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2010LASW-A04)

作品数:7 被引量:160H指数:7
相关作者:王晓芳崔春光黄治勇黄华丽徐桂荣更多>>
相关机构:湖北省气象局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中国地质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天文地球

主题

  • 5篇中尺度
  • 5篇中尺度对流
  • 5篇中尺度对流系...
  • 4篇梅雨
  • 4篇暴雨
  • 3篇雨期
  • 3篇梅雨期
  • 2篇梅雨锋
  • 2篇环境特征
  • 1篇低涡
  • 1篇日变
  • 1篇日变化
  • 1篇特大暴雨
  • 1篇特大暴雨过程
  • 1篇热带
  • 1篇中纬
  • 1篇中纬度
  • 1篇纬度
  • 1篇淮河流域
  • 1篇高原低涡

机构

  • 6篇湖北省气象局
  • 3篇中国气象科学...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中国气象局

作者

  • 7篇王晓芳
  • 3篇崔春光
  • 1篇付志康
  • 1篇汪小康
  • 1篇徐桂荣
  • 1篇黄华丽
  • 1篇黄治勇

传媒

  • 2篇气象
  • 2篇气象学报
  • 2篇暴雨灾害
  • 1篇高原气象

年份

  • 2篇2013
  • 3篇2012
  • 2篇2011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多源探测资料在一次非线状MCS分析中的综合应用被引量:9
2013年
用多种加密观测资料和NCEP日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10年7月14日强降水期间咸宁地区一次非线状MCS活动造成短时强降水的发生发展机制。结果表明,14日13—18时非线状MCS回波结构组织性差,强对流单体散乱地分布在大片层状回波中,准静止地维持在湖北咸宁地区大约5 h,造成了短时强降水。该MCS发生在梅雨锋锋面附近的地面涡旋环流中,高空冷空气侵入和锋前抬升运动是对流的主要触发机制,切变线南侧不稳定的暖湿气流在长江中游地区辐合集中、局地的地面气流辐合和边界层有利的风切变是该非线状MCS发展维持在咸宁地区的有利条件。高时空分辨率探测资料对MCS演变过程有较好的分析能力。
崔春光王晓芳付志康
关键词:梅雨锋中尺度对流系统
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期线状中尺度对流系统分析Ⅰ:组织类型特征被引量:46
2012年
利用2010年6—7月长江流域雷达拼图和观测资料,统计分析了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期中尺度对流系统的类型和活动特征。结果表明,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期线状中尺度对流系统发生个数比非线状中尺度对流系统发生个数略多,存在8类典型的线状中尺度对流系统:尾随层状降水中尺度对流系统(TS)、准静止后向建立中尺度对流系统(BB)、邻接层状单向发展中尺度对流系统(TL/AS)、前导层状降水中尺度对流系统(LS)、平行层状降水中尺度对流系统(PS)、断裂线状中尺度对流系统(BL)、镶嵌线状中尺度对流系统(EL)、长带层状降水中尺度对流系统(LL)。其中,有6类和已有的研究结果类似,EL中尺度对流系统和LL中尺度对流系统是长江流域梅雨期新统计的两类线状中尺度对流系统。TS、LS、PS和BL等4类中尺度对流系统是移动性的,TL/AS、BB、EL和LL类中尺度对流系统为移动缓慢相对静止的。线状中尺度对流系统平均持续时间大多数在7h以上,TL/AS和TS类持续时间较长。线状中尺度对流系统多形成在长江两岸附近,重庆北部至鄂西沿江地带、江汉平原地区、皖南和赣北地区、大别山地区是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多发地;中尺度对流系统移动路径分为东、东偏北、东偏南、南等4种,这与环境场的引导气流有关。长江中下游地区中尺度对流系统发展阶段日变化呈现多峰型特征,在成熟阶段的下午至夜间发生强降水的概率明显大于凌晨至上午。
王晓芳崔春光
关键词:梅雨期日变化
2010年长江中游梅雨期β中尺度系统环境特征的分析被引量:22
2013年
