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12JJD750003)
- 作品数:9 被引量:42H指数:4
- 相关作者:丁四新汪奇超李攀陈群更多>>
- 相关机构:武汉大学清华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学历史地理更多>>
- 论《尚书·洪范》的政治哲学及其在汉宋的诠释被引量:14
- 2015年
- 《尚书·洪范》是一篇非常重要的政治哲学文献。它包含六个思想要点:(1)"洪范九畴"是王者治理天下的九条根本大法,在性质上与周初的"革命说"差别巨大;(2)"数"乃哲学观念,其中数序"初一""次五""次九"在含义上与起始畴、中心畴和目的畴相对应;(3)包含了五元关联性思维的萌芽,在"皇极"畴以外的其余八畴中都有所表现;(4)君王应当建立"中道",并以此施用政治权力;(5)王者具有圣性,其德行可以被神性的"天"所感应,并通过"庶征"展现出来;(6)从政治的角度构造了一个"生活世界"的系统。汉代的《洪范》学在天人感应的背景下大力阐发了五行灾异学说,夏侯始昌的《洪范五行传》及刘向、刘歆的相关解释最为重要,对后世的影响深远。宋代的《尚书》学以王安石和朱熹为代表。王氏极其重视"五行"畴,以为九畴的核心。朱熹则最重"皇极"畴,它是"君王通过正身而建立民可效法的至极至尽的准则"之义,由此批评了"大中"的训解。
- 丁四新
- 关键词:《洪范》皇极政治哲学
- 教而生德于心——以“教”为中心的《性自命出》研究被引量:2
- 2015年
- 学界关于《性自命出》的主旨一直存在争议,大概有"心性""性情""礼乐"及"奠志"等不同说法。由于简文将性理解为未发的、潜存的,非性善之性;将情理解为性之已发,是现实的,是善恶的载体;又认为心是"无定志"之心,所以心、性、情等概括简文的主旨并不令人十分信服。其主旨应当是"教"或者"教化",其讨论的核心是如何通过教来使心产生定志,从而生德于心。教以产生"定志"为方式,以礼乐为内容,以道、义为准则。以"教"为简文的主旨,则简1至简14前半部分主要是讨论教化的心性论基础;简14后半部分至简35主要是讨论教化如何以礼乐的方式落实人道;简36至简67主要是对教化的具体展开及其规范作出说明。
- 陈群
- 关键词:《性自命出》
- 从出土材料论《周易》卦爻画的性质和来源被引量:1
- 2015年
- 本文以楚简《筮法》卦例之“一”表示数字“七”等为基础,深入探讨了《周易》卦爻画的构成及其来源问题。易卦可分为本卦和用卦两类,从用卦来看,“数字卦”的概念是完全可以成立的;不过在经文中,易卦是以本卦的形态书写出来的。本卦及数字卦(用卦)都源自揲蓍法,五十五数揲蓍法决定了易卦爻画以六、一(七)为本体,商周易卦、楚简《别卦》和秦简《归藏》即是;五十数揲蓍法决定了易卦爻画以一(七)、八为本体,这见于楚简本、帛书本和汉简本《周易》。单就《周易》来说,其卦爻画也经历了一次重大变革,爻体从六、一(七)转变为一(七)、八;而出土及今本《周易》的阴阳爻画即由此一(七)、八抽象化和观念化而来。楚简《别卦》、秦简《归藏》和出土、今本《周易》的卦爻画均为阴阳性质;而在此之前,卦爻画置身于天地意识中,经爻一(七)、六可称为天爻和地爻。
- 丁四新
- 关键词:清华简《周易》《归藏》数字卦
- 论马王堆帛书《要》篇“观其德义”的易学内涵被引量:5
- 2015年
- 根据帛书《要》篇,"观其德义"是孔子易学的核心观点之一,孔子并由此将《周易》由卜筮之书转变为德义之书。"德义"为析言,在帛书《易传》中有多层含义。孔子"观其德义"的目的,是在"巫史《易》"之上建立起"君子《易》"的传统。这个"君子《易》",在追求道德性认知和成就的同时,还积极地吸纳了阴阳哲学的观念;而阴阳哲学反过来为其提供了广阔的宇宙论背景和深度。在《要》篇中,卦爻辞是孔子"观其德义"的出发点及阐释的重心,由此亦与"巫史《易》"的解说进路区别开来。此外,君子"观其德义"还包含了"成德于己"和"施教于民"两个方面,前者以"君子"为理想人格,后者需要统治者保持谦谨之德。
- 丁四新李攀
- 关键词:帛书《周易》解释学
- 马王堆帛书《二三子》疑难字句释读被引量:5
- 2013年
