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11CB403202)

作品数:21 被引量:139H指数:7
相关作者:崔晓阳高菲王汉杰孙金兵宋金凤更多>>
相关机构:东北林业大学解放军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农业科学
  • 7篇天文地球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9篇土壤
  • 6篇有机碳
  • 5篇森林土
  • 5篇森林土壤
  • 3篇演替
  • 3篇水化合物
  • 3篇碳水化合物
  • 3篇土壤有机
  • 3篇土壤有机碳
  • 3篇矿化
  • 3篇黑碳
  • 2篇地形
  • 2篇演替阶段
  • 2篇有机碳矿化
  • 2篇植被
  • 2篇植被覆盖
  • 2篇沙尘
  • 2篇沙尘气溶胶
  • 2篇碳矿化
  • 2篇通量

机构

  • 9篇东北林业大学
  • 6篇解放军理工大...
  • 4篇中国科学院
  • 3篇中国科学院大...
  • 3篇中国科学院大...
  • 2篇空军装备研究...
  • 1篇沈阳农业大学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南京军区空军...
  • 1篇学研究院

作者

  • 9篇崔晓阳
  • 6篇高菲
  • 5篇王汉杰
  • 5篇孙金兵
  • 4篇宋金凤
  • 2篇刘向培
  • 2篇史小康
  • 2篇宿兴涛
  • 2篇韩士杰
  • 2篇何红波
  • 2篇姜航
  • 2篇张旭东
  • 2篇林维
  • 1篇桑英
  • 1篇赫英明
  • 1篇何明元
  • 1篇王洋
  • 1篇赵苏璇
  • 1篇闫颖
  • 1篇张威

传媒

  • 4篇北京林业大学...
  • 2篇应用生态学报
  • 2篇林业科学研究
  • 1篇土壤通报
  • 1篇东北林业大学...
  • 1篇气象科学
  • 1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水科学进展
  • 1篇高原气象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热带气象学报
  • 1篇解放军理工大...
  • 1篇Journa...
  • 1篇Resear...

