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671660)

作品数:12 被引量:233H指数:9
相关作者:孙向阳高程达张林曹吉鑫张月鲜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林业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信息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1篇农业科学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生物学
  • 1篇化学工程

主题

  • 12篇土壤
  • 7篇草原
  • 6篇土壤有机
  • 5篇有机碳
  • 5篇土壤有机碳
  • 5篇荒漠
  • 5篇荒漠草原
  • 3篇碳酸
  • 3篇碳酸盐
  • 3篇同位素
  • 3篇CO
  • 2篇短花针茅
  • 2篇短花针茅荒漠...
  • 2篇有机质
  • 2篇原位
  • 2篇针茅
  • 2篇碳稳定同位素
  • 2篇土壤CO2
  • 2篇土壤表面
  • 2篇土壤剖面

机构

  • 13篇北京林业大学
  • 2篇中国林业科学...
  • 2篇内蒙古农业大...
  • 1篇内蒙古农牧业...
  • 1篇北京市园林绿...

作者

  • 12篇孙向阳
  • 10篇张林
  • 9篇高程达
  • 6篇曹吉鑫
  • 3篇栾亚宁
  • 3篇李素艳
  • 3篇张月鲜
  • 2篇乔永
  • 2篇郝虎东
  • 1篇赵哲光
  • 1篇郝利峰
  • 1篇李泽江
  • 1篇罗丹
  • 1篇田赟
  • 1篇王小平
  • 1篇阿拉塔
  • 1篇祁娜

传媒

  • 2篇北京林业大学...
  • 2篇土壤通报
  • 2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土壤学报
  • 1篇分析测试学报
  • 1篇西北林学院学...
  • 1篇干旱区地理
  • 1篇生态环境
  • 1篇生态环境学报
  • 1篇土壤资源持续...

