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20090185110020) 作品数:18 被引量:88 H指数:5 相关作者: 于军胜 蒋亚东 蒋泉 曲建军 熊文彬 更多>> 相关机构: 电子科技大学 中国科学院 山东理工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电子电信 理学 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 电气工程 更多>>
基于单片机的全彩OLED驱动控制电路 被引量:1 2010年 根据有机电致发光显示器件(OLED)的特性,以Philips单片机P89C51RD2为核心,集成了OLED驱动控制器SSD1338U2和外围电路,设计了一种OLED驱动控制电路。从系统硬件接口设计以及系统软件流程等方面介绍了该OLED驱动电路,结合硬件接口原理图,实现了分辨率为128×128、65 k色的全彩色图片显示。 熊文彬 蒋泉 于军胜 蒋亚东关键词:有机电致发光显示器件 P89C51RD2 驱动电路 间隔层对双发光层白色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7 2012年 采用蓝色bis[3,5-difluoro-2-(2-pridyl)phenyl-(2-carboxypyribyl)iridumⅢ](FIrpic)和黄色bis[2-(4-tertbutylphenyl)benzothiazolato-N,C2']iridium(acetylacetonate)[(t-bt)2Ir(acac)]两种磷光染料,制备了双发光层结构的白色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器件结构为ITO/TAPC(30 nm)/host:(t-bt)2Ir(acac)[(10-x)nm,4%]/spacer(x nm)/host:FIrpic(15 nm,8%)/Bphen(40 nm)/Mg∶Ag(200 nm)。分别选用p型1,1-bis[(di-4-tolylamino)phenyl]cyclohexane(TAPC)和n型tris[3-(3-pyridyl)-mesityl]borane(3TPYMB)作为主体材料制备了两种类型的器件,通过在两个发光层之间加入一层较薄的间隔层进行器件优化。结果表明,加入间隔层之后,器件性能得到提高,获得了色稳定性较好的白光器件。当主体为TAPC时,使用间隔层后器件取得最大亮度为19 550 cd/m2,最大电流效率为8.3 cd/A;当主体为3TPYMB时,使用间隔层后器件的最大亮度为1 950 cd/m2,最大电流效率为30.7 cd/A。实验结果表明,器件性能的提高,是由于加入了间隔层之后载流子复合区域拓宽,促进了发光层中电子和空穴的平衡。 李青 赵娟 王琦 于军胜关键词:白色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磷光染料 间隔层 基于薄层铱配合物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研究 2013年 采用蓝色磷光染料bis[(4,6-diflourophenyl)-pyridinato-N,C2’)](picolinato)Iridium(III)(FIrpic)和黄色磷光染料bis[2-(4-tertbutylphenyl)benzothiazolato-N,C2,]iridium(acetylacetonate)[(t-bt)2Ir(acac)]为超薄层,制备了结构为ITO/NPB/mCP/(t-bt)2Ir(acac)/mCP/FIrpic/mCP/TPBi/Mg∶Ag的白色有机电致发光器件。通过调节磷光染料双超薄层FIrpic和(t-bt)2Ir(acac)的厚度,优化了白光器件的性能。结果表明,白光器件的最高电流效率为13.08cd/A,最高功率效率为7.21lm/W,发光光谱稳定,在9V时得到色坐标为(0.33,0.33)的标准白光,并且在较宽的电压范围内仅有(±0.08,±0.08)变化。这是由于超薄层FIrpic和(t-bt)2Ir(acac)形成的陷阱效应直接俘获电子和空穴,从而将载流子复合区域限制在一定范围内,不仅有利于增加激子的辐射发光效率,且提高了光谱的稳定性。 曾国庆 林慧 张磊 张伟 于军胜关键词: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磷光材料 白光 Bphen作为缓冲层对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光电性能影响 2010年 选用CuPc(酞菁酮)为供电子的材料,使用Bphen(4,7-二苯基-1,10-邻二氮杂菲)为缓冲层的材料,研究了结构为ITO/PEDOT:PSS/CuPc(20 nm)/C60(40 nm)/Bphen(x)/Ag(100 nm)的有机太阳能电池(OSC)。考察OSC性能与缓冲层Bphen厚度之间的关系,优化器件的结构。在标准太阳光照条件下(AM1.5)测量器件的I-V特性,结果显示,太阳电池的能量转换效率与缓冲层厚度密切相关。采用高真空蒸发的方法,制作了结构为ITO/PEDOT:PSS/CuPc(20 nm)/C60(40 nm)/Bphen(x)/Ag(100 nm)的器件,器件效率随着Bphen厚度的增加先增大后变小,当厚度为0 nm时,效率为0.85%;当厚度为2.5 nm时,效率为1.22%;而当厚度为5 nm时,效率为1.69%;当厚度为7.5 nm时,效率则为0.79%,当厚度为10 nm时,效率则为0%。 黄秋炎 钟建 刘峰 高卓 于军胜 蒋亚东关键词:有机太阳能电池 光伏效应 缓冲层 基于PEN柔性衬底的顶发射微腔OLED性能研究 被引量:5 2012年 设计了结构为Ag/MoOx空穴注入层(HIL)/有机层/LiF/Al/Ag/Alq3的柔性有机电致发光器件(FOLED),研究通过改变HIL层的厚度改变腔长实现对微腔效应的调节,制备了性能优化的微腔FOLED。