年份

  • 3篇2017
  • 5篇2016
  • 3篇2015
  • 2篇2014
  • 4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0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长白山两种森林类型土壤颗粒有机碳和黑碳分布特征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量化长白山原始阔叶红松林和杨桦次生林土壤颗粒有机碳和黑碳含量及分布特征,为研究东北森林土壤有机碳分布和积累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粒径分组方法测定原始阔叶红松林和杨桦次生林土壤表层(A_(11))和亚表层(A_(12))颗粒有机碳(POC)和黑碳(BC)含量,分析其与土壤基本性质(有机质、含水量、p H值、粘粒和团聚体等)的关系。[结果]表明:(1)两种森林类型土壤A_(11)和A_(12)POC含量分别为31.89 88.00、5.25 19.45 g·kg^(-1),BC含量分别为8.43 22.40、3.39 12.10 g·kg^(-1),二者随土壤深度增加而显著下降(p<0.01)。(2)森林类型显著影响土壤POC和BC,表现为杨桦次生林>原始阔叶红松林。(3)两种森林类型土壤POC与土壤有机质、含水量、水稳性团聚体均显著相关,与p H值、粘粒相关性不显著;BC与土壤p H值、粘粒和团聚体相关性均不显著,与含水量显著相关,与有机质仅在A_(11)显著相关。(4)土壤POC和BC显著相关(p<0.01)。[结论]在长白山地区森林类型显著影响土壤POC和BC含量,杨桦次生林土壤POC和BC显著高于原始阔叶红松林,很大程度上与森林的采伐和火烧有关。两种森林类型土壤POC和BC分布格局是土壤物理化学性质综合作用的结果。
孙金兵高菲宋金凤崔晓阳
关键词:颗粒态有机碳黑碳
长白山典型森林土壤黑碳含量及不同组分中的分布特征被引量:6
2016年
[目的]通过实地采样对黑碳进行量化研究。[方法]利用相对密度分组方法探讨了长白山典型森林土壤黑碳含量及在不同有机碳组分中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黑碳(BC)含量在表层(A11)、亚表层(A12)分别为6.3916.55 g·kg-1、1.44 6.16 g·kg-1,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显著下降(p﹤0.01)。在A11、A12层中,轻组有机碳(LFOC)平均含量分别为66.66 g·kg-1、6.65 g·kg-1,轻组黑碳(LFBC)平均含量分别为5.63 g·kg-1、1.21 g·kg-1,同时,LFBC/LFOC在A12层(10.02%34.89%)显著高于A11层(6.99%14.45%)(p﹤0.01);A11、A12层重组有机碳(HFOC)平均含量分别为49.16 g·kg-1、36.55 g·kg-1,重组黑碳(HFBC)平均含量分别为2.69 g·kg-1、1.44 g·kg-1,HFBC/HFOC在A11层(3.36%8.08%)和A12层(3.21%7.58%)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另外,土壤中LFBC/LFOC显著高于HFBC/HFOC(p﹤0.01),LFBC/BC显著高于HFBC/BC(p﹤0.01)。[结论]长白山典型森林土壤中黑碳的含量、比例均较高;土壤表层(A11)有机碳、黑碳含量及各组分有机碳、黑碳含量均高于亚表层(A12),均随着土层加深而显著降低;轻组、重组有机碳中均含有一定比例的黑碳,黑碳主要分布在轻组分中;轻组、重组有机碳与组分中黑碳均显著相关,轻组中相关系数大于重组。
孙金兵桑英宋金凤崔晓阳
关键词:森林土壤黑碳
中国有机碳气溶胶时空分布与辐射强迫的模拟研究被引量:10
2010年
利用区域气候模式RegCM3模拟研究2000年我国有机碳气溶胶的时空分布特征和辐射效应,得出以下结论:有机碳气溶胶主要分布在我国黄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的广大区域,且柱含量由南向北递减;柱含量最大值可达3 mg/m2以上,出现在华南、中南、云贵、四川和西藏东南部。另外,柱含量分布有着明显的季节性,冬季最大,春季次之,夏季最小。在此基础上,本文还对有机碳气溶胶的柱含量时空分布变化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有机碳气溶胶在大气顶和地表均产生负的辐射强迫,其分布特征与柱含量分布特征基本一致,而且大气顶和地表的辐射强迫都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模拟的大气顶辐射强迫在-0.1~-0.5 W/m2之间,与IPCC估计的有机碳气溶胶的辐射强迫数值-0.41 W/m2相当,说明区域气候模式RegCM3中有关有机碳气溶胶的参数化方案是比较合理的。
宿兴涛王汉杰周林
关键词:REGCM3模式数值模拟
Simulation on the spatio-temporal distribution and emission flux of dust aerosol over East Asia in 2000-2009被引量:3
2013年
A regional climate model (RegCM3), coupled with an online dust module, is used to simulate the spatio-temporal distribution and emission flux of dust aerosol (smaller than 20 μm in diameter) over East Asia in the period from 2000 to 2009. The model performance is firstly evaluated against available observations.