年份

  • 1篇2013
  • 2篇2011
  • 3篇2010
  • 3篇2009
  • 4篇2008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荒漠草原土壤有机质碳稳定同位素特征研究被引量:10
2011年
应用碳稳定同位素分析方法对内蒙古短花针茅荒漠草原土壤有机质及其δ13 C值垂直分布特征、表土δ13C值与建群种-短花针茅δ13 C值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并测定土壤部分理化性质。结果显示:表土有机质含量变化范围为4.17~20.45g/kg;随深度增加,土壤有机碳(SOC)含量呈指数降低,其变化范围为17.98~1.39g/kg,而δ13C值则随剖面深度增加而明显富集,到75cm深度时δ13C值又迅速降低,变化范围为-26.38‰~-13.72‰,变幅>3‰,说明该地区气候和植被状况可能发生过剧烈变化;表土和植物δ13C值分馏程度较其它地区偏大,二者呈极显著相关(r=0.555,P<0.01),进一步说明地上植被状况是影响土壤有机质δ13 C值垂直分布特征的决定性因素。
张月鲜李素艳孙向阳张林郝利峰罗丹祁娜
关键词:短花针茅荒漠草原土壤有机碳土壤理化性质
荒漠草原土壤次生碳酸盐形成和周转过程中固存CO2的研究
次生碳酸盐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碳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比有机碳库大2-5倍,其形成与周转在该地区土壤碳平衡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内蒙古四子王旗短花针茅荒漠草原为研究对象,拟通过分析测定土壤碳酸盐(SC)含量及其δC值、...
张林孙向阳乔永高程达曹吉鑫阿拉塔
关键词:荒漠草原碳酸盐土壤CO2
文献传递
一种土壤剖面CO_2气体通量的测试方法被引量:2
2008年
设计和研制了一套土壤剖面CO2气体通量原位测试的方法和装置,该方法和装置可用于土壤剖面不同深度(0~200 cm)土壤CO2气体通量的观测、不同深度土壤层CO2气体存储量的估测、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引起土壤CO2气体释放量变化的测算和估计,以及植被或地力恢复速率的评价等。
高程达孙向阳栾亚宁张林石莉雯唐青云
关键词:土壤剖面干旱地区
森林碳汇的估算方法及其发展趋势被引量:96
2009年
森林生态系统是地球陆地生物圈的主体,也是陆地表面最大的碳库,在全球碳循环研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通过同化作用吸收固定大气中的CO2,抑制其浓度上升的功能对于应对气候变化问题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准确地估算森林生态系统的碳汇储量,不仅有利于解释全球碳收支不平衡的问题,也有利于促进林业碳汇交易的快速发展。但是目前的估算方法在具有一定适用性的同时也都存在着各自的不足。评述了目前国内外应用最为广泛的样地清查法、涡度相关法及应用遥感技术的模型模拟法三种森林碳汇估算方法的发展历史和应用现状,并分析了各方法的优点与局限性。最后指出: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单一方法或几种方法的结合来估算森林碳汇,以便提高估算精度;应加强森林生态系统内部联系及数据时空转换、插补的研究,并充分发挥各方法的优势,采取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完善连续观测系统和区域监测网络的建设,降低估算方法中的不确定性,为大尺度估算提供合理的参数和数据分析基础。
曹吉鑫田赟王小平孙向阳
关键词:气侯变化
荒漠草原碳酸盐岩土壤有机碳向无机碳酸盐的转移被引量:25
2010年
通过在内蒙古中西部四子王旗荒漠草原土壤剖面采集土样,拟分析测定土壤有机碳(SOC)含量、土壤无机碳酸盐(SIC)含量和SIC的δ13C值,探讨SOC向SIC的迁移转化过程及其转移量。结果表明:随深度增加,SOC含量逐渐降低而SIC含量依次增大,SOC与SIC含量具有明显的负相关关系。随土层加深,SIC的δ^13C值降低,在30 cm深度时相对最低为-8.6‰,而后增大,在深度为60 cm时其值为-5.8‰。说明通过"SOC—CO2—SIC"的微碳循环系统SOC向SIC发生碳的转移。应用碳稳定同位素技术和模型结合SIC的δ^13C值对该研究区SIC进行区分,发现30~50 cm土层次生碳酸盐(PC)所占比例为58.5%,50~60 cm土层为44.2%。应用δ13C值对该地区SOC向SIC的转化碳量进行估算,该地区30~60 cm土层每千克土壤中大约固定了SOC分解转化的4.97~5.9 g CO2。
张林孙向阳曹吉鑫高程达宝音贺希格
关键词:荒漠草原碳稳定同位素
宁夏贺兰山三种植被下土壤有机碳密度的比较被引量:18
2008年
