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LY12H03003)

作品数:4 被引量:33H指数:2
相关作者:林贤凡吴金明金思思徐美傅蓓蓓更多>>
相关机构:温州医科大学温州市人民医院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乙肝
  • 2篇乙型
  • 2篇乙型肝炎
  • 2篇乙型肝炎病毒
  • 2篇细胞
  • 2篇慢性
  • 2篇肝炎
  • 2篇肝炎病毒
  • 2篇病毒
  • 1篇调节性
  • 1篇调节性T细胞
  • 1篇乙肝表面抗原
  • 1篇乙肝患者
  • 1篇乙型肝炎病毒...
  • 1篇幽门螺
  • 1篇幽门螺旋杆菌
  • 1篇三联疗法
  • 1篇三联疗法治疗
  • 1篇树突
  • 1篇树突状

机构

  • 3篇温州医科大学
  • 1篇温州医学院附...
  • 1篇温州市人民医...

作者

  • 3篇吴金明
  • 3篇林贤凡
  • 2篇金思思
  • 1篇林春景
  • 1篇傅蓓蓓
  • 1篇徐美
  • 1篇薛海波
  • 1篇马丽丽

传媒

  • 2篇医学研究杂志
  • 2篇中国现代医生

年份

  • 1篇2016
  • 2篇2014
  • 1篇2013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干扰素治疗对慢性乙肝患者CD4^+ CD25^+调节性T细胞水平的影响研究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干扰素抗病毒治疗中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5年1月在我院行干扰素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肝患者60例及同时期体检的健康成人20例,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第12、24、36、48周及停药后24周收集患者的外周血,比较外周血中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s)、血清HBV-DNA载量以及谷氨酸-丙酮酸转氨酶(ALT)的变化。结果治疗前,完全应答组、部分应答组以及无应答组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比例、ALT含量以及HBV-DNA载量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完全应答组和部分应答组患者各时间段Tregs比例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在治疗及停药期间,完全应答组和部分应答组患者的Tregs比例一直在下降;治疗期间HBV-DNA转阴患者的Tregs比例逐步下降且显著低于未转阴的患者(P<0.05);治疗期间血清学转换的患者Tregs比例逐步下降且显著低于未转换的患者(P<0.05)。结论慢性乙肝患者在接受干扰素抗病毒治疗期间及治疗后,其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比例下降,且越早出现下降的患者其治疗后血清转阴的可能性越大。
薛海波马丽丽林贤凡吴金明
关键词:干扰素调节性T细胞
HBV S-ecdCD40L融合基因修饰对树突状细胞功能的影响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探讨HBV S-ecdCD40L融合基因修饰对树突状细胞(DC)功能的影响。方法分离健康成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GM-CSF、IL-4诱导培养树突状细胞,培养第5天,以脂质体介导转染,分为pcDNA3.1-S-ecdCD40L转染组、pcDNA3.1-S转染组、pcDNA3.1转染组及PBS对照组。转染48h收集DC及上清,流式细胞仪检测DC表面CD80、CD86、HLA-DR表达水平;CCK-8法检测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中DC刺激同种异体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IL-12的分泌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pcDNA3.1-S-ecdCD40L转染组DC表达CD80、CD86、HLA-DR水平增加,刺激同种异体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增强,分泌IL-12水平增高。结论 HBV S-ecdCD40L融合基因修饰能促进DC活化,增强DC功能,将CD40L胞外段基因与HBV抗原基因融合可能是增强乙肝疫苗免疫效果的有效方法。
林贤凡吴金明林春景金思思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CD40配体树突状细胞
四联、三联疗法治疗消化性溃疡临床疗效比较被引量:22
2014年
目的对比四联、三联疗法根除消化性溃疡幽门螺旋杆菌效果,指导临床用药。方法收集2012年10月-2013年5月期间在我院治疗Hp阳性消化性溃疡120例,并随机分组,分别进行含铋剂四联和不含铋剂三联杀Hp治疗2周,分析两组Hp治愈率和根除率。结果四联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幽门螺旋杆菌根除率均好于三联组(P〈0.05)。结论四联疗法对比三联疗法具有疗效高的优点,值得在消化性溃疡患者中推广。
金思思王琼林贤凡
关键词:消化性溃疡四联疗法三联疗法幽门螺旋杆菌
乙型肝炎病毒慢性感染自然病程中HBsAg变化规律被引量:8
2014年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病毒慢性感染的自然病程中血清表面抗原浓度的变化规律及其与血清中HBV DNA的相关性。方法根据HBV感染自然病程的不同阶段,收集205例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患者,其中免疫耐受期(IT)组53例,免疫清除期(IC)组60例,低复制期(LR)组52例,HBe Ag阴性肝炎组(ENH)组40例。应用罗氏电化学发光法定量检测患者血清中的HBs Ag,采用FQ-PCR法定量检测患者血清中的HBV DNA,用IFCC检测患者血清中的ALT和AST。结果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不同时期的患者血清中HBs Ag的中位数各不相同。免疫耐受期(IT)为1079IU/ml,免疫清除期(IC)为2005.5IU/ml,低复制期(LR)为5276IU/ml,HBe Ag阴性肝炎期(ENH)为5923IUml,呈逐渐升高的趋势,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的HBs Ag与HBV DNA在免疫免受期及免疫清除期两者存在相关性,且呈负相关(IT r=-0.452,P=0.001;IC r=-0.455,P<0.001),在低复制期与HBe Ag阴性肝炎期两者无明显相关性(LR r=0.241,P=0.086;ENH r=-0.069,P=0.633)。结论 HBV慢性感染的不同阶段,患者血清中HBs Ag水平存在明显差异。从免疫耐受期到HBe Ag阴性肝炎期,患者血清中HBs Ag浓度呈递增的趋势,而HBV DNA的浓度则呈递减的趋势。虽然在免疫耐受期和免疫清除期HBs Ag与HBV DNA之间存在负相关,但低复制期及HBe Ag阴性肝炎期两者之间则无明显的相关性。所以在临床实践中HBs Ag的定量检测能否代替HBV DNA作为监测慢性乙肝患者病情变化的指标仍需进一步研究。
徐美吴金明傅蓓蓓金健威赵周静蓝松松吴乐灿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自然病程乙肝表面抗原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