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20090460601)

作品数:5 被引量:23H指数:3
相关作者:李新德容新霞潘艳丹更多>>
相关机构:温州大学复旦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语言文字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哲学宗教
  • 2篇语言文字
  • 1篇文学

主题

  • 2篇译者
  • 2篇汉学
  • 2篇翻译
  • 1篇耶稣
  • 1篇耶稣会
  • 1篇耶稣会士
  • 1篇译本
  • 1篇译者身份
  • 1篇译者主体
  • 1篇译者主体性
  • 1篇英译
  • 1篇中国游记
  • 1篇尚书
  • 1篇四书
  • 1篇他者
  • 1篇套语
  • 1篇西传
  • 1篇寒山
  • 1篇寒山诗
  • 1篇翻译策略

机构

  • 5篇温州大学
  • 1篇复旦大学

作者

  • 5篇李新德
  • 1篇容新霞
  • 1篇潘艳丹

传媒

  • 1篇牡丹江师范学...
  • 1篇孔子研究
  • 1篇温州大学学报...
  • 1篇池州学院学报
  • 1篇牡丹江教育学...

年份

  • 5篇2011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从译者的主体性看麦都思的《尚书》译本翻译策略被引量:6
2011年
"文化转向"视野下的翻译理论充分彰显了译者的主体性,译者从忠实的"仆人"提升为具有创造性的"主人",译者的主体性决定了翻译文本的选择与翻译策略的取舍。在译者主体性关照下探讨英国新教传教士、汉学家麦都思《尚书》译本的翻译策略的选择,分析麦都思的译者身份在翻译策略中的体现,以期能够为促进今日之中国典籍西译、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为提升我们国家的软实力提供可资参照的历史经验,并为今日世界翻译的理论建构以及中国译学理论建设提供丰富的范例。
容新霞李新德
关键词:《尚书》译者主体性翻译策略
耶稣会士对《四书》的翻译与阐释被引量:12
2011年
明清之际的耶稣会士对中国经典《四书》的翻译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他们对《四书》的翻译与阐释既是出于耶稣会士学习中国语言文学的需要,同时也是与耶稣会在华传教策略密切关联的一项重要工程。耶稣会传教士译什么、怎么译,都是经过精心选择的。尽管这些传教士的最初动因是为了更好地在华宣教,但与其它差会的传教士不同,基于"补儒易佛"的传教策略,明清之际的耶稣会士是以较平等甚至敬仰的态度来传译和阐释中国儒家经典的。耶稣会传教士对儒家典籍《四书》的译介极大地促进了中国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的西传和西方汉学的发展。
李新德
关键词:耶稣会士《四书》汉学
苏慧廉与中国宗教文化的西传被引量:1
2011年
传教士出身的汉学家自明末利玛窦以来不计其数,然而像苏慧廉这样在中西宗教文化交往中影响深远的汉学家并不多。苏慧廉致力于中西文化交流及对中国宗教的研究,尤其是在中国宗教经典研究及翻译领域。苏氏早期的汉学研究是直接服务于在中国的福音传布,致力于基督教与中国社会文化的会通;后期的汉学研究则透过著书翻译和讲座,促进中西宗教文化交流,尤其是在佛教的西传方面做出很大贡献。
李新德
关键词:汉学
论“寒山诗”英译中的译者身份被引量:1
2011年
在翻译研究中,人们对译者身份以及译者的翻译目的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译者作为一个能动的个体,其主观能动性贯穿于整个翻译过程。本文从译者身份出发,通过对译者译本的选择、解读和表达三个方面的阐述,试图分析和探讨彼特.斯坦博勒(Peter Stambler)在翻译寒山诗的过程中其译者身份的体现以及对翻译的影响。
潘艳丹李新德
关键词:寒山诗译者身份
约翰·巴罗笔下的中国形象被引量:3
2011年
在英国文学发展史中,出现了许多中国题材的游记;这些游记作品对英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同时也为当代形象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文本资源。巴罗对中国的新的印象反映了19世纪初英国的崛起,并为基督新教传入中国铺平了道路;另一方面,它表明了英国人的精神和心理构成状况,以及他们集体的偏见,并加速了中国神话在英国甚至整个欧洲的消失。
李新德
关键词:《中国游记》他者套语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