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06CB403607)

作品数:32 被引量:519H指数:13
相关作者:何金海徐海明吴国雄祁莉刘屹岷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2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4篇天文地球
  • 2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主题

  • 8篇青藏
  • 8篇青藏高原
  • 7篇环流
  • 5篇热带
  • 5篇季风
  • 4篇气候
  • 4篇副热带
  • 4篇大气环流
  • 3篇东亚副热带
  • 3篇年际
  • 3篇海陆
  • 3篇THE_SO...
  • 3篇春季
  • 2篇东亚副热带季...
  • 2篇年际变化
  • 2篇平流层
  • 2篇热带季风
  • 2篇热力
  • 2篇热力差异
  • 2篇涡旋

机构

  • 16篇南京信息工程...
  • 13篇中国科学院大...
  • 5篇中国科学院研...
  • 4篇中国气象科学...
  • 2篇中山大学
  • 2篇上海市气象局
  • 1篇兰州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气象局国...
  • 1篇江苏省气象局
  • 1篇中国气象局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中国气象局国...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11篇何金海
  • 5篇徐海明
  • 4篇祁莉
  • 4篇吴国雄
  • 3篇刘屹岷
  • 3篇徐兴奎
  • 3篇温敏
  • 2篇向纯怡
  • 2篇任荣彩
  • 2篇钟珊珊
  • 2篇蒋艳蓉
  • 1篇宇婧婧
  • 1篇汤绪
  • 1篇任珂
  • 1篇王琳玮
  • 1篇张人禾
  • 1篇李维亮
  • 1篇吴志伟
  • 1篇胡淑娟
  • 1篇丑纪范

传媒

  • 7篇气象学报
  • 4篇科学通报
  • 3篇高原气象
  • 3篇Scienc...
  • 2篇中国科学(D...
  • 2篇热带气象学报
  • 2篇Acta O...
  • 1篇气象科学
  • 1篇中国沙漠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应用气象学报
  • 1篇热带海洋学报
  • 1篇Advanc...
  • 1篇Scienc...
  • 1篇Journa...
  • 1篇气象与减灾研...
  • 1篇创新驱动发展...

