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7BAI05B04)

作品数:49 被引量:409H指数:11
相关作者:徐克顾建平肖亮陈国平楼文胜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南京市医学科技发展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8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27篇动脉
  • 19篇介入
  • 17篇静脉
  • 15篇血管
  • 12篇血栓
  • 12篇介入治疗
  • 10篇血栓形成
  • 10篇静脉血
  • 9篇疗效
  • 8篇腔静脉
  • 8篇静脉血栓
  • 8篇静脉血栓形成
  • 8篇闭塞性
  • 7篇动脉闭塞
  • 7篇动脉闭塞性
  • 7篇动脉闭塞性疾...
  • 7篇性疾病
  • 7篇溶栓
  • 7篇下肢
  • 6篇缺血

机构

  • 32篇中国医科大学...
  • 19篇江苏省人民医...
  • 5篇南京医科大学
  • 4篇中国医科大学
  • 2篇通辽市医院
  • 1篇鞍山钢铁集团...
  • 1篇东南大学
  • 1篇江苏省中医院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浙江大学医学...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南京市第一医...
  • 1篇沈阳二四二医...

作者

  • 29篇徐克
  • 24篇顾建平
  • 18篇肖亮
  • 16篇楼文胜
  • 16篇宋进华
  • 16篇陈国平
  • 15篇陈亮
  • 15篇何旭
  • 14篇汪涛
  • 13篇苏浩波
  • 12篇张曦彤
  • 9篇申景
  • 7篇童家杰
  • 5篇李红
  • 4篇吴瑕
  • 3篇夏永辉
  • 3篇解世洋
  • 3篇陈冉
  • 3篇吴刚
  • 2篇辛士杰

传媒

  • 16篇介入放射学杂...
  • 5篇中国医学影像...
  • 4篇现代生物医学...
  • 3篇中华放射学杂...
  • 3篇山西医药杂志...
  • 2篇临床放射学杂...
  • 2篇中国介入影像...
  • 2篇中国医疗设备
  • 2篇中国临床研究
  • 2篇中华介入放射...
  • 1篇山东医药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生物医学工程...
  • 1篇中国医科大学...
  • 1篇中国临床医学...
  • 1篇医学影像学杂...
  • 1篇生物医学工程...
  • 1篇中华护理教育