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model can captu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patio-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dust aerosol very well over East Asia. There always exist two extremes of dust aerosol optical depth (AOD) and column burden (CB), one is in the Taklimakan Desert of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China, and the other is in the Badain Jaran Desert of Inner Mongolian Autonomous Region, China. The maximum value of CB appears in spring, secondary maximum in winter and minimum in autumn. To the east of 110°E, dust is transported eastward from a maximum center at a height of 700 hPa over the East Asian continent. Dust emission sources are mainly located in the Taklimakan Desert, Badain Jaran Desert, North Qinghai-Tibetan Plateau and Southwest Mongolia. There is also an obvious seasonal variation of dust emission flux (EF). Annual mean dust EF is 1,015.34 mg/(m 2 ·d), of which 62.4% and 2.3% are re-deposited onto the East Asian continent through a dry and wet deposition process, respectively, and the remaining 35.3% is injected into the atmosphere or subject to long-range transport.
XingTao SuHanJie WangHengRui TaoLieShuang LiuHongFeng Zhang
关键词:沙尘气溶胶排放通量塔克拉玛干沙漠巴丹吉林沙漠
大气CO_2浓度非均匀动态分布条件下的气候模拟被引量:5
2012年
利用现有大气本底站的大气CO2浓度观测信息,综合考虑不同经济区划与土地覆盖类型对应的CO2浓度差异及其季节变化规律,构建模式区域内以月为单位的网格化大气CO2浓度非均匀动态分布数据模型.由此数据模型驱动RegCM4-CLM3.5区域气候模式运行,对东亚区2000年3月—2009年2月之间的气候变化特征进行了模拟,进而对大气CO2浓度非均匀动态分布可能引起的区域气候效应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目前气候模式中CO2浓度的常态均匀分布假设可能将温室效应夸大了10%左右.对大气CO2浓度非均匀动态分布影响气温变化的可能机制进行研究表明:CO2的自身效应(改变大气透射率)并不是导致Exp2试验温度降低的主要原因.大气CO2浓度的变化影响了大气与植物胞间CO2分压差,陆地植被通过改变气孔阻力适应这种变化,气孔阻力的变化直接影响到植物与大气间水分的交换,这种作用一方面通过蒸发冷却改变环境温度,另一方面,蒸发水分改变了近地面层湿度,进而水汽扩散到空中影响低云的分布.冬季,植物处于非生长季,对大气CO2浓度变化响应微弱,湿度和低云变化不明显;夏季,植物生长旺盛,由CO2生理学强迫激发的云反馈效应强烈,其效果是使中低云趋于增加,进而减弱了到达对流层低层的太阳短波辐射,造成温室效应减弱.
杨成荫王汉杰韩士杰赵苏璇
关键词:大气CO2浓度温室效应
IMPACT OF DESERT DUST ON THE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被引量:1
2016年
The radiative forcing(RF) of Asian desert dust and its regional feedbacks to the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EASM) system are investigated with a coupled regional climate-desert dust model.The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of desert dust effects are analyzed through 20 summer seasons(1990-2009).In order to estimate the dust effects reasonably,some improvement has been achieved for the coupled model,including the updates of optical properties and desert source area distribution.We find that the desert dust can result in a roughly weakened monsoon in eastern China,Korean Peninsula,Japan and Indian Peninsula and a strengthened monsoon in Indochina Peninsula in the lower troposphere.Moreover,the precipitation comparisons between observational data and simulated patterns are also suggestive of the desert dust effect on the EASM.In the upper troposphere,the southward shift of the westerly jet(WJ) by the dust effect can be seen as an indicator of the weakened monsoon in great part of the monsoon areas.The change of the moist static energy(MSE) contrast between land and ocean is the main reason for the EASM variations.
