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13CB530604)
- 作品数:29 被引量:127H指数:7
- 相关作者:郭锡熔季晨博史春梅陈玲杨蕾更多>>
- 相关机构:南京医科大学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妇幼保健院南京市妇幼保健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肽学研究的新发现与研究进展被引量:1
- 2017年
- 多肽是一种介于氨基酸和蛋白质之间、具有其独特生物学活性的化合物,依据其来源不同分为内源性多肽和外源性多肽。内源性多肽含量丰富、产生形式多样,受到研究者的关注。近期发现非编码基因同样可以编码具有生物活性的小分子肽,从lncRNA、rRNA、microRNA等寻找新的具有编码功能的开放阅读框成为新近研究的热点。内源性多肽作用方式多样,不仅可以分泌后通过与受体结合发挥类似激素的作用,也可以产生后在胞内发挥功能。随着多肽作为药物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内源性多肽无疑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介绍内源多肽的产生和作用方式,重点综述新的研究发现和研究进展,旨在为内源性多肽的研究提供参考。
- 郭锡熔
- 关键词:多肽
- β-Casein-15肽在抗新生儿常见致病菌中的作用被引量:2
- 2017年
- 目的研究乳源性多肽对新生儿抗感染作用,为生命早期健康成长提供营养保障。方法利用质谱定量技术比较β-Casein-15肽在早产和足月产产妇母乳中的含量差异;通过Uniprot、SABLE、ProtParam tool在线数据库预测β-Casein-15肽生物学特征;以抑菌圈实验以及免疫荧光实验来检测β-Casein-15肽对大肠杆菌、小肠结肠炎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作用。结果通过质谱分析以及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β-Casein-15肽的脂肪指数是122.33,亲水性是-0.387,不稳定系数是36.29。这些数据表明β-Casein-15肽是稳定性疏水性多肽。质谱定量分析发现β-Casein-15肽在早产儿产妇母乳中含量明显高于足月儿产妇,抑菌实验发现β-Casein-15肽对大肠杆菌、小肠结肠炎菌以及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结论这些结果提示β-Casein-15肽在抗新生儿感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 周亚慧王星云王兴季晨博郭锡熔
- 关键词:母乳抑菌
- 母乳的蛋白质水解系统被引量:2
- 2017年
- 近年来研究发现母乳中存在许多来源于特定蛋白质水解生成的内源性多肽,其生成是由于母乳中复杂的蛋白质水解系统(其中包括蛋白酶原,活性蛋白酶,蛋白酶抑制剂和激动剂),它们来源于血液转运或由乳腺上皮细胞分泌以及免疫细胞分泌。而和足月儿相比早产儿母乳中蛋白质表达和酶活性存在差异,从而生成更多差异性多肽来弥补早产儿先天的不足。因此,现对目前研究的母乳蛋白质水解系统进行综述。
- 符艳蓉王兴陈玲尤梁慧季晨博崔县伟
- 关键词:母乳蛋白酶乳腺上皮细胞
- 南京市雨花台区孕早期红细胞叶酸水平参考范围的建立被引量:3
- 2018年
- 目的:了解南京市雨花台区孕早期妇女红细胞叶酸水平,建立南京市雨花台区孕早期妇女红细胞叶酸水平参考范围。方法:选择2013年5月至2014年8月在南京市雨花台区妇幼保健中心正常体检的1 793例孕早期妇女作为研究对象,年龄20~40岁。应用化学发光免疫手段检测孕妇红细胞叶酸水平,建立南京市雨花台区红细胞叶酸参考范围,比较不同年龄段及不同季节红细胞叶酸水平的差异。结果:纳入的孕早期人群红细胞叶酸参考水平为748.13(384.71~1 322.38)ng/m L,有58例(3.23%)低于预防神经管畸形(neural tube defects,N TDs)的最低水平906 nmol/L。不同年龄段和不同季节的人群红细胞叶酸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在不同年龄段,红细胞叶酸水平随年龄增长而递增;在不同季节中,秋冬季红细胞叶酸水平低于预防NTDs最佳水平的比例相对较高(依次为6.00%和5.76%)。结论:南京市雨花台地区孕早期妇女红细胞叶酸低于预防NTDs最佳水平比例相对较低,在制订南京市雨花台区孕期妇女增补叶酸计划时,应结合年龄和季节因素给予孕妇补充不同水平的叶酸。
- 谢开鹏白静林萍张金红王向红张爱君郭锡熔季晨博丁慧
- 关键词:孕早期
- 哺乳期过度营养对大鼠肝脏脂代谢相关酶的影响被引量:1
- 2015年
