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项目(2012DFA30540) 作品数:18 被引量:57 H指数:5 相关作者: 徐宝梁 杨宇 韩辉 刘丽娟 王静 更多>> 相关机构: 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 华南农业大学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动物卫生研究所 更多>> 发文基金: 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项目 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农业科学 生物学 更多>>
西藏樟木口岸2012-2014年蜱传病原体调查分析 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了解西藏樟木口岸蜱及蜱传病原体情况并进行风险评估,为有效地监测蜱和预防控制蜱传疾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12-2014年在西藏樟木口岸采用人工布旗法采集游离蜱,对蜱进行分类鉴定并利用实时荧光PCR鉴定病原体。结果共采集蜱1 779只,送检232份,共检出3类病原微生物,即巴尔通体、立克次体和伯氏疏螺旋体;首次在西藏地区发现巴尔通体,是蜱传疾病的主要病原体。结论西藏樟木口岸地区存在蜱及蜱传病原体,因此,西藏樟木地区应注意蜱传疾病的风险,防范其跨境传播。 韩辉 杨宇 谭克为 宋亚京 徐宝梁关键词:病原体 风险分析 2012-2014年黑龙江口岸蜱携带病原体调查 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探讨黑龙江口岸蜱类携带病原体情况,为有效开展蜱传疾病的监测和预防控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2—2014年在黑龙江12个口岸采用人工布旗法采集游离蜱,在口岸附近地区,随机抽取一定数量家畜(牛、羊、犬)从其体表采集寄生蜱。将采集的蜱进行病原体的分类鉴定,用以监测黑龙江口岸的蜱类分布情况。结果 2012—2014年,在黑龙江共采集4 802只蜱虫样本,检测695份,共检出立克次体、蜱传脑炎病毒、贝纳柯克斯体、巴尔通体、巴贝西原虫5种病原体,其中立克次体广泛存在于黑龙江的12个口岸地区,是黑龙江口岸优势蜱传病原体,其次依次为蜱传脑炎病毒、贝纳柯克斯体、巴尔通体、巴贝西原虫,未检测到伯氏疏螺旋体。其中,全沟硬蜱检测出立克次体、蜱传脑炎病毒、贝纳柯克斯体、巴贝西虫和巴尔通体;森林革蜱检测出立克次体、蜱传脑炎病毒、贝纳柯克斯体和巴尔通体;嗜群血蜱检测出立克次体、贝纳柯克斯体和蜱传脑炎病毒;日本血蜱检测出立克次体。结论黑龙江口岸地区蜱传病原体种类多,开展蜱传疾病的防治工作刻不容缓。 韩辉 吴海磊 胡学锋 宋亚京 徐宝梁关键词:病原体 伯氏疏螺旋体分型多重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2015年 目的建立一种检测伯氏疏螺旋体的分型多重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可对3种致病基因型伽氏疏螺旋体B.garinii、阿氏疏螺旋体B.afzelii、狭义伯氏疏螺旋体B.burgdorferi sensu stricto检出并分型。方法针对3种基因型菌株的外膜蛋白osp C基因,在保守序列设计通用引物并分别设计型特异Taqman探针,3条探针分别标记FAM、Texas Red和CY5荧光报告基团,建立和优化多重实时荧光定量PCR反应体系,检测其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建立的多重荧光定量PCR的最低检测值为B.garinii 40copies/μl、B.afzelii 5.17copies/μl和B.burgdorferi sensu stricto 37.8copies/μl,通过检测立克次体、土拉弗朗西斯菌无交叉反应,检测100只游离蜱与常规PCR结合测序结果分型一致,说明本方法有较好的灵敏性和特异性。结论该方法能快速检测伯氏疏螺旋体并同时分型,为莱姆病的诊断提供新方法。 