宿兴涛王汉杰许丽人张志标孙海洋
小兴安岭两种森林类型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季节动态被引量:15
2016年
采用室内培养法测定小兴安岭原始阔叶红松林、杨桦次生林不同季节的土壤有机碳(SOC)矿化速率和累计矿化量(C_m),利用一级动力学方程对土壤易矿化有机碳(C_1)、潜在可矿化碳(C_0)等参数进行拟合,并分析C_m、C_0与土壤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2种森林类型土壤有机碳培养矿化速率和C_m的季节变化趋势一致,在0~5 cm土层随季节推进而减小,在5~10 cm土层未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差异;C_1在0~5和5~10 cm土层分别为42.92~92.18和19.23~32.95 mg·kg^(-1),C_0在0~5和5~10 cm土层分别为863.92~3957.15和434.15~865.79mg·kg^(-1),C_1和C_0均随季节推进而减小.2种森林类型土壤C_0/SOC在0~5和5~10 cm土层分别为0.74%~2.78%和1.11%~1.84%.C_0/SOC随季节推进而减小,表明从春季至秋季土壤有机碳含量总体上趋于稳定.土壤C_m和C_0与原位土壤湿度、热水浸提碳水化合物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而与原位土壤温度、冷水浸提碳水化合物含量的相关性不显著.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季节动态受土壤环境因素和活性碳组分等综合作用的影响.
高菲林维崔晓阳
关键词:森林土壤碳水化合物
生态系统类型及地形因子对土壤黑碳含量与分布的影响被引量:3
2013年
综述了黑碳的概念、生态系统类型及地形因子对土壤有机碳和黑碳含量与分布的影响。总体看,不同区域同一生态系统中,土壤有机碳和黑碳的含量差异性较大。同一区域下,不同生态系统中SOC的含量趋势为森林>草原>农田>城市,BC为森林>城市>草原>农田。地形因子中,坡向的影响为SOC含量南坡<北坡、BC含量南坡>北坡;从坡位的影响看,因地表侵蚀和沉积作用在低洼区形成碳汇,有机碳和黑碳的含量均较高;海拔的影响为:一般中海拔区较高,但某些地区由于受山体所在地理位置、气候、植被类型和人为因素等条件影响,规律不明显。
孙金兵宋金凤高菲郑杨崔晓阳
关键词:地形因子土壤有机碳黑碳
基于EVI的中国最近10a植被覆盖变化特征分析被引量:13
2017年
通过对2000—2009年增强型植被指数(EVI)数据的分析发现:在过去的10 a里,中国的植被覆盖度明显增加,植被活动在增强。植被覆盖的年变化和季节变化特征如下:(1)10 a来植被覆盖地区的面积呈增加趋势,植被稀少地区的面积呈减少趋势;(2)无论是植被覆盖区还是全国平均,单位面积EVI年平均值都呈增加趋势;(3)在生长季节(夏季、春季)植被活动增加更明显,EVI增加速率按季节排列如下:夏季>春季>秋季>冬季。植被覆盖的空间变化特征显示,尽管总体上中国植被覆盖呈增加趋势,但存在空间异质性。结合同期的温度、降水和森林资源清查数据,从两个方面初步解释了植被覆盖度增加的原因,即:温度的上升和春季降水量的增加;近年来中国开展的大型林业生态建设工程。
赫英明刘向培王汉杰
关键词:EVI植被覆盖温度降水
长白山温带森林不同演替阶段土壤化学性质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被引量:26
2015年
土壤微生物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驱动者,其群落结构可以用来表征土壤生态过程及其对地上植被变化的响应机制。本研究采用时空替代法在长白山地区选取了阔叶红松林演替序列的5个不同阶段:杨桦幼龄林、杨桦中龄林、杨桦成熟林、阔叶红松成熟林和阔叶红松过熟林,采用磷脂脂肪酸法(PLFA)测定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和结构,分析了其随地上植被演替过程的变化,同时比较了不同演替阶段土壤化学性质差异。结果表明:随着演替的正向进行,土壤总有机碳、全碳、全氮、全磷含量显著提高,碳氮比逐渐下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群落结构及组成发生明显变化:土壤微生物总PLFAs、细菌PLFAs、革兰氏阳性菌PLFAs、革兰氏阴性菌PLFAs含量显著增加;真菌PLFAs(18:2ω6c)先增加后减少,中期阶段的杨桦成熟林土壤真菌PLFA含量最高,同时细菌/真菌最小;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G+/G-)随着演替的进行逐渐增大。土壤微生物生物量与土壤全碳、总有机碳、全氮、全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碳氮比呈显著负相关;冗余分析(RDA)结果显示,全碳、总有机碳、全氮和碳氮比是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主要因素。本研究表明,随着植被演替的正向进行,土壤质量逐渐提高;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明显改变;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土壤理化性质显著相关。
岳琳艳郑俊强韩士杰杨建华耿世聪陈志杰张雪谷越
关键词:演替化学性质磷脂脂肪酸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