- "■鸟正虫","正"不当释作"丘","虫"不当释作"(虫虫)","正虫"应当读作"征蟲","征蟲"犹"飞蟲"。"化■虫",第二字不当释作"官"或"(虫虫)";"■虫"应读作"蚑蛲",谓"蚑行蛲动之虫"。"时至矣而不出","至"不当作如字读,而应读作"窒","窒"即"窒塞"之义。"(言苟)■在廷",第一字不当释作"訽","(言苟)"应读作"苟",训为"假若";"猒"、"厌"为古今字,"厌"不读为"延",也不训为"伏",而应读作"宴"或"燕",乃"安闲"之义;"在"训"居处"。"民(一心)相■以寿",第二字或释作"心"、"必",均误,"(一心)"即"悤"字,读作"总",训为"聚合"、"聚会";"■"、"■"在帛书中形近混用,"■"即"■(觞)"字,"觞"在文中作动词用,乃"向他人敬酒"之义:整句话是说,人民聚会在一起,相互敬酒为乐,而至于年寿长久。"精白敬宫",后二字不当释作"敢官";"宫"比喻"心";"精白"乃修心之术。
- 丁四新汪奇超
- 关键词:帛书
- “或”:上博楚竹书《恒先》的一个疑难概念研究被引量:4
- 2016年
- "或"在楚竹书《恒先》中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宇宙生化论概念,它居于"恒"之后、"气"之前。这个疑难概念在竹简中作不定代词用,是"或物"、"某物"之义,而不是"有"(动词)、"或然"(副词)或"或有或无的状态"的意思。不过,在宇宙生化次序上,它确实介于无("恒先")、有("气"、"有")之间。不定代词"或"用作哲学概念在《管子·白心》和《庄子·则阳》中都有发现,且词义也是以"某物"为基础的。而《恒先》采用此词来表示宇宙生化的一个阶段,这一方面表明作者的宇宙论思想有所深化,但是另一方面也同时表明他对宇宙生化结构的认识还是不够具体的。此外,"或"与"恒先"都是对"恒"概念的深化。
- 丁四新
- 关键词:恒先
- 汉末易学的象数逻辑与“中”的人文价值理念的象数化被引量:4
- 2019年
- 汉末象数易学具有逻辑化和系统化的特征(以郑玄的爻辰说、荀爽的乾升坤降说和虞翻的卦变说为典型)。首先,其推演包括两重逻辑:一重是从乾坤二卦到十二消息卦、再到六十四卦,另一重是乾坤二卦在一卦内部的推演。其次,卦爻象的逻辑推演又是卦气说的根本,后者只是前者落实到时空图式上的结果,这就形成了汉末易学以逻辑为纲,以方法(易例)为目的特点,与西汉易学的"经验性"性格迥然不同。汉末易学的天道观以"天地"和"阴阳"为核心原则,重视"乾坤"和"八卦"在卦爻符号系统和宇宙图景中的建构作用。"中正""中和""时中"是三种爻位论,同时是对"中"的人文价值理念的象数化,它们综合起来均以"成既济定"为基本指向。"成既济定"是一种"天下和平"(普遍和谐)的理念在爻位论上的具体反映。在汉魏之际,汉易象数学在走向极致的同时走向了极端,并由王弼在方法论上完成了《周易》解释从象数到义理的转变。
- 丁四新
- 关键词:汉代人文价值
- 出土早期易学材料与《周易》经学的哲学解释被引量:2
- 2012年
- 出土相关材料对于《周易》文本的校读和经义的重释具有重要意义,对于破除疑经风气和检讨20世纪的经注成果具有较大的作用,"《易》本卜筮之书"等观点得到了新材料的证实。《周易》经传无论在文本形式、表达方式还是在思想内容、阐释方式上,长期存在紧张的对立关系,《易传》的产生导致了经传对立,并在一定意义上将经学转变为传学;程朱在《周易》"文本"与"解释"之关系上产生了对立,而民国学者深受新潮观念的影响,将清人成果弃置一旁,随意破读文本、颠覆故训的现象十分突出,值得深入反思,并引以为鉴。训诂的错误会造成"文本"与"解释"的分裂,而"元亨利贞"之句读及本义的重新训解,成为当代实现《周易》之义理性、哲学性解释亟需超越的语言学障碍;三百年来的相关训诂成就为《周易》文本之"真意"在一个侧面、一定程度上的澄明和勾画提供了基础条件,而出土《周易》诸本为经文本身的还原及经义的准确理解提供了更为真实、可靠的基本前提.《周易》解释需要重新实现经学化,并将义理性乃至哲学性的阐释有机地植入其中,当然,这里面存在巨大的困难。
- 丁四新
- 关键词:周易出土资料哲学解释
- “察一”(“察道”)的工夫与功用——论楚竹书《凡物流形》第二部分文本的哲学思想被引量:6
- 2013年
- 楚竹书《凡物流形》第二部分文本以"察道"或"察一"为核心概念。"察一"是对"察道"的深化和具体化,"一"与"道"具有相应乃至等同关系,"一"为百物的本体;"察一"、"得一"与"守一"是一个连续的工夫过程,"察一"包括"心能胜心"和"心之所贵唯一"两个层面,并在此突出了"心"的"主宰"和"精一"作用;"修身而治邦家"是"察道"的两种功用,"小彻"、"小成"乃"修身"的两个层次,而"大彻"包括"先知四海"、"谋于千里"和"一焉而为天地稽"三个方面,"大成"指"大之以知天下,小之以治邦"的政治功用。此外,"人白为察"当为在楚地流传很久的一种修心之术,而不必以为稷下学之流裔。
- 丁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