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ZCX1-06)

作品数:16 被引量:443H指数:8
相关作者:刘国彬王国梁张文辉朱桂林山仑更多>>
相关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河北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农业科学
  • 5篇生物学
  • 4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经济管理

主题

  • 4篇土壤
  • 4篇黄土高原
  • 4篇黄土丘陵
  • 3篇植被
  • 3篇丘陵区
  • 3篇黄土丘陵区
  • 2篇植物
  • 2篇纸坊沟流域
  • 2篇丘陵
  • 2篇丘陵沟壑区
  • 2篇群落
  • 2篇物种
  • 2篇物种多样性
  • 2篇小流域
  • 2篇狼牙刺
  • 2篇沟壑
  • 1篇地理信息
  • 1篇地理信息系统
  • 1篇新生代
  • 1篇信息系统

机构

  • 9篇西北农林科技...
  • 8篇中国科学院
  • 2篇河北农业大学
  • 1篇长沙理工大学
  • 1篇塔里木大学
  • 1篇内蒙古农业大...

作者

  • 5篇刘国彬
  • 3篇王国梁
  • 3篇张文辉
  • 2篇杨明义
  • 2篇山仑
  • 2篇张晓萍
  • 2篇徐学华
  • 2篇朱桂林
  • 2篇田均良
  • 2篇王晓燕
  • 1篇廖允成
  • 1篇彭珂珊
  • 1篇李登武
  • 1篇李锐
  • 1篇甄红伟
  • 1篇郑建伟
  • 1篇许明祥
  • 1篇谢永生
  • 1篇蒋学玮
  • 1篇卫智军

传媒

  • 2篇水土保持学报
  • 2篇水土保持研究
  • 1篇生态学报
  • 1篇河北林果研究
  • 1篇中国草地
  • 1篇河北农业大学...
  • 1篇水土保持通报
  • 1篇干旱环境监测
  • 1篇新疆农业科学
  • 1篇生态经济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山地学报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草地学报