蔡婧 王建成 孙肖红 徐宝梁 王静 富英群 侯咏 杨宇关键词:伯氏疏螺旋体 内蒙古口岸蜱类及其自然感染病原体监测 被引量:3 2016年 2012~2014年在内蒙古4个口岸采用人工布旗法监测游离蜱,并对其自然感染的病原体进行检测。共获得3502只蜱,随机抽检其中的836只,共检出9种病原微生物,包括立克次体196只(44.2%)、嗜吞噬细胞无形体73只(16.5%)、新疆出血热病毒57只(12.9%)、贝纳柯克斯体43只(9.7%)、土拉菌33(7.4)、伯氏疏螺旋体20只(4.5%),另外还有巴尔通体10只、森林脑炎病毒9只和新布尼亚病毒2只。此外,抽检蜱种首次在内蒙古151岸发现巴尔通体自然感染,因而,巴尔通体病的监测和控制值得关注,并持续开展多种蜱传疾病的防治工作。 韩辉 杨宇 赵欣 宋亚京 徐宝梁关键词:巴尔通体 病原体 2014年中哈边境阿拉山口口岸地区病媒生物监测 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了解中哈边境阿拉山口口岸地区鼠、蜱等病媒生物种群构成。方法 2014年1月-10月,在中哈边境线及阿拉山口口岸的城区、郊区、野外,分别采用夹夜(昼)法和布旗法捕获鼠类和蜱虫,进行形态学鉴定。结果经分类鉴定,该地区鼠类有3科2亚科7属9种。捕获的360只鼠中,大沙鼠141只,占39.2%,是优势鼠种;红尾沙鼠91只,占25.3%;褐家鼠58只,占16.1%;小家鼠37只,占10.3%;子午沙鼠、小五趾跳鼠、柽柳沙鼠、小林姬鼠、灰仓鼠等数量较少。共采集蜱虫551只,鉴定结果为1科5属8种,其中优势种为亚洲璃眼蜱,占72%;其次是短垫血蜱占12%;银盾革蜱占8%;其他蜱种则数量较少。结论中哈边境阿拉山口口岸地区鼠、蜱种类丰富,应密切监测该地区病媒生物种群构成及变化。 尹小平 田延河 梁臻 巴特 张江国 阿不都扎伊尔 曹晓梅 刘丽娟关键词:病媒生物 内蒙古满洲里口岸地区2012-2014年蜱携带病原体调查 被引量:6 2018年 目的通过调查2012-2014年满洲里口岸蜱携带病原体情况,为当地蜱类和蜱传疾病的监测和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2012-2014年采用人工小时布旗法在满洲里口岸及周边草地和混交林中采集游离蜱,利用体表检视法采集野生黄羊等动物体表的寄生蜱。利用RT-PCR法检测蜱标本中的森林脑炎病毒(TBEV)、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CCHFV)、新蜱传布尼亚病毒(NTBV),PCR方法检测蜱标本中的伯氏疏螺旋体、立克次体、土拉热弗朗西丝菌(土拉菌)、巴尔通体、嗜吞噬细胞无形体、巴贝西虫和贝氏克柯斯体。结果共采集蜱826只,经鉴定为全沟硬蜱和草原革蜱。2种蜱除未检出土拉菌和巴贝西虫外,其他病原体均有携带;伯氏疏螺旋体、嗜吞噬细胞无形体、巴尔通体、CCHFV、NTBV、TBEV在2种蜱中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022、15.776、16.448、21.789、16.448、16.871,均P=0.000)。共捕获寄生蜱43只,游离蜱345只,2种生境蜱的总检出率为5.15%(20/388),伯氏疏螺旋体在2种生境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617,P=0.000)。结论满洲里口岸蜱携带多种病原体,不同蜱携带病原体的种类有所区别,病原体的复合感染在蜱传疾病中比较常见,应有针对性地加强当地蜱类和蜱传疾病的监测和防控。 杨宇 高艳菲 曹旸 王静 邓华 王建成 陈雪松 刘丽娟 徐宝梁关键词:满洲里口岸 蜱类 病原体 2012—2013年中蒙边境甘其毛都口岸地区蜱携带病原体调查 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了解地处中蒙边境地区的甘其毛都口岸蜱传疾病病原体携带情况。方法 2012—2013年在甘其毛都口岸采集的亚东璃眼蜱采用RT-PCR法检测蜱传森林脑炎病毒、新疆出血热病毒、布尼亚病毒;PCR方法检测伯氏疏螺旋体、立克次体、贝氏柯克斯体、土拉菌、巴尔通体、嗜吞噬细胞无形体。