- 目的:探讨生命早期过度营养对肝脏脂代谢相关酶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将3日龄雄性幼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哺乳期正常营养组( NL组),每只母鼠哺育10只幼鼠;哺乳期营养过度组( SL组),每只母鼠哺育3只仔鼠。出生3周断奶。测量大鼠摄奶量、体质量、脂肪及肝组织质量。采用自动化生化分析仪检测血脂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测定肝组织乙酰辅酶A羧化酶( ACC)、脂蛋白酯酶( LPL)、肝型脂肪酸结合蛋白(L-FABP)、肉碱棕榈酰转移酶(CPT1)和微粒体三酰甘油转移蛋白(MTP)、胆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c(SREBP-1c)、过氧化物酶体增生物激活受体α(PPARα)基因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法测定肝脏SREBP-1c、PPARα蛋白表达水平。结果出生2周, SL 组大鼠体质量( t =-5.997, P〈0.001)及摄奶量( t=-3.462,P=0.002)明显高于NL组大鼠,并持续至断乳(体质量:t=-17.019,P〈0.001;摄奶量:t=-2.276,P=0.03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出生3周,SL组大鼠脂肪组织质量[后腹膜(t=-7.643,P〈0.001);生殖周(t=5.997,P=0.001)]、肝组织质量(t=-7.812,P〈0.001)、肝指数(t=-3.829,P=0.003)及血清甘油三酯水平(t=-2.703,P=0.022)高于NL大鼠,同时,SL组大鼠肝脏ACC mRNA(t=-3.751,P=0.007)、LPL mRNA(t=-2.721,P=0.017)及L-FABP mRNA(t=-2.521,P=0.026)表达水平高于NL组大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肝脏CPT1 mRNA(t=-1.531,P=0.155)及MTP mRNA(t=-1.741,P=0.098)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L组大鼠肝脏SREBP-1 c mRNA(t=-2.836,P=0.016)表达增加,与ACC、LPL变化一致,而PPARαmRNA(t=-0.854,P=0.411)表达无明显变化。结论哺乳期营养过度导致大鼠断乳期肝质量增加,血脂升高。肝组织ACC、LPL、L-FABP表达上调可能是其发生发展的重要机制,而SREBP-1c可能参与脂合成代谢途径ACC表达的调控。
- 计晨琳戴焱焱周楠刘娟沙丽君周姗姗李晓南
- 关键词:肝脏脂代谢
- 南京地区0~5岁儿童25-羟基维生素D水平及其与季节的关系被引量:32
- 2015年
- 目的:了解南京地区儿童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5-(OH)D]水平,为临床维生素D制剂使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4年5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门诊进行健康体检的0~5岁儿童为研究对象,采用人25-( OH) D检测试剂盒检测其血清维生素D水平;统计不同年龄段儿童维生素D平均水平,计算各年龄组维生素D缺乏情况;分析其与年龄、性别以及季节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0~5岁儿童维生素D水平为(81.5±30.4) nmol/L,其中男童维生素D水平为(81.9±31.6)nmol/L,女童维生素D水平为(81.3±29.8) nmol/L,平均缺乏率达9.5%(271/23944例);缺乏主要存在于〉4~5岁儿童;且〉4~5岁组男童维生素D水平[(64.9±21.2) nmol/L]显著高于女童[(60.8±21.2) nmol/L](t=0.98,P〈0.05);维生素D水平受季节变化影响显著,第3季度水平[(108.1±11.6)nmol/L]显著高于其他季度[(71.8±15.6) nmol/L、(95.5±21.2) nmol/L、(86.6±3.5) nmol/L](F=4.53,P=0.03)。结论维生素D作为儿童生长发育的必要营养元素,其补充应该贯彻儿童发育的不同时期,且不同年龄段儿童还应该根据当地季节变化补充维生素D。
- 夏黎崔县伟王玉史春梅郭锡熔季晨博
- 关键词:25-羟基维生素D
- 1~7岁儿童饮食行为问题调查及其与儿童体格发育的相关性被引量:23
- 2016年
