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20030027015)

作品数:10 被引量:209H指数:8
相关作者:伍永秋刘宝元胡刚张永光郑秋红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师范大学济南大学四川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天文地球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农业科学
  • 3篇天文地球
  • 1篇生物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3篇黑土
  • 3篇黑土区
  • 2篇土壤
  • 2篇弃耕
  • 2篇弃耕地
  • 2篇浅沟侵蚀
  • 2篇自然恢复
  • 2篇耕地
  • 2篇发育
  • 2篇发育特征
  • 2篇GPS
  • 1篇东北黑土
  • 1篇东北黑土区
  • 1篇冻融
  • 1篇冻融期
  • 1篇养分
  • 1篇养分动态
  • 1篇植物
  • 1篇植物群
  • 1篇植物群落

机构

  • 10篇北京师范大学
  • 3篇济南大学
  • 2篇四川师范大学
  • 1篇北京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10篇伍永秋
  • 5篇刘宝元
  • 5篇张永光
  • 5篇郑秋红
  • 5篇胡刚
  • 2篇魏欣
  • 2篇全占军
  • 2篇张宏
  • 1篇谢云
  • 1篇刘颖慧
  • 1篇贾海坤
  • 1篇刘洪鹄
  • 1篇江樟焰
  • 1篇崔之久

传媒

  • 3篇北京师范大学...
  • 2篇地理科学
  • 2篇山地学报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地理学报
  • 1篇生态与农村环...