年份

  • 2篇2014
  • 3篇2013
  • 5篇2012
  • 21篇2011
  • 6篇2010
  • 7篇2009
  • 5篇2008
4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急性下肢动脉缺血程度分级相关因素探讨
2012年
目的 探讨影响急性下肢动脉缺血分级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笔者2005年5月至2010年6月间收治的73例经造影证实为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或急性下肢动脉血栓形成的患者,其中男性40例,女性33例,年龄35 - 90岁,平均年龄68.5岁。采集临床相关资料,对性别、年龄、缺血时间、吸烟史、其他合并症、肢体动脉栓塞史、梗阻原因(栓塞/血栓形成)等可能影响急性缺血分级的因素,使用SPSS 11.5软件进行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结果 该组患者73例,79条患肢,急性缺血分级:Ⅰ级2例(3条患肢);Ⅱ级65例,其中Ⅱa级32例(34条患肢),Ⅱb级33例(36条患肢);Ⅲ级6例(6条患肢)。缺血时间、糖尿病及梗阻性质可影响患者缺血程度(P 〈 0.05)。随着缺血时间的延长,缺血程度逐渐加重;糖尿病患者下肢缺血程度倾向于Ⅱa级以下;急性动脉血栓形成缺血程度倾向于Ⅱa级,急性动脉栓塞缺血程度更趋向于Ⅱb级。结论 缺血时间、糖尿病及梗阻性质与急性肢体缺血分级有相关性。
夏彩凤顾建平楼文胜何旭陈亮陈国平
关键词:急性肢体缺血下肢
角度补偿法预防经股静脉入路Günther Tulip滤器倾斜的体外研究被引量:4
2011年
目的 明确在体外下腔静脉(IVC)模型中,滤器推送器角度调繁技术是否可以减少经股静脉置入Günther Tulip滤器(GTF)发生倾斜的程度.方法 IVC模型由悬吊于透明、分叉玻璃管中的1条直径25 mm、长100 mm涤纶人工血管及2条直径10 mm、长100 mm涤纶人工血管构成.经股静脉GTF滤器置入分为2组:左直组(GLS,100例次)、左弯组(GLC,100例次).GLC中,推送器前端折10°~20°角.测量并记录腔静脉右侧壁与钩的距离(DCH),根据DCH滤器倾斜程度(DT)分为5级.滤器释放前、后分别测量各组金属罩杯与下腔静脉纵轴夹角(ACM1,ACM2)和腔静脉右侧壁与金属罩杯的距离(DCM1,DCM2).另外还测量各组释放后下腔静脉纵轴与滤器纵轴夹角(ACF)以及IVC的直径(DIVC).采用x2检验、t检验、秩和检验和Pearson相关系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每组GTF的倾斜程度分布各不相同.GLC与GLS中,滤器倾斜程度属于Ⅲ级分别为71例和36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7.491,P<0.01).2组间ACM1(16.60°和3.05°,Z值-12.187,P<0.01)、ACM2(20.60°和3.50°,Z值-12.188,P<0.01)、ACM1-ACM2(-3.90°和-0.40°,Z值-8.545,P<0.01)、DCH1(2.98和10.40 mm,t值-51.834,P<0.01)、DCH1-DCH2(-10.95°和-0.485°,Z值-11.395,P<0.01)、DCM1(13.17和1006 mm,t值9.562,P<0.01)和ACF(-1.70°和0.70°,Z值-3.596,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组中ACM1与ACF,ACM1-ACM2与DCH1-DCH2之间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978、0.344、0.879、0.627,P值均<0.01);2组中DCH1与ACF之间及左弯组中ACP与ACF之间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974、-0.322、-0.702,P<0.01).结论 体外实验中,滤器推送器角度调整技术可以减少滤器倾斜的发生几率、减轻滤器倾斜的程度.
肖亮申景黄德生徐克
关键词:腔静脉滤器事故预防
恶性肿瘤静脉血管并发症的介入治疗
