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11CB111508)

作品数:9 被引量:23H指数:3
相关作者:赵志刚余青兰富贵杜德志赵志更多>>
相关机构:青海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主题

  • 9篇油菜
  • 5篇种间
  • 4篇白菜
  • 4篇白菜型
  • 4篇白菜型油菜
  • 3篇杂交
  • 3篇种间杂交
  • 3篇芥菜
  • 3篇芥菜型
  • 3篇芥菜型油菜
  • 2篇杂种
  • 2篇跳甲
  • 2篇资源筛选
  • 2篇黄籽
  • 2篇后代
  • 2篇甘蓝
  • 2篇甘蓝型
  • 2篇甘蓝型油菜
  • 1篇叶色
  • 1篇油菜品种

机构

  • 9篇青海大学
  • 1篇西北农林科技...

作者

  • 7篇赵志刚
  • 3篇余青兰
  • 1篇徐亮
  • 1篇冯纪年
  • 1篇杜德志
  • 1篇富贵
  • 1篇牛妍
  • 1篇赵志

传媒

  • 3篇江苏农业科学
  • 1篇农业科技通讯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中国油料作物...
  • 1篇广东农业科学
  • 1篇作物杂志
  • 1篇青海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14
  • 5篇2013
  • 3篇2012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人工合成的甘蓝型油菜自交亲和性分析被引量:3
2013年
以青海大黄油菜和门源小油菜为母本,分别与中迟芥蓝种间杂交,人工合成了一批甘蓝型油菜资源。对这些甘蓝型油菜进行了减数分裂、花粉育性和花粉管萌发观察以及自交亲和指数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个人工合成的甘蓝型油菜杂交组合的花粉母细胞都具有较正常的染色体行为和较高的花粉粒育性水平,但是自交结实情况和亲和指数差异极显著,大黄油菜×中迟芥蓝后代表现为高自交亲和,门源小油菜×中迟芥蓝后代表现为高自交不亲和。
赵志刚
关键词: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种间杂交自交不亲和
油菜种间杂交后代叶色变异研究
2013年
植物叶片SPAD值与叶绿素含量有显著相关性,而且植物叶色的变化是叶绿素含量增减的外在表现。利用SPAD-501叶绿素仪对芥菜型油菜和白菜型油菜种间杂交后代BCIF。群体花期的叶片叶绿素SPAD值进行测定,研究杂种后代群体叶色的变异程度。结果表明,油菜叶片的SPAD值与测定部位有密切关系,中上部叶片的SPAD值接近全株的平均值。芥白杂种后代群体不同植株间表叶片叶绿素SPAD值在10.6~75.0之间变动、差异显著,呈正态分布。对群体进行筛选,获得黄叶突变体,为叶绿素突变基因的定位和克隆研究提供材料。
赵志刚
关键词:种间杂交SPAD值
芥菜型油菜、白菜型油菜种间杂种的小孢子培养被引量:3
2013年
以芥菜型油菜、白菜型油菜杂种后代BC1F4群体植株为材料,确定适合杂种后代植株小孢子培养的条件。结果表明:处于单核靠边期且2.4~2.6mm的蕾最适合小孢子培养;NLN-10、NLN-13培养液中小孢子发育出胚情况较好;B5培养基中添加6-BA、NAA对芥白杂种后代植株胚的萌发有促进作用。
赵志刚
关键词:芥菜型油菜白菜型油菜种间杂种小孢子培养
利用青海大黄油菜和芥蓝合成大粒甘蓝型油菜被引量:11
2012年
利用青海大黄油菜(QD,2n=20,AA)与几种不同的甘蓝(CC,2n=18)正反杂交,辅以幼胚抢救、子房培养和染色体加倍技术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结果表明:以QD为母本的多个杂交组合获得69株杂种苗,反交组合均未得到正常发育的胚。与中迟芥蓝杂交后的QD子房在MS、1/2MS、MS+0.2mg/L 6-BA三种培养基中得胚率依次为15.5%、8.9%和4.4%,共获得24个杂种胚,而在MS+1.5mg/L 6-BA+0.25mg/L NAA分化培养基上角果内未发现成熟胚。染色体加倍处理结果表明,在培养基中添加秋水仙素后加倍率最高(59.4%~86.4%)。SSR分子标记结果显示:受试材料全部为真杂种,并且没有出现新增带和缺失带。人工甘蓝型油菜在形态上介于双亲之间,千粒重较高,达到5.48g~7.45g,显著高于甘蓝型油菜品种青油14号和中双4号。