利用常规观测、地面和高空加密、红外卫星TBB、多普勒雷达反射率和NCEP再分析等资料,对2010年7月8-14日长江中游地区持续性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副热带高压脊线稳定地维持在23°-24°N之间,500hPa贝加尔湖西部大槽不断有小波动向中纬度地区东传,冷暖气流在长江中游地区交汇和青藏高原东侧东传的低值系统为暴雨的发生和持续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条件。梅雨期南风活动呈现出明显的日变化,使得降水也有周期性和日变化特征。梅雨期间有多个中尺度对流系统MC-Ss活动,对应地面风场有中尺度辐合线、中尺度涡旋环流及气流汇合中心的辐合区。强降水发生前,大气层结表现为位势不稳定,为降水的发生积累不稳定能量;临近强降水发生时,大气层结表现为深厚的湿中性层结;在降水即将结束时,大气层结转为弱稳定,空气柱水汽减少、变干,暴雨期间大气层结的结构特征对暴雨业务预报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持续性暴雨过程中对流层有明显的锋区,锋前上升运动有利于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发生、发展;锋区附近的锋生作用与强降水密切相关,锋生函数计算结果表明,水平形变对锋生作用的贡献最大。
王晓芳汪小康徐桂荣
关键词:中尺度对流系统
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期线状中尺度对流系统分析Ⅱ:环境特征被引量:21
2012年
利用2010年6—7月长江流域雷达拼图、各种观测资料和NCEP逐日再分析资料,合成分析了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期线状中尺度对流系统的环境特征及典型个例。结果表明,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期线状中尺度对流系统环境风相对对流线分量的垂直分布是决定线状中尺度对流系统组织模型的重要因子。尾随层状降水中尺度对流系统和邻接层状单向发展中尺度对流系统垂直对流线的风分量在对流层是从前向后,而前导层状降水中尺度对流系统垂直对流线的风分量在对流层中低层为从前向后,至中高层转为从后向前,这3类中尺度对流系统平行对流线的风分量都随高度明显增加;尾随层状降水中尺度对流系统和前导层状降水中尺度对流系统对流层风垂直切变主要是垂直于对流线,邻接层状单向发展中尺度对流系统则主要是平行于对流线方向。平行层状降水中尺度对流系统和准静止后向建立中尺度对流系统对流层平行于对流线的风分量占绝对优势,且随高度增大,前者增大得更显著,垂直于对流线的风分量较小。7月8日邻接层状单向发展中尺度对流系统形成于地面冷锋北侧的高湿、不稳定的环境中;6月7日准静止后向建立中尺度对流系统形成于一个变化的高温高湿的地面环境场中。高温高湿环境是各类线状中尺度对流系统发展环境的共同特征。
王晓芳
关键词:梅雨期环境特征
暴雨中尺度对流系统研究的若干进展被引量:26
2011年
中尺度对流系统是造成暴雨的重要影响系统。为了加深对暴雨中尺度对流系统的认识,有必要总结和继续研究中尺度对流系统(MCSs)的组织模型、结构以及发生发展机制。因此,对产生暴雨的MCSs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简要综述,主要包括MCSs的定义、分类、时空分布、平均生成环境、组织模型和演变,MCSs的结构特征和发生发展机制,MCSs中单体再生机制,发展中的MCSs与其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重点总结了近15年来中纬度地区线状MCSs的特征。
王晓芳崔春光
关键词:中纬度暴雨中尺度对流系统
2007年7月8—9日淮河流域特大暴雨过程MCS观测分析被引量:11
2012年
利用多部雷达组合反射率因子拼图资料、地面自动站加密资料及NCEP 1°×1°每日4次再分析资料,分析2007年7月8—9日淮河流域特大暴雨过程中MCS活动及其影响系统和降水特征。结果表明,该过程主要由3次线状MCSs活动造成,其分别为邻接层状单向发展MCS、前导层状MCS和镶嵌带状MCS;雷达组合反射率因子图上,MCS表现为回波组织性强、模态清晰,或移动,或静止,MCS雷达回波分布特征决定雨带走向和落区;3次MCSs活动分别对应地面图上不同的天气影响系统,第一次邻接层状单向发展的MCS主要受地面弱冷锋和低压倒槽影响,第二次前导层状降水MCS受强的锋面影响,第三次镶嵌带状MCS由地面风场上辐合线造成,与之对应的对流层中低层流场或高度场上表现为两次低涡活动,随低涡演变,MCS生成区对应气流辐合区。
王晓芳
关键词:特大暴雨淮河流域
2010年5—6月南方持续性暴雨的成因分析被引量:52
2011年
2010年5月5日至6月27日我国江南至华南地区出现11次持续性暴雨过程,引起华南和江南洪涝灾害。利用NCEP日再分析资料,初步分析了持续性暴雨的成因。结果表明,2010年5—6月11次持续降水期间乌拉尔山阻塞高压和贝加尔湖大槽较常年偏强且稳定维持,副热带高压异常偏强,位置稳定偏南,为华南持续暴雨天气建立了有利的稳定大尺度环流背景;强盛的季风气流不断地将暖湿水汽输送至江南至华南地区并在那里和来自中高纬度的干冷空气汇合;高原上多低值系统东传是暴雨发生发展过程中重要的中尺度对流系统。中纬度相当位温锋面南侧不稳定大气层结属性气流造成强烈的上升运动,并与强烈的水汽通量辐合为持续性致洪暴雨提供了非常有利的动力热力条件。
王晓芳黄华丽黄治勇
关键词:持续性暴雨副热带高压高原低涡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