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108299)

作品数:18 被引量:73H指数:4
相关作者:孙力平于静洁王少坡邱春生苏凡凯更多>>
相关机构:天津市水质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天津城建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7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建筑科学

主题

  • 8篇除磷
  • 6篇氧化沟
  • 6篇脱氮
  • 5篇循环比
  • 4篇脱氮除磷
  • 4篇污泥
  • 3篇活性污泥
  • 2篇等温吸附
  • 2篇生物除磷
  • 2篇湿地
  • 2篇水处理
  • 2篇硫磷
  • 2篇马拉硫磷
  • 2篇聚磷
  • 2篇聚磷菌
  • 2篇缓流
  • 2篇改良型
  • 2篇改良型氧化沟
  • 2篇CAST工艺
  • 1篇代谢途径

机构

  • 13篇天津市水质科...
  • 9篇天津城市建设...
  • 9篇天津城建大学
  • 2篇天津市环境保...
  • 2篇成都军区
  • 2篇中交水运规划...
  • 1篇北京工业大学
  • 1篇国网陕西省电...
  • 1篇云南省设计院...

作者

  • 17篇于静洁
  • 17篇孙力平
  • 14篇王少坡
  • 5篇苏凡凯
  • 5篇邱春生
  • 3篇郑剑锋
  • 3篇钟远
  • 3篇张燕
  • 3篇崔晓宇
  • 2篇魏天兰
  • 2篇郑淑平
  • 2篇宋瑞静
  • 2篇周硕
  • 2篇王亚东
  • 2篇温娟
  • 1篇范志云
  • 1篇逄国林
  • 1篇苑丹丹
  • 1篇马华继
  • 1篇刘媛

传媒

  • 5篇工业水处理
  • 3篇环境工程
  • 3篇环境工程学报
  • 2篇中国给水排水
  • 2篇天津城建大学...
  • 1篇水处理技术
  • 1篇农药
  • 1篇天津城市建设...