富贵赵志刚杜德志
关键词:甘蓝型油菜SSR分析千粒重
甘白种间杂交选育新型白菜型油菜的研究被引量:3
2012年
为了拓宽青海省白菜型油菜的遗传基础,本研究利用早熟甘蓝型油菜与特早熟白菜型油菜浩油11号种间杂交,通过表型选择并结合细胞学染色体数目观察,获得54份新型白菜型油菜品系。对这些品系的生育期、品质、恢保关系、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成熟期比浩油11号晚0~10 d;获得5份低芥酸、5份低硫甙及1份双低材料;筛选出2份533A的保持系,回交转育出3份533A的恢复系;分子标记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新型白菜型油菜品系与天然白菜型油菜具有一定的遗传差异。
赵志
关键词:白菜型油菜生育期恢保关系
高寒春油菜区抗跳甲春油菜品种资源筛选试验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研究春油菜区跳甲对3大类型油菜(Brassica L.)苗期的危害状况,探讨3大类型油菜在苗期对跳甲的抗性差异并筛选强抗跳甲品种(系)。[方法]选取16个在高寒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油菜品种(系)在试验田进行3次重复试验,苗期田间调查跳甲危害状况。[结果]不同类型油菜品种(系)对跳甲抗性差异显著(P<0.05);16份材料对跳甲抗性最强的是芥菜型油菜,其次为甘蓝型油菜,白菜型油菜抗性最弱。荠菜型油菜中抗性最强的品种为严小村芥,其次为98921、多室油菜和大辣芥,甘蓝型油菜中杜903抗性最强,白菜型油菜中抗性最强的为青油241。[结论]严小村芥、98921、多室油菜、大辣芥、杜903、青油14号、233、青杂5号、青油241、双低白、97-46Ⅱ等这些品种(系)可以作为抗跳甲育种材料。该研究可为春油菜区3大类型油菜苗期对跳甲抗性研究积累资料,并为油菜抗跳甲育种提供科学依据。
余青兰赵志刚徐亮
关键词:跳甲
不同生态型油菜品种抗跳甲资源筛选
2013年
我们以9个春性品种和9个半冬性品种为供试材料进行了不同生态型油菜品种抗跳甲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春性组杜903危害率和危害指数较之其他8个春性品种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半冬性组川油1危害率和危害指数较之其他8个半冬性品种达显著水平(P<0.05);半冬性组抗性最强的品种川油1其单株产量在半冬性组中最高(13.05g),达到了同组的显著水平,说明跳甲是半冬性油菜品种产量的主要影响因素;两组t检验未达到显著水平,说明不同生态型的油菜品种在抗跳甲危害上没有明显的优劣。杜903和川油1可以作为抗跳甲的育种材料。
余青兰冯纪年
关键词:生态型油菜品种跳甲资源筛选
芥白种间杂种后代多个性状的变异规律研究被引量:1
2014年
通过种间杂交可以获得丰富的变异类型,创造许多新的种质资源。通过对芥菜型油菜和白菜型油菜种间杂交后代群体进行分析,研究杂种后代遗传变异规律。芥白杂种后代群体以偏白菜型和中间型植株为主,其余为偏芥菜型和其它新类型植株。随着自交世代的增加,花粉育性逐渐恢复,在BC1F3代已经趋于稳定。杂种后代变异广泛,还出现黄籽、自交亲和材料,且都是可遗传的。BC1F4群体叶色变异显著,SPAD值在10.6~75.0之间变动,还出现叶色以及花器官突变体。芥白种间杂种后代群体变异丰富,拓宽了白菜型油菜的遗传基础。
赵志刚
关键词:芥菜型油菜白菜型油菜黄籽自交亲和
芥菜型油菜与白菜型油菜种间杂交创建黄籽资源被引量:2
2013年
通过芥菜型油菜和白菜型油菜(均非黄籽)种间杂交,创造出新的白菜型油菜黄籽资源,拓宽了白菜型油菜的遗传基础。芥白杂种F1和BC1 F1植株种子颜色均为褐色,BC1 F2和BC2 F1群体开始出现黄籽植株,黄籽植株染色体20~22条,花粉可染率59%~92%,平均花粉可染率82%。 BC1 F2群体获得的5份黄籽材料对应的5个BC1 F3株系中有3个株系的单株种子仍为黄籽,未发生分离。 BC1 F3和BC2 F2群体共收获83份黄籽材料,其中上一代亲本为黄籽的材料有44份,约占53%。说明通过芥白种间杂交获得的黄籽性状是可遗传的。
牛妍赵志刚余青兰
关键词:芥菜型油菜白菜型油菜种间杂交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