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960050) 作品数:6 被引量:7 H指数:2 相关作者: 杨照青 吴兰鸥 赵振 刘若冰 徐淑慧 更多>> 相关机构: 昆明医学院 昆明医科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抗疟药咯萘啶的研究进展 2012年 疟疾是死亡率最高的寄生虫病之一,尤以恶性疟发病最为凶险。目前抗疟药有许多种类,但是在疟疾治疗中存在普遍耐药性。咯萘啶作为我国研制的抗疟药物,具有安全、高效以及无交叉耐药等优势,在疟疾治疗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与其他抗疟药物联合应用效果显著。 李娜娜 杨照青关键词:咯萘啶 疟疾 耐药性 抗疟药 间日疟原虫的体外培养研究进展 2011年 间日疟原虫的研究由于体外培养技术的缺乏而进展迟缓。而体外连续性培养体系的建立由于间日疟原虫的本身特性及对侵入红细胞的特异性选择而受阻。近几年,研究用源自血色病患者血液和脐带血中的网织红细胞短期体外培养,可使间日疟原虫在体外生存达到一个月左右。目前,使用实验室源自脐带血造血干细胞分化的红系细胞能够不断的提供网织红细胞以及源于正常人肝组织的肝细胞株HC-04的新建立,完成了间日疟原虫体外连续性培养的目的。这里,我们着重介绍间日疟原虫的体外连续性培养技术。 赵辉 Liwang Cui(审校) 杨照青关键词:间日疟原虫 体外培养 网织红细胞 红内期 脐带血 红外期 恶性疟原虫对氯喹抗药性的流行病学及IPT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011年 氯喹作为最早发现和使用的最为有效的抗疟药物,在大规模用于疟疾治疗后,恶性疟原虫陆续对它产生抗药性,并且抗性虫株在全球范围迅速播散。近年来的研究显示氯喹可用于疟疾的周期性预防疗法。本文综述了氯喹抗药性流行病学的研究,抗药性产生的机制及周期性预防疗法(Intermittent preventive treatment,IPT)的研究新进展。 刘若冰 吴兰鸥 杨照青关键词:恶性疟原虫 抗药性 氯喹 流行病学 IPT 恶性疟混合感染及裂殖子表面蛋白1和2的研究进展 2013年 在疟疾的高流行区,其发病率高,疟原虫的种群呈高度多样性;而在低流行区,其发病率低,疟原虫的种群多样性低。裂殖子表面蛋白1(merozotite surface protein 1,Msp-1)和裂殖子表面蛋白2(merozotite surface protein2,Msp-2)的基因已被确定具有广泛的遗传多态性,并且导致各种抗原的多样性,因此,常用于作为判断疟原虫虫株的单株或者混合株感染、追踪疟原虫来源、判断基因流动的重要基因标志[1-5]。 陈柯璇 杨照青关键词:裂殖子表面蛋白1 恶性疟 PROTEIN 基因标志 遗传多态性 疟原虫 恶性疟原虫多药抗性蛋白pfMRP1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1 2011年 近几年在疟疾的治疗中,抗疟药抗药性的产生成为疟疾控制的最大难题,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从分子水平上研究恶性疟原虫的抗药性的产生取得了重大突破性进展,恶性疟原虫多药抗性蛋白声fMRPl(TheP.falciparumMultidrugResist—anteProtein1)被认为是和多种药物抗性产生有关的ABC转运蛋白,与抗疟药抗性的产生有密切关系。 徐淑慧 杨照青关键词:ABC转运蛋白 恶性疟原虫 多药抗性 药物抗性 抗疟药 恶性疟原虫抗药性测定方法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6 2010年 本文就疟原虫抗药性测定方法近几年的研究进展及其在测定中的影响因素加以综述。对抗药性测定方法,如传统的微量测试法和同位素测定法,以及近几年发展起来的利用HRP Ⅱ和LDH酶联免疫法、利用SYBR Green I等标记的荧光法和流式细胞仪法进行了介绍。文内还分析了血清、红细胞压积和原虫起始密度、原虫时期和状态等因素对测定值的影响。 赵振 Liwang Cui 吴兰鸥 杨照青关键词:恶性疟原虫 抗药性 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