2011年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静脉血管并发症介入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问题。方法 2001年10月至2009年9月于我院就治的恶性肿瘤静脉血管并发症患者49例,受累部位:颈静脉3例,上肢静脉8例,上腔静脉24例,下腔静脉5例,门静脉癌栓4例,髂静脉5例。分别采用腔静脉滤器置入及静脉置管溶栓术、静脉球囊成形及支架置入术进行治疗。术后给予抗凝、抗炎治疗5~7 d。随访3~12个月。结果 49例患者中,13例行滤器置入及静脉置管溶栓术,技术成功率100%;平均静脉置管溶栓时间7.38 d;临床症状完全消失11例,明显好转2例。36例患者行静脉球囊成形及支架置入术,技术成功率为94%;临床症状完全消失21例,明显好转13例,无明显变化2例。术中无出现血管穿孔、破裂等介入操作相关并发症。术后未出现肺动脉栓塞的临床表现。随访47例,13例患者因原有肿瘤进展而死亡,3例再次出现临床症状,31例患者血管超声提示治疗部位静脉血流通畅。结论介入技术治疗恶性肿瘤静脉血管并发症创伤小、耐受性好、症状改善明显、技术成功率高,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肖亮申景童家杰解世洋魏东升
关键词:肿瘤静脉
急性肢体动脉栓塞的综合介入治疗效果分析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探讨介入综合治疗对急性肢体动脉栓塞的疗效。方法对38例急性肢体动脉栓塞患者(43条患肢)采用经皮导管球囊动脉成形术或支架植入术进行介入治疗,术后除1例转外科行Fogarty导管取栓术外,其余病例均予持续导管接触性溶栓及抗凝、扩血管、祛聚、改善微循环等辅助治疗。结果介入治疗技术成功率100%;37条(86.05%)患肢治疗有效,其中痊愈29条(67.44%),7条(16.28%)疗效良好,1条(2.33%)疗效一般;4条(9.30%)患肢截趾或低位截肢;2例患者死亡(5.26%)。随访1~32个月,3例患者3个月内再发肢体动脉栓塞,再行介入治疗后痊愈出院,其余病例均未再发栓塞。结论综合介入治疗可明显改善急性肢体动脉栓塞患者的致残率和致死率,有效降低再栓塞风险。
马坤顾建平楼文胜何旭陈亮陈国平苏浩波宋进华汪涛
关键词:动脉栓塞介入性溶栓治疗
经导管溶栓及支架植入术治疗肠系膜上动脉闭塞性肠缺血被引量:10
2009年
目的评价经导管溶栓及支架植入术治疗肠系膜上动脉(SMA)闭塞性缺血的有效性。方法14例SMA闭塞性缺血患者,男7例,女7例,年龄48~84岁(平均61.5岁),其中SMA粥样硬化性狭窄7例,SMA夹层性狭窄2例,SMA血栓性闭塞5例;表现为急性腹痛及慢性间歇性腹痛伴进食后加重各7例,其中2例伴有血便。8例SMA患者各植入1枚支架;另6例先行溶栓治疗,其中1例溶栓后植入支架。结果经导管溶栓及支架植入术后,14例SMA均获得通畅。术后2~24h患者腹痛均明显缓解或消失,均无并发症发生。随访2~19个月(平均12.8个月),1例于16个月死于心力衰竭,另13例未再发生肠缺血症状。结论经导管溶栓及支架植入术是SMA闭塞性缺血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张曦彤徐克梁松年庄薇刘静李红杨栋辛世杰
关键词:肠系膜上动脉缺血
介入栓塞治疗内脏动脉瘤的临床研究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探讨介入血管腔内栓塞治疗内脏动脉瘤的方法、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内脏动脉瘤患者23例,包括脾动脉瘤13例,肝动脉瘤2例,胃十二指肠动脉瘤3例,肠系膜上动脉瘤4例,肾动脉瘤1例。其中,9例行远近端动脉栓塞术,4例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瘤体内填塞,3例采用弹簧圈瘤体内填塞加瘤体内注胶栓塞术,4例行弹簧圈瘤体内栓塞术,2例行分支动脉颗粒栓塞术,1例行单纯注胶栓塞术。术后1月、3月、6月行超声、CTA或血管造影复查,以后每年复查一次。结果:本组均成功行介入血管腔内栓塞治疗内脏动脉瘤,栓塞治疗后造影示动脉瘤体和/或载瘤动脉闭塞,动脉瘤体内无明显对比剂显影,脾动脉瘤栓塞患者有3例出现发热,脾区疼痛等脾梗塞症状,未见栓塞术相关严重并发症发生。4例消化道出血患者出血均停止。术后随访3-48个月,未见动脉瘤破裂出血、动脉瘤复发或增大,支架置入者,支架内及分支动脉血流均保持通畅。结论:介入血管腔内栓塞是一种治疗内脏动脉瘤的简便、微创、安全有效的方法。
陈亮顾建平楼文胜何旭陈国平苏浩波宋进华施万印汪涛赵伯翔
关键词:内脏动脉瘤介入治疗栓塞术
急性下肢缺血介入治疗疗效的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探讨影响急性下肢缺血(ALI)介入治疗疗效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收治的95例ALI患者资料,对可能影响治疗效果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治疗总有效率为84.21%(80/95)。统计学检验结果显示合并高血压、合并外周动脉硬化性疾病、病变部位为多部位病变、Rutherford分级高、溶栓时间长的患者治疗效果较差。结论患者是否合并高血压、外周动脉硬化性疾病及病变部位、Rutherford分级及溶栓时间可影响介入治疗ALI的疗效。对于ALI患者应该尽早诊断及治疗,以提高治疗效果。
