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1002094)
- 作品数:19 被引量:24H指数:3
- 相关作者:白欣杨舰赵玉杰冯晓颖李欣欣更多>>
- 相关机构:首都师范大学清华大学大庆师范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理学自然科学总论文化科学电子电信更多>>
- 《中国化学家与化学会》一书介绍
- 2012年
- 中国化学会于1932年成立,到今年已有整整80周年。北京大学出版社于2012年4月出版了王治浩先生所著的《中国化学家与化学会》一书。耄耋之年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位得主徐光宪院士和闵恩泽院士分别为该书题词,中国化学会前会长胡亚东研究员作序,中国化学会理事长姚建年院士为此书题写书名。
- 冯晓颖白欣
- 关键词:化学家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书介院士研究员
- 理性看待科学的数学化被引量:3
- 2010年
- 纵观科学发展史,可以看出科学发展的过程往往伴随着科学的数学化过程。数学化对自然科学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对社会科学发展也具有重要影响。科学的数学化问题,也引起了数学界、科学界、哲学界、社会科学界的广泛重视。
- 白欣李长青
- 关键词:数学自然科学发展社会科学哲学
- 热力学第三定律的发现者——能斯特被引量:6
- 2014年
- 瓦尔特·赫尔曼·能斯特是德国卓越的物理学家、物理化学家和化学史家.能斯特方程的发现者、能斯特灯的创造者,因提出了热力学第三定律而获得1920年诺贝尔化学奖.能斯特一生曾在多所大学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对物理、化学等学科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 赵玉杰杨谦王洪见
- 关键词:性格
- 清华大学微电子学科的建立及产业化的发展——杨之廉教授访谈录(为清华大学100周年校庆而作)被引量:2
- 2011年
- 清华大学是国内以工科为主的科研性高等院校的代表,"以任务带学科"是学校科研提高与发展的重要途径。清华大学微电子学研究所,作为清华大学拥有生产能力的两大单位之一,教学、科研与生产的结合是研究所的特色之处。通过对原清华大学微电子学研究所副所长杨之廉教授的访谈,揭示出清华大学微电子学研究所在不同历史时期,教学、科研与生产的结合情况,从中看出中国高校的研究所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特殊困难,并从中总结出中国高校的研究机构如何走出中国特色的发展之路。
- 白欣杨舰董丽丽李欣欣
- 关键词:产学研微电子学
- 激波管与激波风洞的研制——俞鸿儒院士访谈录被引量:1
- 2014年
- 激波管是实验室内产生激波的设备,大型激波风洞在空气动力学方面有广泛的应用.俞鸿儒院士是我国最早研究激波管和激波风洞的科学家之一,参与并主持了激波管与激波风洞的研制.本文通过访谈整理了激波管自动破膜,激波风洞氢氧燃烧和爆轰驱动技术的相关研究过程,并介绍了激波风洞研制过程中相关测试仪器的设计和改造情况.
- 张珩旭白欣赵玉杰
- 关键词:激波管激波风洞
- 化学流体力学家——林鸿荪被引量:2
- 2012年
- 林鸿荪,力学家,化学流体力学专家.我国化学流体力学的奠基人,为我国液氢火箭发动机的设计以及超低空导弹的研制作出重要贡献.
- 白欣
- 关键词:化学流体力学火箭发动机
- STS视野下的中日手机技术
- 2011年
- 随着手机的不断普及,其对不同的社会都带来了巨大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人们对手机的认识发生着变化,还体现在手机在不同社会的使用形成了不同的社会规范,更体现在其技术发展的制度环境在发生改变。本文运用社会学的方法,从STS视角加以分析、解剖,更细致地说明了这一问题。
- 白欣杨舰
- 关键词:手机社会
- 居里夫人-放射化学的奠基人——为纪念居里夫人获得诺贝尔化学奖100周年及2011“国际化学年”而作被引量:6
- 2011年
- 居里夫人是唯一一位两度获得诺贝尔奖的女性科学家。她关于镭和钋的发现与研究开创了放射化学和核物理研究领域,对后世的科学发展起到了奠基作用。尤其是,居里夫人提出了"放射性"概念并依据"放射性是原子特性"的线索发现了新放射性元素钋和镭,证实了她关于"放射性是原子的一种特性并能够作为一种寻找新元素的方法"的假说。依据这个假说她还分离出了纯的金属镭和钋,奠定了放射化学的基本方法,为放射化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 白欣王晓义冯晓颖
- 关键词:玛丽·居里钋诺贝尔化学奖
- 从力学研究室到力学研究所——郑哲敏院士访谈录
- 2014年
-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成立于1956年,是我国唯一一个多分支学科的、以基础性研究为本的国家级力学研究基地,在国际力学界享有盛誉,力学所的建立为推动我国力学事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受访人郑哲敏院士荣获2012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1955年回国后在力学研究室工作,作为历史的亲历者,郑院士经历了从力学研究室到力学研究所的变迁,并回忆了在上述两个机构工作的经历.
- 赵玉杰李欣欣白欣
- 清代学者对磬重心问题的研究被引量:1
- 2012年
- 磬是我国一种非常古老的打击乐器,其产生距今至少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考工记》最早记述了磬的形状、规范和调音技术。磬的重心和磬的悬孔位置的确定是制造磬体的重要环节,直到明清之际,西方力学知识传入中国并逐渐被中国学者接受,磬体(倨句型)重心位置的问题才引起研究《考工记》的学者的关注,他们开始利用数学方法研究磬体的重心位置问题。清代学者程瑶田、汪莱在这方面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但未能获得完全正确的解法。此后邹伯奇不仅指出了程、汪二人工作的不足与错误,还获得了正确的求解方法与结果,使磬体重心问题获得圆满的解决。
- 白欣冯立昇
- 关键词:邹伯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