年份

  • 1篇2022
  • 2篇2016
  • 2篇2015
  • 3篇2014
  • 8篇2013
  • 2篇2012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活性污泥对阿特拉津的吸附特性研究被引量:2
2014年
通过活性污泥对阿特拉津的等温吸附和动力学吸附试验,研究了活性污泥对阿特拉津的吸附特性。结果表明:活性污泥对阿特拉津具有一定的吸附能力,且加入HgCl后吸附效果较好,原因是抑制微生物活性的污泥,化学稳定性好,吸附能力也相应加强;另外,硝化污泥对阿特拉津的吸附能力要好于普通活性污泥;伪二级动力学方程和颗粒内扩散方程能更好地拟合活性污泥对阿特拉津的动力学吸附特征,表明吸附是化学吸附和颗粒扩散共同作用的结果。
王红娟王少坡崔晓宇于静洁邱春生孙力平胡鑫
关键词:活性污泥阿特拉津等温吸附
不同循环比对氧化沟脱氮除磷效果影响与微生物量分析被引量:1
2016年
改良型氧化沟工艺通过在循环廊道内增设缓流板来调控循环比,以此调节好氧区向缺氧区回流的混合液,进而改善系统的脱氮除磷效果.对比研究了氧化沟循环廊道内增设缓流板前后,循环比分别为241和27时,系统内自养硝化菌、传统异养反硝化菌、聚磷菌(好氧聚磷菌及缺氧反硝化聚磷菌)和普通异养菌所占的比例.分析结果表明:循环比为241时,系统中微生物以聚磷菌和普通异氧菌为主,占所有菌群比例分别为44.65%,和32.78%,,此时缺氧反硝化聚磷菌占总聚磷菌的比例为24.12%,;循环比为27时,系统中微生物以聚磷菌为主,所占比例为77.36%,,此时缺氧反硝化聚磷菌占总聚磷菌的比例为48.90%,.
焦超于静洁苏凡凯孙力平
关键词:氧化沟循环比微生物脱氮除磷
改良型氧化沟碳污染物转化途径分析被引量:3
2015年
改良型氧化沟工艺通过在循环廊道内增设缓流板来调控循环比(循环廊道断面通过的循环流量和进水流量的比值),以此调节好氧区向缺氧区回流的混合液。对比研究了氧化沟循环廊道内增设缓流板前后,污染物碳转化途径的差别。结果表明:增设缓流板调控循环比,有助于提高氧化沟水解有机物和反硝化除磷的能力,促进脱氮除磷过程对含碳有机污染物的利用,从而改变碳污染物在氧化沟系统内的转化途径,优化氧化沟脱氮除磷的整体性能。
杨东王少坡于静洁孙力平杜金山
关键词:改良型氧化沟循环比COD
循环比对氧化沟脱氮除磷效果及磷转化途径的影响
2014年
在改良型氧化沟工艺的循环廊道内增设缓流板,以此改变循环廊道过流断面面积,进而调控循环比(循环廊道断面通过的循环流量和进水流量的比值)。利用胞内、胞外聚合物的分析及物料平衡的方法,研究了增设缓流板、调控循环比前后系统同步脱氮除磷效果和磷转化途径的变化及聚磷菌种含量的差别。结果表明,增设缓流板,循环比为27时,COD、NH+4、TN和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3.3%、87.1%、78.1%和96.0%,反硝化聚磷菌占总聚磷菌的比例为46.1%;而不设缓流板,循环比为241时,COD、NH+4、TN和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1.2%、82.7%、67.2%和86.4%,反硝化聚磷菌占总聚磷菌的比例为17.54%。综上可知,增设缓流板控制循环比,有助于提高反硝化聚磷菌的富集,有助于提高反硝化吸磷量,同时有助于提高氧化沟工艺的同步脱氮除磷效果。
宋瑞静于静洁苏凡凯张燕郑剑锋孙力平
关键词:氧化沟循环比
水中内分泌干扰物去除技术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13年
内分泌干扰物进入水体后将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危害,从水中去除该类物质成为一个研究热点。首先介绍了内分泌干扰物的分类及危害,然后对水中典型内分泌干扰物的去除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最后指出组合技术是一种去除内分泌干扰物较为有效的方法,寻求高效稳定的去除内分泌干扰物的技术和最佳的组合工艺是今后研究的一个趋势。
陈宝银王少坡于静洁邱春生范志云孙力平
关键词:内分泌干扰物水处理技术生物处理化学处理
活性污泥系统机理模型的应用研究综述被引量:2
2012年
阐述了各阶段活性污泥系统机理模型的构建原理,详细介绍了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国际水质协会(IWA)推出的活性污泥系列模型(ASM1、ASM2、ASM2D和ASM3)在国内外的应用现状,最后指出ASMs系列模型在我国推广应用时面临的主要问题.
于静洁苏凡凯王少坡孙力平郑淑平
关键词:活性污泥废水处理
不同水环境条件下马拉硫磷的降解规律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研究马拉硫磷在不同水环境条件下的降解规律。[方法]在不同pH值、不同温度及不同水样条件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水环境中马拉硫磷剩余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结果]马拉硫磷降解活化能EA为73.10 kJ/mol,降解速率随pH值增大而加快,随温度升高而加快,湿地原水中降解最快、灭菌湿地原水次之、灭菌超纯水中最慢,准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可以描述其在水环境中的降解规律。[结论]马拉硫磷的降解速率受pH值、温度和水样条件的影响,自然水体中马拉硫磷降解速率较快。
温娟周硕于静洁钟远王少坡孙力平
关键词:有机磷农药马拉硫磷降解水环境
生物除磷系统的聚磷微生物种群及其检测方法被引量:14
2015年
总结了强化生物除磷(EBPR)系统中的聚磷菌微生物学的研究成果,介绍了聚磷菌所涉及主要菌群的菌属分类情况及其生物特性,阐述了EBPR系统内聚磷菌微生物学研究的各种分离鉴定技术的特点,包括传统的微生物纯培养技术、染色与光学显微镜技术,现代分子及其扩展技术及组合技术等,并分析了各分子生物技术的应用情况。重点介绍了以Accumulibacter为主的聚磷菌形态学和代谢特性方面取得的研究进展,并对今后聚磷菌微生物学的研究和发展方向进行了论述。
王亚东王少坡郑莎莎张燕孙力平杜金山
关键词:强化生物除磷聚磷菌分子技术
交替缺氧/好氧CAST工艺污染物去除特性被引量:2
2012年
以模拟城市污水为处理对象,采用循环式活性污泥法(CAST)反应器,对交替缺氧/好氧模式下系统去除污染物的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运行期间系统内有机物的去除率稳定,出水COD小于40 mg/L,COD平均去除率为91.7%;NH4+-N、T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3.9%、72.4%,出水TN以NO3--N为主;系统的除磷性能良好,磷酸盐的平均去除率为90.6%。此外,出水COD、TN和TP均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的一级A要求。
王少坡刘媛于静洁魏天兰孙力平
关键词:循环式活性污泥法脱氮除磷
改良型氧化沟内氮的质量平衡及转化途径分析被引量:2
2016年
改良型循环比可调式氧化沟在廊道内设置缓流板,以此调节循环比(氧化沟廊道断面通过的循环流量与进水流量的比值),同时改变好氧区混合液回流向缺氧区的量.利用质量平衡的方法,研究了设置缓流板前后系统内氮污染物的转化途径及有机物、氮和磷去除效果的变化.结果表明:不设缓流板,循环比为241时,COD、TP、TN、4NH+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1.2%,、86.4%,、67.2%,和82.7%,,进水总氮中有23.6%,通过传统硝化反硝化去除,12.3%,通过反硝化除磷去除;而增设缓流板,循环比为27时,COD、TP、TN、4NH+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3.3%,、96.0%,、78.1%,和87.1%,,进水总氮中有12.0%,通过传统硝化反硝化去除,41.1%,通过反硝化除磷去除.综上可知:增设缓流板控制循环比,有助于提高氧化沟工艺的同步脱氮除磷效果,更有利于增强反硝化除磷脱氮能力.
苑丹丹于静洁苏凡凯郑剑锋张燕孙力平
关键词:改良型氧化沟循环比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