张娣顾建平楼文胜何旭陈亮陈国平
Günther Tulip可回收式腔静脉滤器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介入治疗中的作用被引量:21
2010年
目的探讨Günther Tulip可回收式腔静脉滤器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及操作技术。方法 2007年9月至2008年4月于我院就治的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36例,发病时间1~12h,发病诱因包括术后及骨折后卧床18例、产后5例、无明显诱因13例;合并肺动脉栓塞12例。症状表现为患肢肿胀(患肢大腿周径比健侧大3~10cm)、疼痛、皮肤呈青紫色或苍白,皮温升高或正常,合并肺动脉栓塞者表现为呼吸困难、胸痛、咯血等。分别经股静脉或经右颈内静脉置入Günther Tulip可回收式腔静脉滤器后,均行静脉内置管溶栓治疗。术后45~75d经血管超声及血管造影复查证实下肢静脉及肺动脉内无新鲜或游离血栓后,经右颈内静脉入路行Günther Tulip腔静脉滤器取出术,复查下腔静脉造影。术后给予抗凝、抗炎治疗3~5d。随访4~10个月。结果共置入Günther Tulip可回收式腔静脉滤器36枚,均一次性释放成功,释放过程平均耗时1.5min(0.5~5min),释放过程中滤器弹跳幅度小于2mm,1例滤器置入时倾斜25°,滤器置入后未出现新发生肺动脉栓塞的临床表现。12例患者于术后45~75d行Günther Tulip腔静脉滤器取出术,均一次性回收成功,回收过程耗时4.4min(2~15min),下腔静脉造影复查未见管壁穿孔及破裂征象。其余24例患者未行滤器取出术,随访期间未出现肺动脉栓塞及下腔静脉闭塞的临床表现。结论 Günther Tulip可回收式腔静脉滤器具有释放定位准确、捕获血栓能力较高、可取出时间期限长(溶栓治疗时间窗长)、回收成功率高等优点,在下肢深静脉血栓介入治疗中的临床效果良好,技术操作成功率较高。
肖亮徐克申景李海伟童家杰张曦彤
关键词:腔静脉深静脉血栓形成
置管溶栓术治疗下腔静脉滤器内栓子的疗效观察被引量:8
2013年
目的评价置管溶栓术治疗下腔静脉滤器内栓子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对31例经造影证实的下腔静脉滤器内存在栓子患者进行置管溶栓术治疗,栓子最大径均超过1 cm,溶栓药物采用尿激酶,用量为每日60万u,疗程为3~7 d,术后观察临床疗效及并发症。结果经置管溶栓治疗,18例栓子消失,7例栓子最大径缩小至3 mm以下,6例无明显变化。并发症有穿刺点渗血5例,血尿3例,腹膜后血肿1例,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并发症经对症治疗恢复良好。25枚滤器被成功取出,6枚滤器被留置。滤器取出术中及术后无急性肺栓塞发生。结论置管溶栓术是治疗下腔静脉滤器内栓子安全、有效的方法,能提高下腔静脉滤器的取出率。
夏永辉徐克管宇珩韩向军
关键词:下腔静脉栓子置管溶栓术
髂股动脉闭塞性病变的介入开通治疗被引量:5
2008年
目的:探讨髂股动脉闭塞性病变介入开通治疗的策略及临床疗效。材料与方法:2001年2月~2006年2月我院介入病房收治的42例经DSA证实为髂动脉和/或股动脉闭塞的病人,男30例,女12例,年龄35~82岁。闭塞段长度2~30cm,发病时间10小时~30年。术中分别采用经导管动脉内溶栓、导丝机械开通、PTA、支架置入术等方法,术后给予抗凝及抗炎治疗1周,随访2年。结果:本组中溶栓治疗26例,其中11例术中溶栓后即可见闭塞段开通,7例继续溶栓3~7天后闭塞段血流恢复正常。15例作为机械开通的后续治疗手段。机械开通31例,PTA33例,支架置入31例。术中未出现血管破裂、穿孔等严重并发症。术后所有病人下肢缺血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踝肱指数由术前的0.34±0.14增加至出院前的0.65±0.095(P<0.001)。随访期间1例病人于术后15个月死于急性心肌梗死,另外11例再次出现下肢缺血症状,其余30例症状无复发,血管超声复查提示管腔通畅、血流良好。结论:髂股动脉闭塞性病变介入开通治疗创伤小、疗效好,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肖亮徐克张曦彤李红
关键词:动脉闭塞性疾病放射摄影术介入性髂动脉股动脉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