通过器件性能的对比,得到了可用Ag作为反射阳极的顶发射微腔FOLED全彩显示器件优化结构,即蓝、绿和红FOLED对应的优化HIL层厚度分别为100nm、120nm和160nm。 陈珉 张磊 林慧 李青 于军胜关键词:柔性衬底 微腔 基于ARM7的全彩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显示系统 被引量:1 2010年 以ARM7芯片LPC2138为微控制器,设计了基于间接控制接口技术的全彩OLED驱动控制电路。LPC2138通过向驱动控制器SSD1355U4提供数据信号和控制信号,从而实现全彩无源OLED屏的65 k色显示,分辨率为128×128。文章主要从硬件接口设计以及驱动程序两方面详细介绍了如何实现OLED屏全彩图片显示。 曲建军 蒋泉 熊文彬 于军胜 蒋亚东关键词: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 LPC2138 接口电路 PEN为衬底的柔性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光电性能 被引量:2 2012年 采用直流磁控溅射技术,在聚对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EN)柔性衬底上制备了氧化物铟锡(ITO)导电薄膜,研究了衬底温度和薄膜厚度工艺参数对柔性衬底上导电薄膜光学性能与电学性能的影响。在优化工艺的条件下,所制备的PEN导电基板的方阻低至35Ω/□,且可见光透过率大于95%;以此柔性ITO衬底为阳极,制备了结构为PEN/ITO/NPB/Alq3/Al的柔性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作为对比,选用多种不同的衬底材料制备了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并比较了各器件性能的差异。 李杰 蒋亚东 于欣格 于军胜关键词: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磁控溅射 小分子有机电致发光材料研究进展 被引量:6 2010年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OLED)具有效率高、亮度高、驱动电压低、响应速度快以及能实现大面积光电显示等优点,因其在平板显示和高效照明领域具有极大的应用前景而引起广泛关注。在OLED的制备及优化中,有机电致发光材料包括小分子和聚合物的选择至关重要,其中有机小分子发光材料具有确定的相对分子质量、化学修饰性强、选择范围广、易于提纯、荧光量子产率高以及可以产生红、绿、篮等各种颜色光等优点,一直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重视。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有机电致发光小分子发光材料的研究状况,对有机小分子电致发光材料进行分类和评述,并简要介绍了小分子OLED的应用前景和发展趋势。 胡玉才 于学华 吕忆民 邢国秀 于军胜关键词:有机金属配合物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单斜率ADC行为级建模与仿真 被引量:2 2011年 设计了一种基于Matlab Simulink的8bit单斜率型(single-slope)模数转换器(Analog-to-Digital Converter ADC)的系统模型,此模型充分考虑实际电路中存在的多种非理想效应。通过对一个8bit single-slope进行行为级仿真,对single-slope ADC的静态特性和动态特性进行了分析,得出的有效参数可以有效地指导实际电路的设计。 王婷婷 周云 于军胜 蒋亚东关键词:系统设计 行为级仿真 Enhanced charge carrier injection in heterojunction organic field-effect transistor by inserting an MoO_3 buffer layer 被引量:1 2012年 A top-contact organic field-effect transistor (OFET) is fabricated by adopting a pentacene/1,11-bis(di-4- tolylaminophenyl) cyclohexane (TAPC) heterojunction structure and inserting an MoO3 buffer layer between the TAPC organic semiconductor layer and the source/drain electrode. The performances of the heterojunction OFET, including output current, field-effect mobility, and threshed voltage~ are all significantly improved by introducing the MoO3 thin buffer layer. The performance improvement of the modified heterojunction OFET is attributed to a better contact formed at the Au/TAPC interface due to the MoO3 thin buffer layer, thereby leading to a remarkable reduction of the contact resistance at the metal/organic interface. 于欣格 于军胜 黄伟 曾红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