哈林
关键词:土壤植被稳定性生态意义
麦草对水中苯胺的吸附平衡、热力学和动力学研究被引量:11
2011年
研究了麦草吸附苯胺的吸附平衡、热力学以及动力学特征。采用Langmu ir和Freund lich等温线对平衡数据进行了非线性拟合,并计算了吸附过程的自由能变(△G)、等量吸附焓变(△H)和熵变(△S)等热力学参数,同时采用拟一级动力学和拟二级动力学模型对动力学数据进行分析,并采用内扩散方程探讨了吸附机制。结果表明,试验平衡数据更符合Freund lich模型,其极限吸附容量(323K)为6.0mg.g-1。等量(0.2 mg.g-1~2.5 mg.g-1)吸附焓变△H为13.58kJ.mol-1~22.34 kJ.mol-1,△G〈0,△S〉0。拟二级动力学模型对动力学数据拟合最好,平衡吸附量qe和初始吸附速率h0,2随苯胺初始浓度的增大而增大。麦草吸附苯胺经历了快速表面富集、微孔内扩散和吸附平衡3个阶段,麦草吸附苯胺初期,吸附速率由边界层扩散控制,吸附后期则由微孔内扩散控制。
张继义王利平常玉枝
关键词:苯胺吸附等温线热力学动力学
小麦秸秆对Cr(Ⅵ)的吸附特性及动力学、热力学分析被引量:77
2010年
为实现农业废料资源化,解决含铬废水的污染问题,研究了小麦秸秆对Cr(Ⅵ)的吸附性能.试验考察了pH,小麦秸秆投加量,温度和初始ρ〔Cr(Ⅵ)〕对吸附活性的影响,进而确定了小麦秸秆去除Cr(Ⅵ)的最优条件.结果表明:当pH=1.0,温度为50℃,固液比为40 g/L时,小麦秸秆对Cr(Ⅵ)的吸附效果最佳.在pH=1.0,温度为30℃,固液比为4 g/L的条件下,初始ρ〔Cr(Ⅵ)〕分别为50,100和150 mg/L时,吸附6 h达到平衡,饱和吸附量分别为6.281,11.942和13.981 mg/g.吸附动力学反应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吸附热力学反应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方程.结合FTIR谱图和SEM结果,推断小麦秸秆对Cr(Ⅵ)的吸附过程以化学吸附为主.
张继义梁丽萍蒲丽君王利平
关键词:小麦秸秆动力学热力学
小麦秸秆对含铜废水的吸附性能和动力学特征被引量:19
2011年
利用小麦秸秆对含铜废水进行吸附研究.采用平衡吸附法研究秸秆投加量、溶液pH和反应时间对小麦秸秆吸附水溶液中Cu2+的影响.结果表明,pH显著影响小麦秸秆对Cu2+的吸附;其动力学行为很好的符合Lagergren准二级反应动力学模型,吸附等温线符合Langmuir模型,在30℃时秸秆对Cu2+的饱和吸附量qm为24.6mg.g-1;分离因子RL值为0~1,为有利吸附;用0.2mol.L-1的HCl对吸附饱和的秸秆解吸效果良好,解吸率>90%,且再生后秸秆的吸附效果与新鲜秸秆差不多.
张继义蒲丽君
关键词:小麦秸秆动力学废水处理
麦草对水中苯胺的动态吸附研究被引量:13
2011年
通过对苯胺初始浓度、流速、初始pH值和吸附床高度对穿透曲线的影响进行探讨,采用BDST模型和Thomas模型对动态实验数据进行线性拟合分析,研究了麦草对水中苯胺的动态吸附性能。结果表明:麦草能够有效地去除水中的苯胺,随着吸附床高度增加,穿透时间延长;而随着苯胺初始浓度、流速和pH值的增大,穿透时间急剧缩短。BDST模型能够准确地预测新的操作条件下的穿透时间,误差均<5%;Thomas模型能够很好地描述麦草对苯胺的动态吸附动力学,由Thomas模型获得的麦草吸附柱对苯胺的动态吸附量与实验值相符。对吸附饱和后的麦草可用0.6 mol/L盐酸进行解吸。
王利平张继义武英香常玉枝
关键词:苯胺麦草
短期极端干旱事件干扰下退化沙质草地群落抵抗力稳定性的测度与比较被引量:22
2010年
利用对不同沙漠化程度的6个沙质草地群落样地在经历时间尺度约为0.5个生长季、强度约为正常降雨量15%的短期干旱事件干扰前后2a同期进行的植被调查资料,从抵抗力概念出发构建抵抗力指数,尝试性地对沙漠化过程退化沙质草地群落在短时间尺度极端干旱事件干扰下的抵抗力稳定性进行了量化测定与比较。结果表明:6个不同沙漠化程度沙质草地群落以活生物质盖度计算的抵抗力指数,除群落4由于其组成以差吧嘎蒿为主而抵抗力指数较高为0.8615,其余5个群落抵抗力指数较小,在0.1760-0.0217之间,且随沙漠化程度的提高,群落抵抗力指数减小,即群落稳定性下降;而以立枯和地面枯落物等非活生物质组分计算的抵抗力指数较高,分别在0.4394-2.4128和0.7983-5.3810之间,且在群落之间的变化与群落沙漠化程度并无一致性,这恰当地反映了立枯和地面枯落物等非活生物质受干旱影响较小、对维持群落功能稳定起着重要作用的事实。对群落抵抗力来源与构成进行的分析表明,群落抵抗力主要由多年生植物构成。通过本研究对群落抵抗力以群落内部生态过程为基础进行的数量测定与比较,证明生物多样性的损失,特别是多年生植物的严重缺失,是沙漠化过程植被抵抗力稳定性降低的主要机理和根本原因。研究结果从相反方面说明生物多样性促进退化沙质草地群落对短期极端干旱事件干扰的抵抗力稳定性,这一结论是对"多样性的生态系统功能"、"多样性与稳定性"等生态学基本问题给出的以所研究的特定生物气候带内退化沙质草地群落为例证的回答。
张继义赵哈林
关键词:稳定性抵抗力多样性生态系统功能沙漠化
小麦秸秆热处理生物碳质对Cr(Ⅵ)的吸附性能被引量:15
2011年
选用小麦秸秆为生物质代表,在200、400、500℃不同温度下,限氧碳化制备生物碳质吸附剂M200、M400、M500,分别考察其对Cr(Ⅵ)的吸附性能,通过观察等温吸附模型和吸附动力学方程,分析其可能的吸附机理.研究结果表明,三种生物碳质对Cr(Ⅵ)的吸附量随着初始浓度的增加而增加,6h达到吸附平衡;吸附反应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吸附等温线结果表明,生物碳质对Cr(Ⅵ)的吸附可以用Langmuir模型很好描述;小麦秸秆生物碳质对Cr(Ⅵ)的最大吸附量随着碳化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分别为35.778、19.79、19.227mg/g.小麦秸秆生物碳质是去除含铬废水中Cr(Ⅵ)的廉价与良好的吸附剂.
张继义梁丽萍蒲丽君王利平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