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272016)

作品数:5 被引量:12H指数:3
相关作者:王晋军张攀峰高磊丁海河武哲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理学航空宇航科学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理学
  • 3篇航空宇航科学...

主题

  • 4篇圆柱
  • 3篇减阻
  • 2篇圆柱绕流
  • 2篇绕流
  • 1篇动体
  • 1篇英文
  • 1篇数值模拟
  • 1篇气动
  • 1篇转捩
  • 1篇边界层
  • 1篇边界层转捩
  • 1篇层流
  • 1篇值模拟

机构

  • 5篇北京航空航天...

作者

  • 5篇王晋军
  • 3篇张攀峰
  • 2篇高磊
  • 1篇潘翀
  • 1篇武哲
  • 1篇伍康
  • 1篇鲁素芬
  • 1篇丁海河

传媒

  • 2篇空气动力学学...
  • 2篇北京航空航天...
  • 1篇实验流体力学

年份

  • 1篇2008
  • 1篇2007
  • 2篇2006
  • 1篇2005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二维扰动对下游圆盘压力分布的影响被引量:3
2007年
通过测量阻力和表面压力,研究了干扰圆柱尾迹产生的二维扰动对下游圆盘气动特性的影响,得到圆盘迎风面压力分布的变化规律,并结合以往流场结构的研究,对其机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圆盘与干扰圆柱间距比L/D较小时,圆盘迎风面低压区宽度随间距增大迅速增加;当L/D>0.7时,对于同一直径的干扰圆柱,圆盘迎风面低压区宽度基本保持不变;对于不同直径的干扰圆柱,在圆盘前产生低压区的宽度随圆柱直径的增加而变大.此外,利用这种干扰方法,可以降低圆盘阻力,实验得到圆盘阻力可减少约9%,相应的圆柱/圆盘系统的阻力可减小4%.
高磊王晋军张攀峰
关键词:圆柱绕流减阻
来流扰动对圆盘绕流结构影响的实验研究被引量:2
2008年
主要讨论由水槽流动显示实验得到的圆盘绕流结构在上游小圆柱尾迹干扰下的变化,对圆盘前驻点附近逆压区的流动通过氢气泡显示技术进行观察。由实验结果处理得到圆盘前大涡的结构特征(如周期、最大宽度、在周期内结构随时间的变化等)受扰动几何参数的影响。发现无量纲参数L/d(L为小圆柱中心与圆盘迎风面之间的间距,d为小圆柱直径)对圆盘前驻点区域中大涡的形成和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圆柱尾迹中涡通量的增加会在圆盘前产生大尺度的涡对,其周期性演化的频率随L/d增加而增加。
王晋军高磊潘翀
关键词:圆柱绕流
光滑圆盘上小半球对边界层发展影响的实验研究(英文)被引量:5
2005年
应用氢气泡流动显示技术对圆盘上小半球对边界层转捩的影响进行了观测。实验结果表明:当Rer>302时,将会从小半球脱落周期性的发卡涡。发卡涡在自诱导速度的作用下产生倾斜向上的运动,发卡涡头部顶端率先进入高速流区,因而比其根部运动更快,使发卡涡受到流向的拉伸,增加其流向的涡强,增加了流向涡强将使发卡涡的头部有更大的向上速度,由此而形成了不断加强的拉伸、自诱导过程,这就使三维扰动快速增长,导致边界层速度剖面出现局部的暂时变形,从而产生一个强剪切层,强剪切层很不稳定,导致发卡涡破裂而形成湍斑,在下游发展成完全湍流,而在边界层转捩过程中则观察到了水充速度有很强的负脉动。在小半球前缘附近会形成稳定的standing涡,并对standing涡及发卡涡对周围流体的诱导作用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小半球对边界层的扰动以锲形向下游传播,锲形的半顶角称为扰动扩散角,一个半球与三个半球的尾迹区没有明显的区别,每个半球扰动的扩散角均为5.7°。
王晋军丁海河
关键词:边界层转捩
上游双扰动对圆柱气动特性影响的数值模拟被引量:3
2006年
通过用商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FLUENT 6.0中的SIMPLE方法求解二维非定常层流模型,对雷诺数Re=200时上游双扰动体对下游圆柱气动特性影响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计算结果表明当双扰动体相隔较近(H/d=1.1,1.33)时,其后形成单一的Karman涡街,它们对下游圆柱的干扰作用类似于单扰动体时的情况,但是流动结构发生变化的临界间距Lcri较之有效宽度相同的单扰动体的要大,因此可以推断出在该种布置下双扰动体和圆柱绕流会出现2种流动模式.在空穴流动模式下面,下游圆柱的阻力和升力脉动最多减小94%和79%,系统阻力(包括圆柱和扰动体)也能减小33%.而当双扰动体尾流为双Karman涡街时(双扰动体相隔较远H/d=3.33,5.0),圆柱迎风面部分区域仍受到来流的冲击作用,气动力减小有限.
张攀峰王晋军武哲
关键词:圆柱减阻层流数值模拟
采用上游扰动体被动控制减阻技术的实验研究被引量:2
2006年
通过风洞测压和水洞流动显示实验,研究了不同直径的扰动体尾迹下圆柱的流动结构和气动特性。结果表明当扰动体和圆柱串列布置时,流动呈现出两种流动模式:空穴流动和尾流撞击模式。当圆柱处于空穴流动模式时,其阻力可以大幅度降低。当扰动体直径为圆柱直径1/2时,圆柱阻力最大降低98%。综合绕流结构和圆柱表面压力分布的变化,指出阻力减小的原因主要是扰动体对圆柱前体的保护作用以及对后体流动的干扰作用,其中后者占主导地位。随着扰动体直径的增加,扰动体对圆柱前体的减阻效果增加。
张攀峰王晋军鲁素芬伍康
关键词:圆柱减阻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