结果采集的178只亚东璃眼蜱中,24只检出贝氏柯克斯体(13.5%)、3只检出嗜吞噬细胞无形体(1.69%)、37只检出土拉菌(20.8%)、5只检出立克次体(2.8%)、2只检出蜱传森林脑炎病毒(1.12%),布尼亚病毒、巴尔通体和伯氏疏螺旋体、新疆出血热病毒检测均为阴性。结论甘其毛都口岸蜱样本检出多种病原体,应有针对性地加强当地蜱类和蜱传疾病的监测和防控。 杨宇 王静 王建成 张胜 李宏 李月明 郝广福 马志立 王旺 徐宝梁关键词:病原体 莱姆病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2013年 莱姆病是由伯氏疏螺旋体引起的,经蜱叮咬人、畜所致多系统损害性传染病。该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发病率高,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地,对人类健康危害严重。由于目前缺乏针对该病的有效疫苗和治疗药物,只能通过采取控制媒介传播、加强检测的方法来降低该病的流行和暴发风险。本文对莱姆病的检测技术作一综述,以指导国内开展对该病的检测。 韩辉 张杰 齐峻瑶 谭克为 王婧琦 徐宝梁关键词:莱姆病 伯氏疏螺旋体 2014年中尼边境樟木口岸蜱类初步调查 2016年 目的掌握中尼边境樟木口岸蜱类的种类和组成,为口岸开展蜱类防控提供基础资料。方法 2014年3-12月,在樟木口岸帮村、立新村、电站沟和尼泊尔塔托帕尼镇采用布旗法与家畜体表捕捉法采蜱,进行分类鉴定。结果共捕获游离蜱1只,为微小扇头蜱。在樟木口岸捕获寄生蜱553只,经形态学鉴定为1科4属8种,其中微小扇头蜱为优势种,占95.84%;3月开始蜱类数量逐渐增多,4月达到峰值,5月以后逐渐减少。在尼泊尔境内捕获蜱3种124只,微小扇头蜱为优势种。结论基本明确了樟木口岸蜱类种群构成,为今后蜱及蜱传疾病的防控提供依据。 胡刚 唐林桥 达娃央宗 文黎兴 索朗扎西 施汉琼 岳巧云中俄边境黑瞎子岛地区鼠群斑疹伤寒感染状况调查 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调查中俄边境黑瞎子岛地区鼠群斑疹伤寒立克次体的感染状况。方法于2013-2014年在黑瞎子岛地区采用夹夜法捕鼠,无菌取其肝脏组织,提取鼠肝脏总核酸,采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nest-PCR)技术,对提取的鼠肝脏总核酸中glt A基因的136 bp特异性片段进行扩增,对阳性扩增产物测序,并利用Mega 5.0软件与Gen Bank中已知菌株基因序列进行比对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共捕鼠644只,隶属于3目5科8属,其中黑线姬鼠为优势鼠种,占捕获总数的42.70%(275/644),其次为红背鼠平和东方田鼠,分别占27.64%(178/644)和21.12%(136/644)。共检出31只鼠感染斑疹伤寒,阳性率为4.81%,分属于啮齿目中5种鼠,其中东方田鼠的感染率相对较高,为9.56%(13/136),其他啮齿目鼠形动物感染率相对较低,但各鼠种间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6)。雌鼠的感染率(10/168,5.95%)虽高于雄鼠(21/476,4.41%),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43,P=0.423)。斑疹伤寒感染组体重均值(38.2548 g)与非感染组的体重均值(32.2271 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633,P=0.202)。不同捕鼠时间鼠斑疹伤寒的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1.419,P=0.000)。该地区鼠群感染的斑疹伤寒立克次体在同一进化支上,相似度>99.98%,与美国菌株CP003398在进化上最为相近,相似度>95.83%。结论黑瞎子岛地区鼠群存在斑疹伤寒立克次体感染,且感染状况存在季节性差异,为科学开发黑瞎子岛提供了依据。 卢婷婷 富英群 侯咏 杨宇 徐宝梁 应长青 蔡婧 王建成 赵婷婷关键词:鼠形动物 流行病学 黑瞎子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