年份

  • 1篇2013
  • 2篇2011
  • 6篇2010
  • 9篇2009
  • 9篇2008
  • 5篇2007
  • 1篇2003
  • 2篇2002
3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国区域降雪量和降雪频率对沙尘天气的影响作用分析被引量:7
2011年
1970—2000年间气象台站降雪量和沙尘天气统计结果显示,在中国冬春季主要积雪覆盖区域,沙尘天气发生频次相对较低,各类沙尘天气基本发生在积雪覆盖率低、年降雪量少的区域。时间序列分析结果进一步显示,年降雪量和沙尘天气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降雪量的增多对沙尘天气的年发生次数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同时,年降雪频率也是影响沙尘天气爆发频次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于中国西北干旱少雪的地区,尤其体现在新疆北部地区,年降雪频率的增加能够显著地减少各类沙尘天气的发生次数。
徐兴奎王小桃周广庆
关键词:沙尘天气降雪量地表覆盖
冬、春季青藏高原东侧涡旋对特征及其对我国天气气候的影响被引量:22
2009年
受高原地形影响,低层西风气流在高原西侧分支,从南北两侧绕流,在高原东侧汇合,并在南(北)侧形成定常的正(负)涡度带。本文利用NCEP/NCAR提供的1951—2004年再分析资料,发现这两个涡度带在700 hPa上最明显,常年存在一正一负两个对称的涡旋(下称"涡旋对"),且冬、春季较强。根据各月涡旋对的位置及强度,本文定义冬、春季绕流指数为正、负涡旋对平均涡度之差,定量地表征高原绕流作用的强弱,绕流指数大则高原绕流作用强。结果表明,1951—2004年中2/3的年份高原绕流作用春季强于冬季,高原绕流作用不仅是高原大地形的动力作用造成的,而且受到热力作用的影响。冬季绕流指数以年代际变化为主,近50年冬季高原绕流作用有显著的增强趋势;春季绕流指数年代际和年际变化均不明显。冬、春季,强高原绕流作用均有利于中高纬冷空气向我国北方输送,使东北及新疆北部地区气温偏低。春季强高原绕流作用还有利于高原东南侧的暖湿气流向华南及江南地区输送,使西南、华南部分地区气温偏高;偏南暖湿气流和来自中高纬的偏北冷干气流在31°N附近辐合,有利于江淮地区降水。无论冬、春季,亚洲中纬度西风强度是影响高原绕流作用的重要因子。
蒋艳蓉何金海温敏祁莉
关键词:青藏高原涡旋对大气环流
Observed oceanic feedback to the atmosphere over the Kuroshio Extension during spring time and its possible mechanism被引量:5
2008年
High-resolution satellite measurements are used to study the air-sea interaction over the Kuroshio Extension (KE) region during spring time. There are two oceanic fronts in the KE region off the east coast of Japan. These fronts are generally associated with strong ocean currents, which may display unstable meander, resulting in remarkable warm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 ridges and cold SST troughs. Analyses of these satellite observations reveal a significantly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sea surface wind speed and its underlying SST along these fronts. This positive SST-wind correlation be-comes even more significant when strong meanders occur along the fronts. This positive SST-wind correlation indicates an ocean-to-atmosphere feedback over the KE region during spring time. A high-resolution regional atmospheric model is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atmospheric response to SST changes along the two fronts.
XU HaiMing WANG LinWei HE JinHai
关键词:大气圈黑潮
DATA ASSIMILATION ON SEASONAL CYCLE OF SEA SURFACE HEIGHT ANOMALY IN THE SOUTH CHINA SEA被引量:2
2003年
The Sea Surface Height Anomaly (SSHA) from the TOPEX/Poseidon altimeter data in 1994 is assimilated into a high-resolution model of the South China Sea (SCS) with nudging method. The model results can reveal the seasonal variations of SSHA and its time-space migration characters,at the same time,verify the effect of assimilation.Compared with non-assimilation results,assimilation results can show the seasonal variations of SSHA better,particularly in winter.Futhermore,it can distinguish temporal-spatial migration characters of SSHA clearly,i.e. cold signal of SSHA in northern SCS propagating westward and warm signal of SSHA in central SCS propagating eastward.It shows that as an easy and effective method,data assimilation of the SSHA with nudging method could make the simulated results closer to the available observations.