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土壤有机碳库是全球土壤碳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碳循环的研究中有着重要作用。本文以宁夏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 Carr.)、灰榆(Ulmus glaucescens Franch.)和灌丛三种植被下的土壤为研究对象,比较分析了这三种土壤不同层次有机碳含量和有机碳密度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三种土壤的有机碳含量均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减少;油松植被下土壤的有机碳密度最高(11.30±0.36kg·m-2),灰榆植被下土壤的有机碳密度次之(4.34±0.13kg·m-2),灌丛植被下土壤的有机碳密度最低(2.50±0.07kg·m-2);油松、灰榆和灌丛三种植被下的土壤表层(0-5cm)有机碳储量分别占其土壤有机碳总储量的10.32%±0.07%、23.43%±0.69%和26.80%±0.20%,灰榆和灌丛植被下的土壤发育情况较差,其有机碳相对较多地储存在表层土壤中;发育较好的土壤,其有机碳总储量也较高。为减少土壤表层CO2的排放,我们应加强对地表植被的保护,这对减缓全球变暖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曹吉鑫孙向阳高程达郝虎东翟昊张林童宏强赵哲光
关键词:土壤有机碳土壤碳循环
西北干旱区森林和草原SOC向SIC转移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6
2010年
干旱区的土壤碳是全球碳库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北干旱区土壤无机碳比重较大,且通过"SOC-CO2-SIC"的微碳循环系统存在着土壤有机碳(SOC)向土壤无机碳(SIC)的转移,研究该迁移转化过程、估算其转移量,可揭露"遗漏"的一部分碳汇。表述了该地区SOC向SIC转移的机理,介绍了几种常用计算碳转移量的方法,并对其进行对比分析;重点阐述了应用碳稳定同位素技术的生物地球化学方法在碳转移量计算中的应用。但目前国内外对该方面的研究仍较少见,且计算碳转移量的过程以及对土壤CO2区分等还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测定结果只为估算值。在以后的研究中,应加强SOC向SIC转移的影响因子研究,降低试验误差。
张林孙向阳曹吉鑫高程达张月鲜
关键词:西北干旱区土壤有机碳土壤无机碳
荒漠草原土壤次生碳酸盐形成和周转过程中固存CO_2的研究被引量:16
2011年
次生碳酸盐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碳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较有机碳库大2倍-5倍,其形成与周转对该地区土壤碳平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内蒙古四子王旗短花针茅荒漠草原为研究对象,拟通过分析测定土壤碳酸盐(SC)含量及其δ^13C值、土壤CO2的δ^13C值和母质风化物的δ^13C值等,探讨土壤次生碳酸盐形成和重结晶过程中对土壤CO2的固定,并计算其固定量。结果表明:次生碳酸盐的δ^13C值主要由土壤CO2的碳同位素组成决定,可用土壤CO2的δ^13C值计算次生碳酸盐的δ^13C值。对该研究区SC进行区分,发现在40-50、50-60、60-80和80-100 cm土层,次生碳酸盐所占的比例分别为83.6%、65.4%、41.7%和17.4%。应用δ^13C值和化学平衡原理估算该地区次生碳酸盐形成和重结晶过程中固定的CO2量,得出40-50、50-60、60-80和80-100 cm土层每千克土壤中分别固定了38.3、39.2、25.1和9.2 g的土壤CO2。
张林孙向阳高程达乔永李素艳
关键词:荒漠草原碳酸盐土壤CO2
土壤二氧化碳通量原位测定方法及装置被引量:18
2008年
该文介绍了一种土壤二氧化碳通量原位测定的方法及装置。根据土壤圈与大气圈之间对流和扩散的原理,设计了一条土壤二氧化碳通量测定的技术路线和装置,并用于野外实地观测。该装置由箱体和气体分析仪两部分组成,用软管连通。该方法和装置可用于区域内、多地点、多样地(点)土壤表面二氧化碳通量的测定,具有便于携带、成本低、易操作,测定数据可靠、直接、快速等优点。
高程达孙向阳曹吉鑫栾亚宁郝虎东李泽江唐青云
关键词:土壤表面仪器装置
北温带干旱地区土壤剖面CO2通量的变化特征被引量:6
2010年
采用开放式样杆方法,对干旱土纲的4种土壤类型(栗钙土、灰钙土、粗骨土、山地灰褐土)进行土壤剖面CO2通量的观测研究,结果表明:1)在0~60cm深度范围内土壤剖面CO2通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增加,60cm为转折点,之后,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小。2)土壤剖面CO2通量平均值为660μmol/(m2·h),在-9076~16988μmol/(m2·h)范围内变化,如果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发生改变(0~70cm深度),将可能有254.6t/(km2·a)CO2从土壤向大气释放。3)土壤种类不同,CO2通量明显不同,森林土壤释放量大于草原土壤。4)在通量-深度曲线中,各土壤类型均出现1~2个拐点,变化原因与土壤剖面结构和根系分布有关,钙积层的有无、厚度起决定作用。5)存在季节变化,植物生长季节的CO2通量远大于其他季节,其他季节可能存在土壤吸收CO2现象。因此,应避免在植物生长季节施工动土,以减少土壤CO2向大气中释放。
高程达孙向阳张林李志刚阿拉塔
关键词:栗钙土灰钙土粗骨土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