年份

  • 1篇2011
  • 4篇2006
  • 2篇2005
  • 3篇2004
  • 3篇2003
  • 3篇2002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长武王东沟小流域农业产业结构调查分析被引量:5
2003年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对长武王东沟小流域农业产业结构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该小流域工副业和果业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不同村落类型间农民收入及收入构成差异显著;养殖业中以养殖食粮型牲畜为主,虽然养殖业不是农户收入的主要来源,但仍有35.23%的农户希望发展养殖业;土地利用类型中,果园面积超过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果/粮面积比为1.08;资金、技术、信息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
韩书成谢永生
关键词:农业产业结构
黄土丘陵区狼牙刺群落恢复过程中物种多样性动态研究被引量:9
2006年
研究不同恢复阶段狼牙刺群落下植物恢复过程的动态特征:从灌木和草本各层的物种多样性指数看,不同阶段狼牙刺群落表现出大致相同的趋势,即草本层>灌木层。同一层次的物种多样性指数D和H′虽然数值不同,但在不同阶段狼牙刺群落有基本一致的趋势,灌木层物种多样性指数基本上随恢复时间的增加而增加;草本层多样性指数在荒草地阶段较高,其他阶段的狼牙刺群落随恢复时间的增加而减少。随着群落恢复,群落相似性增加。总体上,随着狼牙刺群落的恢复,不同科属的植物种类在增加,群落生态优势度增加,群落趋向稳定。采取封禁措施,减少人为干扰,是狼牙刺群落恢复的有效途径。
徐学华张文辉张慧甄红伟王佐辉郑建伟
关键词:黄土丘陵区物种多样性
黄土丘陵区不同恢复阶段狼牙刺种群动态研究
2006年
以荒草坡为对照,对黄土丘陵区封禁8 a2、0 a和30 a的狼牙刺群落的狼牙刺种群结构进行了研究,分析了种群的年龄结构、垂直结构、生命表,存活曲线规律。结果表明:不同恢复阶段的狼牙刺种群个体平均基径、高度差异明显:30 a的垂直高度>20 a垂直高度>8 a垂直高度>荒草坡,说明不同恢复阶段狼牙刺种群年龄结构均属于进展型。随着狼牙刺恢复,种群稳定性增加。狼牙刺种群适应力、繁殖力强,是严酷条件下植被恢复的优良树种,应该充分利用其优良特性,抑制不利的环境因素,以封禁和生态修复为主,迅速恢复严酷生境条件下的植被。
徐学华张文辉张金柱闫海霞
关键词:狼牙刺年龄结构生命表存活曲线
小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侵蚀分异的^(137)Cs示踪研究被引量:18
2003年
应用137Cs示踪技术研究了黄土丘陵区典型流域土壤侵蚀强度分异规律,并对其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传统作业的果园地土壤侵蚀较坡耕地、生态林地严重;直接还林地土壤侵蚀较撂荒地严重;峁坡阳面人工林地土壤侵蚀较谷坡阴面人工林地严重;退耕时间短的地块土壤侵蚀较退耕时间长的地块严重。改善土地管理方式、因地制宜进行退耕地的植被建设是有效遏制土壤流失的关键点。
王晓燕李立青杨明义田均良
关键词:小流域土壤侵蚀铯137同位素示踪植被建设
中尺度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及退耕还林空间布局特征研究被引量:3
2006年
本文以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以2000年中心比例尺1:15000的彩红外航片和2003年同比例尺下退耕及土地利用实地调查为基础,分析了退耕还林政策实施以来黄土高原中尺度地区土地利用现状特征,2000~2003年土地利用变化幅度、变化的主要类型及方向,并构建退耕指数及退耕影响系数,分析了距研究区内公路及城镇不同范围的布局特征。结果表明:3年间利用类型转换集中体现在草地和旱坡耕地向人工造林地转移,人工造林用地年增加速率达34.5%。人工造林用地面积迅速增加,是这一时期土地利用变化的最主要特征。受地貌发育规律影响,距公路以远退耕指数呈下降趋势,2km处为峰值,是全区水平的1.35倍;距公路以远退耕影响系数为增加趋势,在6km处达峰值,是全区水平的5.2倍。受城镇化发展影响,4km范围内退耕指数和退耕影响系数均显著小于4km以远范围,说明4km以远受城镇发展影响减弱,黄土丘陵农业景观占优势。
张晓萍高照良
关键词:黄土高原中尺度土地利用退耕还林
土壤中环境散落放射性核素含量测定方法探讨被引量:2
2004年
利用环境中散落的放射性核素示踪研究土壤侵蚀是近几十年来应用比较广泛的方法之一。介绍了137Cs测量的原理、过程和仪器对核素计数效率的计算,影响核素测量分析精度的主要因素是样品质量、计数时间和样品的核素比活度的大小,并分析了这3个因素各自对分析精度的影响程度,对尽量减少测量中的人为误差、提高结果的精度所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王晓燕田均良杨明义
关键词:影响因素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干旱条件下节水灌溉持续增产效益诊断被引量:1
2006年
针对黄土高原地区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而引发的一系列环境问题,水资源环境恶劣,农业生产条件受限,制约农业持续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比较传统、陈旧、固守、落后,小规模经营;科学技术落后、信息不畅,区位劣势;生存环境失衡,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作物产量低而不稳的现状,分析了节水灌溉和作物产量的关系,多角度探讨了地面节水灌溉、地上节水灌溉、地下节水灌溉三种不同形式,根据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的实际情况,对旱作农业补充灌溉进行了研究。通过实地调查可知:节水灌溉已成为发展“两高一优”农业的有效途径和粮食再上新台阶的重要战略措施。
李志熙彭珂珊廖允成
关键词:节水灌溉灌溉效益黄土高原
基于RS/GIS的中尺度地区退耕变化及其坡度分异研究被引量:13
2005年
应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的办法,提取了黄土高原中尺度地区(延安示范区)2000-2003年间各土地利用数字图,进行动态监测,并与坡度图结合,对其土地利用及退耕合理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3年前后,坡耕地、疏林地、造林地、草地类间发生了用地调整.坡耕地面积大幅度减少,减少幅度为35.9%;园地增加比重达28.1%;造林地面积增大到了3年前的2.03倍;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改善.研究区坡度分异表明,沟沿线上以8~15°、15~25°的缓坡和稍陡坡地居多,沟沿线下以>35°的陡沟坡和<3°的平地比例居多.2003年的各利用类型中,70.73%的基本农田面积<15°,63.61%的园地集中在<25°,78.18%的乔灌林地分布在>25°,草地则集中在>25°的陡坡地,比重达75.49%,在地形上的分异比较合理.但是2000年坡耕地仍有64%未退耕,32.75%的面积大于侵蚀临界角25°,形成水土流失隐患.依据地形自然分异判定其合理性,加强科学规划和科技支撑是未来退耕中必需要解决的首要关键问题.
张晓萍李锐杨勤科焦峰温仲明王飞
关键词: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植被恢复重建后的物种多样性研究被引量:104
2002年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是我国物种多样性研究相对较薄弱的地区。目前关于该区植被恢复重建后的物种多样性研究尚未见报道。研究该区植被恢复重建后的物种多样性对退化生态系统的植被恢复重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选取 6个物种多样性指数对纸坊沟流域主要的天然及人工群落物种多样性进行了研究 ,研究发现 :天然灌木林物种多样性最高 ,均匀度最大 ,人工乔木林和天然草本的物种多样性及均匀度接近 ,人工灌木林的多样性和均匀度最小。人工林纯林 (包括纯乔木林、纯灌木林及单一乔灌混交林 )具有很强的抵抗其它乔灌物种入侵和定居的能力 ,对林下草本也有很强的控制能力。因此 ,要建造一个具有较高物种多样性的群落 ,在建造初期就要选择多物种混交 。
王国梁刘国彬侯喜禄
关键词:物种多样性天然群落人工灌木林人工群落
天然草地合理利用的判别模型研究被引量:8
2004年
天然草地具有资源和生境的双重功能 ,合理利用与否直接关系着资源的可持续性及生态环境的优劣。在短花针茅荒漠草原群落 ,实地观测研究了建群种短花针茅、优势种无芒隐子草和碱韭的枝条密度、单枝重及株丛枝条数目对不同放牧制度的响应 ,初步建立了草地合理利用的判别模型。不同放牧制度下植物的枝条密度、单枝重存在差异 ,轮牧区植物的单枝重高于自由放牧区 ,枝条生长也较优越。株丛单枝重与枝条数目之间负相关 ,单枝重随枝条数目的增加最终出现负增长。绝对不利用会造成草地资源的浪费 ,并且对植物的生长不利。轮牧实现了草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
朱桂林卫智军韩国栋山仑
关键词:天然草地生态环境草地资源放牧制度枝条密度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