年份

  • 1篇2009
  • 1篇2007
  • 4篇2006
  • 3篇2005
  • 1篇2004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东北漫岗黑土区切沟侵蚀发育特征被引量:50
2007年
随着人们对土壤侵蚀空间尺度认识的加深,发育在更大空间尺度上的切沟愈来愈受到重视。切沟是土壤侵蚀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现有的土壤侵蚀模型尚未包括切沟侵蚀部分。本研究利用高精度差分GPS,在对东北典型漫岗黑土区切沟监测的基础上,借助GIS平台生成DEM,通过DEM的叠加分析,探讨了沟内蚀积变化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东北切沟侵蚀的概念模型,认为冬春季冻融侵蚀产生沟内堆积—雨季径流产生侵蚀的过程可能是该区切沟发育的一种重要模式。
胡刚伍永秋刘宝元郑秋红张永光刘洪鹄
关键词:DEMGPS
怀来盆地弃耕地自然恢复过程中土壤养分动态被引量:20
2006年
研究了怀来盆地丘陵区弃耕地自然恢复过程中土壤养分的变化规律。采取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确定了代表弃耕地初期阶段、草地阶段和灌丛地阶段的3种样地,通过分层取样测定了土壤有机质、全量养分和速效养分含量。结果表明,全量养分对生态系统恢复的响应与其相应的速效养分明显不同。随着弃耕地的恢复,土壤有机质有明显增加的趋势,P循环和K循环由物质控制向生物控制转换,但速效P在恢复初期增加缓慢。速效N由于耕种期施肥的影响表现出先降低而后增加的特点。全量养分中,只有全N在弃耕地自然恢复中有增加的趋势。灌丛可以在更深的层次上影响土壤养分。植被的恢复与土壤肥力的提高密切相关,这种作用随着植被的恢复而不断增强。
郑秋红张宏贾海坤刘颖慧伍永秋全占军
关键词:自然恢复土壤养分动态
怀来盆地丘陵区弃耕地自然恢复中植物群落特征的变化被引量:3
2005年
在对怀来盆地退耕还草过程中的3个阶段———撂荒地、草地和灌丛地植物群落样方调查的基础上,初步给出了其生态系统自然恢复中植物群落组分、群落外貌和结构、群落多样性和均匀度、群落生物量等的变化规律,分析了草地阶段在生态系统恢复中的特殊地位,进一步阐述了灌丛在该区生态系统中对草本植物具有改善其生存环境却又使其处于竞争劣势的双重作用.
郑秋红伍永秋张宏全占军
关键词:弃耕地自然恢复植物群落特征
东北漫川漫岗黑土区浅沟和切沟发生的地貌临界模型探讨被引量:40
2006年
对东北漫川漫岗黑土区进行实地测量及地形图量算,推求出临界模型,校验了Moore的沟蚀发生公式。研究发现,该区浅沟发生的临界阈值和指数参数分别为0.063 1和-0.464 3,切沟发生的两参数分别为0.116 1和-0.445 7。同时发现Moore的沟蚀预测公式在该研究区并不适用。通过与野外实测浅沟和切沟发生位置对比,临界模型预测的沟蚀位置较好地反映了野外实际状况。
胡刚伍永秋刘宝元张永光魏欣
东北漫岗黑土区浅沟侵蚀发育特征被引量:24
2009年
东北黑土区是中国重要商品粮基地之一,沟道恶性扩张,已成为导致该区土地退化主要原因之一。利用全球定位系统和传统方法测量浅沟形态参数,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平台计算流域尺度的沟蚀现状,分析东北黑土区浅沟侵蚀发育特征,并对比分析其与黄土高原浅沟侵蚀发生的地貌因子之间的异同。研究表明,研究区浅沟分布密度0.56—0.93km/km^2,年侵蚀模数达到118~199m^3/km^2,浅沟破坏面积占流域面积比例达0.11%~0.19%,浅沟沟壑密度已经达到中度和强度侵蚀,处于快速发展时期;研究区浅沟的临界汇水面积大于黄土高原,分布的临界坡度小于黄土高原,这主要由黑土区坡长坡缓的特点决定。
胡刚伍永秋刘宝元郑秋红张永光魏欣
关键词:东北黑土区
冰封期河流中污染物损耗估算模型被引量:10
2006年
在讨论常规的沉淀、生物降解模型在冰封期应用的基础上,进一步给出了冰冻作用损耗模型.实例分析结果表明,在冰封期,河流中化学需氧量(COD)的损耗方式以沉淀和冰冻作用为主,而生物降解作用则相对较弱.
郑秋红伍永秋张永光
关键词:冰封期生物降解
“昆仑-黄河运动”与我国自然地理格局的形成被引量:8
2005年
“昆仑黄河运动”是发生在早、中更新世之交的一次强烈的构造运动.这次构造运动不仅影响到了整个青藏 高原,把高原面抬升至3000~3500m,局部地区的山地上升到4500~5000m的高度,导致青藏高原进入冰冻圈,而且 影响大气环流型式,形成了东亚季风的现代格局.冬季风加强和夏委风减弱使得我国北方干旱化加剧,沙漠面积扩大,湖 泊消退,亚热带植物从秦岭以北南撤到南方,而且使得黄土堆积范围得到扩展,黄土堆积速度加快.这次构造运动后基本 形成了我国自然地理的现代格局.
江樟焰伍永秋崔之久
关键词:青藏高原隆升
发生沟蚀(切沟)的地貌临界研究综述被引量:14
2005年
沟蚀研究是土壤侵蚀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地貌临界理论作为地貌学中的重要理论在沟蚀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主要从临界理论在沟蚀研究中的发展过程入手,介绍了国外现有沟蚀临界理论模型研究的主要成果,并指出现有模型的不足,在总结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指出了现有临界模型今后的发展方向。
胡刚伍永秋
关键词:土壤侵蚀沟蚀
东北漫岗黑土区春季冻融期浅沟侵蚀被引量:23
2006年
浅沟侵蚀是东北漫岗黑土区农耕地上常见的水蚀类型,往往对坡耕地造成严重的破坏。2005年春季,通过对两个小流域浅沟侵蚀的调查测量,发现该区浅沟侵蚀相当严重,两流域分别形成浅沟14条、16条,浅沟总长度分别达3 269 m、2 146 m,浅沟密度分别为908 m/km2、766 m/km2,侵蚀深度分别为0.17 mm、0.16 mm,侵蚀模数分别达181.8 t/km2、173.6 t/km2。2005年春季两流域浅沟侵蚀期的径流深分别是6.8 mm、7.7 mm。分析表明,研究区在春季表层土壤解冻、地表裸露和存在季节性冻土层的条件下,春季融雪及强降水易造成强烈的浅沟侵蚀。在分布上,浅沟一般位于坡面的中下部,而且多发育在瓦背状坡面的集流水路上。另外,耕作措施对浅沟的形成和发展也有重要影响。
张永光伍永秋刘宝元
关键词:黑土区强降水冻融浅沟侵蚀
GPS和GIS进行短期沟蚀研究初探——以东北漫川漫岗黑土区为例被引量:61
2004年
随着现代技术发展,利用GPS野外数据采集,结合DEM的生成来研究切沟侵蚀得到愈来愈广泛的应用。复杂的地形地貌对DEM的生成有着特殊的要求,以Arc/Info为工作平台对DEM的建立进行了概括,同时结合数次野外GPS采样实践以及DEM的生成要求,对GPS的野外应用进行了初步探讨。
胡刚伍永秋刘宝元谢云
关键词:GPSGIS黑土区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