王卫强王东晓谢强
关键词:ASSIMILATION
一次热带风暴影响高原暴雪的个例分析:基于倾斜涡度发展(SVD)的研究
基于湿位涡(MPV)诊断分析和倾斜涡度发展(SVD)理论,本文对2007年11月一次孟加拉湾热带风暴北上造成青藏高原暴雪的天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热带风暴螺旋云系移动至高原东南部受陡峭地形抬升与高层北侧下滑的干冷空气(...
王子谦朱伟军段安民
关键词:暴雪湿位涡倾斜涡度发展
文献传递
春季青藏高原绕流作用变化特征及其影响被引量:4
2008年
受青藏高原地形影响,低层西风气流在高原西侧分支,从南北两侧绕流,于高原东侧汇合,在其边缘附近形成一正一负2个对称的涡旋(下称"涡旋对")。文中利用NCEP/NCAR提供的1951—2004年再分析资料,研究发现涡旋对在700hPa上最明显。将700hPa正、负涡旋对平均涡度之差定义为春季绕流指数,可以定量地表征高原绕流作用强弱。研究还发现,1951—2004年春季绕流指数存在准18a、准10a、准4a的周期振荡,春季绕流指数能较好地反映高原绕流作用的强弱。利用全国160站1951—2004年气温和降水资料,研究春季绕流作用对中国天气气候的影响发现,强高原绕流作用不仅有利于中高纬冷空气向中国北方输送,使西北、东北部分地区春季气温偏低,而且也有利于冷空气绕高原南下,使江淮部分地区春季气温也偏低;同时也有利于高原东南侧的暖湿气流向华南及江南地区输送,偏南暖湿气流和偏北冷干气流在32°N附近辐合偏强,有利于江淮地区春季降水偏多。此外,春季绕流指数对长江中下游及淮河流域夏季气温具有指示意义,当春季绕流指数偏强(弱)时,同年长江中下游及淮河流域夏季气温偏低(高)。
蒋艳蓉何金海祁莉
关键词:涡旋对降水气温
全球大气环流三维分解被引量:9
2007年
利用速度场的矢势表示过程将现有的二维环流的表示形式统一起来,提出广义三维Walker环流、Hadley环流和Rossby环流的定义.从全球的视角来看,整个大气环流可以认为是这3种广义环流叠加之和.给出大气环流三维分解的数学模型,从理论上证明了大气环流三维分解过程的存在唯一性.此外计算结果表明,大气环流三维环流分解过程存在唯一,速度场与三维广义流函数之间可以等价表示.由流函数计算出的垂直速度ω*以及三维广义Hadley环流和广义Walker环流的垂直速度ωH和ωW能够反映垂直环流的主要特征.全球大气环流三维分解为进一步研究全球大气的三维运动特征提供了方便.
刘海涛胡淑娟徐明丑纪范
关键词:存在唯一性
江淮梅雨期降水经向非均匀分布及异常年特征分析被引量:36
2007年
尽管江淮梅雨期降水在多数年份具有一致的空间变率,然而在有些年份却呈现出南北反相的变化特征,而此时整个梅雨区的降水量往往接近正常,这无疑增加了梅雨短期气候预测的难度.鉴于上述考虑,对1951~2004年江淮地区15站梅汛期(6~7月份)降水进行了EOF分析,发现第二特征向量主要反映了梅雨期降水的经向非均匀分布特征,据此将梅雨雨型分为南涝北旱和南旱北涝型,并利用第一套NCEP再分析资料和第二套扩展重建海温资料(ERSST)对梅雨降水经向分布异常年的海气背景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南涝北旱年,梅雨期低层锋区和水汽辐合中心偏南,东亚副热带夏季风偏弱,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200 hPa南亚高压位置偏南;前期2月份北半球环状模(NAM)和南半球环状模(SAM)偏强,北半球冬、春季中国近海海温偏高.南旱北涝年,情况基本相反.此外,前期北半球冬季ENSO对梅雨期降水经向非均匀分布也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竺夏英何金海吴志伟
关键词:梅雨旱涝
冬季青藏高原大气热状况分析Ⅰ:气候平均被引量:19
2011年
通过诊断3套再分析资料的非绝热加热场,研究冬季青藏高原上空大气的热力特征。结果表明,与夏季为强热源的特征不同,冬季高原上空不是欧亚大陆上最强的冷源中心。冬季高原上空整体是偏弱的冷源,在高原西侧及东南地区上空甚至出现非绝热加热正值区,这一分析对以往研究提出的高原是冷源的特性给出了修正。各种非绝热加热分量的诊断表明,冬季高原上空这种总的非绝热加热分布主要是由于高原主体的长波辐射冷却较周边地区弱,以及西侧至东南地区凝结潜热释放造成的。为了说明再分析的非绝热加热资料对冬季高原上空大气的这种热力特征描述的可信性,文中还利用了地表辐射能量、TRMM及PREC/L降水、垂直速度等资料进一步辅助分析,证实了由于高原位势较高造成大气整层温度偏低,向外长波辐射偏少,以及高原地势的隆起造成局地较强的上升运动,高原西侧至东南角降水大值区潜热偏大,最终造成高原上空总非绝热加热负值偏小。最后理想高原隆起的水球试验结果说明,冬季,高原的存在减弱了陆地上空的冷却效应,因而其上为弱冷源,再次证实了资料分析的结果。
宇婧婧刘屹岷吴国雄
关键词:青藏高原非绝热加热冷热源再分析资料
辐射和积云对流过程对大气辐射通量的影响被引量:11
2009年
基于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发展的全球大气环流谱模式(SAMIL-R42L26),研究了澳大利亚气象局研究中心(BMRC)新辐射方案和新Zhang-McFarlane积云对流方案对大气辐射通量模拟的影响。新辐射方案相比原辐射方案在辐射计算光谱分辨率、气体吸收和计算效率等方面作了很多改进,其对大气辐射通量的模拟能力相应提高。在晴空条件下,大气顶出射长波、大气吸收短波和地表入射短波等与观测的偏差较原辐射方案明显减小,尤其是在对流活跃区域。在云天条件下大气辐射通量与观测的偏差也较原辐射方案减小,但其偏差依然较大,这与模式中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模拟能力不足引起的辐射通量偏差有关。为此,换用了新Zhang-McFarlane积云对流方案,其结果表明,对流活跃区水汽含量显著增加,原对流方案中偏强的"双赤道辐合带"现象明显减弱,赤道辐合带地区的大气辐射通量偏差有明显减小,在海洋地区晴空大气顶出射长波和地表入射短波的量值及空间分布均接近观测结果,同时大气顶全球平均能量收支的年变化和观测结果趋于一致,其中模拟的全球年平均大气顶能量收支和观测的偏差不到0.6W/m2。试验结果同时表明,在未来研究中引入气溶胶分布、调整相关的云物理和陆面过程等物理参数化方案是进一步提高SAMIL-R42L26辐射通量模拟性能的关键。
李剑东刘屹岷孙治安吴国雄
关键词:大气环流模式辐射通量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