- 目的调查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门诊婴幼儿、学龄前期(1—7岁)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发生情况,分析儿童饮食行为问题与儿童体格发育的相关性,为制定儿童饮食行为异常干预措施奠定基础。方法对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门诊符合纳入标准的2458例儿童母亲进行儿童的饮食行为问卷(CEBQ)调查,获得儿童和母亲的社会人口学资料、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检出率,采用X^2检验和多元回归分析探讨儿童体质量指数(BMI)与儿童饮食行为的相关性。结果约66.2%(1627/2458例)儿童BMI正常,超重(BMI〉P85~P95)与肥胖(BMI≥P95)总检出率分别为10.5%(257/2458例)和8.5%(210/2458例)。25—36月龄是大多数饮食行为问题检出率最高的月龄段。总体1—7岁儿童中,吃饭时注意力不集中及不固定地点用餐在儿童各项饮食行为问题中检出率最高,分别为64.7%(1590/2458例)和50.5%(1241/2458例);偏爱零食的检出率最低,为19.3%(474/2458例)。儿童饮食行为与儿童BMI存在较高的关联度,其中存在不易接受新食物(12月龄,OR=11.50,95%CI:1.84—72.16)和吃饭地点不固定(25~36月龄,OR=1.77,95%CI:1.11~2.83)饮食行为的儿童易发生消瘦,存在零食偏好(12月龄,OR=5.08,95%CI:1.43~18.00;13~18月龄,OR=2.17,95%CI:1.06~4.44)、很少吃蔬彩水果(19—24月龄,OR=4.06,95%CI:1.46—11.31)、注意力不集中(12月龄,OR:3.85,95%CI:1.52—9.79)饮食行为的儿童更易发生超重和肥胖(P均〈0.01)。结论儿童饮食行为问题在南京1~7岁儿童中发生率高,且不当的儿童饮食行为易增加儿童发生消瘦和超重/肥胖的风险。
- 史春梅李希翎董菁张春梅童梅玲郭锡熔张敏
- 关键词:饮食行为问题肥胖体质量指数
- 生命早期表观遗传改变与疾病发生被引量:1
- 2015年
- 以往研究认为,疾病特别是慢性病主要与成年期以及成人期以后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等有关。近年研究证实,人类生命早期状况对后期身体健康具有长久的影响。大量的流行病调查揭示,宫内生长受损与代谢异常和心血管障碍,如心脏病、2型糖尿病、免疫功能异常、肿瘤和胰岛素抵抗等显著相关。尽管影响这些疾病发生的因素并不明确,但其作用的关键时期已经确认,包含胚胎期、胎儿期与婴儿期。
- 崔县伟季晨博尤梁慧郭锡熔
- 关键词:流行病调查免疫功能异常胎儿期胚胎期婴儿期
- 锰苯甲酸卟啉在嘌呤霉素氨基核苷诱导的大鼠肾脏病模型中的作用
- 2016年
- 目的 :探讨超氧化物歧化酶类似物锰苯甲酸卟啉(Mn TBAP)在嘌呤霉素氨基核苷(puromycin aminonucleoside,PAN)诱导的大鼠肾脏病模型中的作用。方法:24只雄性SD大鼠按照每组8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一次性尾静脉注射150 mg/kg PAN建立PAN诱导的大鼠肾脏病模型)、Mn TBAP治疗组[造模大鼠于造模当天开始腹腔注射Mn TBAP 10 mg/(kg·d),共给药14 d]。收集大鼠24 h尿液,Bradford法检测24 h尿蛋白总量;应用透射电镜观察肾小球足细胞的超微结构;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在m RNA水平检测足细胞裂孔隔膜蛋白Nephrin和Podocin的表达量;Western blot在蛋白质水平检测Nephrin和Podocin的表达量。结果 :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的24 h尿蛋白总量明显升高(P<0.01),肾脏指数升高(P<0.01);Mn TBAP治疗后大鼠24 h尿蛋白总量较模型组下降(P<0.01),肾脏指数较模型组下降(P<0.01);2透射电镜观察结果表明,模型组大鼠的肾小球足细胞足突出现广泛融合甚至消失,Mn TBAP治疗后这种现象得以改善;3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肾皮质Nephrin和Podocin的m RNA表达较正常对照组降低(P<0.01),Mn TBAP治疗组Nephrin和Podocin的m RNA表达较模型组增加(P<0.01);4Western blot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肾皮质Nephrin和Podocin蛋白的表达较正常对照组降低(P<0.01),Mn TBAP治疗组Nephrin和Podocin蛋白的表达较模型组增加(P<0.01)。结论:Mn TBAP可以降低PAN诱导的肾病大鼠的蛋白尿,并明显减轻足细胞损伤。
- 宋瑞花白咪张园园林加娟丁桂霞黄松明张爱华
- 关键词:嘌呤霉素氨基核苷足细胞
- 肥胖与维生素D被引量:8
- 2013年
- 目前,肥胖已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由于脂肪细胞中存在维生素D受体,维生素D与肥胖之间的关系日益成为关注的焦点。在研究二者的因果关系时发现,肥胖对维生素D的影响结论较为一致且明确:肥胖者血清维生素D水平下降,可能与大量维生素D蓄积于脂肪中,影响其生物活性的发挥;而维生素D对肥胖的影响,结论却尚未统一,且机制研究亦不明确,还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
- 池霞
- 关键词:肥胖维生素D脂肪维生素D受体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