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070289)

作品数:14 被引量:74H指数:5
相关作者:汪芳裕路又可袁柏思周淑萍王少东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南京大学安徽省淮南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结肠
  • 7篇溃疡
  • 6篇结肠炎
  • 6篇溃疡性
  • 5篇溃疡性结肠炎
  • 3篇细胞
  • 3篇肠癌
  • 2篇蛋白
  • 2篇凋亡
  • 2篇炎症
  • 2篇直肠
  • 2篇直肠肿瘤
  • 2篇实验性结肠炎
  • 2篇通透性
  • 2篇肿瘤
  • 2篇黏膜
  • 2篇黏膜屏障
  • 2篇连接蛋白
  • 2篇淋巴
  • 2篇酶诱导

机构

  • 11篇南京军区南京...
  • 4篇南京大学
  • 2篇安徽省淮南市...
  • 1篇第二军医大学
  • 1篇淮南市第一人...

作者

  • 14篇汪芳裕
  • 7篇路又可
  • 5篇袁柏思
  • 5篇周淑萍
  • 4篇刘炯
  • 4篇王少东
  • 2篇金鑫鑫
  • 2篇沈芸竹
  • 2篇王文辉
  • 2篇周晓军
  • 2篇魏娟
  • 2篇张新华
  • 1篇杨妙芳
  • 1篇陆夏良
  • 1篇李晓华
  • 1篇陆恒
  • 1篇林梅
  • 1篇吴楠
  • 1篇戴结
  • 1篇刘标

传媒

  • 3篇医学研究生学...
  • 2篇胃肠病学和肝...
  • 2篇东南国防医药
  • 1篇胃肠病学
  • 1篇医学新知
  • 1篇现代中西医结...
  • 1篇临床误诊误治
  • 1篇中华肿瘤杂志
  • 1篇中华病理学杂...
  • 1篇中国现代医生

年份

  • 1篇2015
  • 3篇2014
  • 5篇2013
  • 4篇2012
  • 1篇2011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炎症和食管腺癌发生的相关性被引量:6
2014年
食管腺癌(esophageal adenocarcinoma,EAC)的发病率在西方人群中显著增加,且其预后较差。其主要危险因素包括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和Barrett食管(Barrett esophagus,BE),两者均与食管鳞状上皮炎症密切相关。然而,促进EAC发展的细胞作用机制却知之甚少。BE中的慢性炎症建立了一个适于细胞DNA损伤和改变与细胞增殖和凋亡抑制相关的基因表达的微环境。炎症级联反应中的关键因素包括产生自由基,活化激酶通路和转录因子,生成细胞因子和炎性酶类。文中重点阐述反流诱导的炎症和EAC发生之间的联系。了解参与炎症相关的EAC发生的分子途径,可为EAC提供一个更好的靶向治疗方法。
戴结汪芳裕
关键词:炎症食管腺癌BARRETT食管核因子KB非甾体类抗炎药
预测重症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需手术治疗的临床指标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探讨重症溃疡性结肠炎需手术治疗的预测指标。方法回顾性分析溃疡性结肠炎523例;其中重症50例,23例手术治疗,27例非手术治疗。利用单因素回归分析,收集内科治疗患者前3天的临床资料,分析重症溃疡性结肠炎需手术的危险因素;比较3种预测指数(Oxford指数、Swedish指数、Edinburgh指数)的准确性。结果①手术组与非手术组的年龄,结肠病变范围,既往住院次数,平均住院日,住院第3天大便次数≥8次,血白蛋白水平,CRP水平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的肠外营养、抗生素及中药灌肠3项治疗,有显著差异(P〈0.05)。②Oxford指数敏感性78.3%,特异性75%;Swedish指数敏感性73.9%,特异性68.4%;Edinburgh指数敏感性65.2%,特异性68.0%。Oxford指数预测手术效率与Swedish指数相当(kappa=0.874,P=0.000),与Edinburgh指数有显著性差异(P:0.032)。结论①7项临床指标及3项治疗措施是重症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需手术的预测因子;②Oxford指数和Swedish指数可作为重症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需手术治疗的预测指数,指导临床工作。
汪芳裕魏娟陆恒王少东刘炯路又可
关键词:重症溃疡性结肠炎结肠切除术
原发性小肠淋巴管扩张症合并扁平疣一例并文献复习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探讨小肠淋巴管扩张症(primary intestinal lymphangiectasia,PIL)并扁平疣的临床特征,以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对1例PIL并扁平疣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等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6岁始以右下肢水肿起病,4年后出现双下肢中度水肿,10余年后出现腹泻。而后伴双侧手掌背部多处白色丘疹伴瘙痒脱屑,后蔓延至双上肢、腰背部以及双足。小肠镜检查示肠壁白色斑点,可见白色乳液样液体溢出,活检示小肠淋巴管扩张。胶囊内镜检查示肠壁有白色绒毛,散在白色斑点,黏膜下有隆起。确诊后予肠内营养治疗症状明显缓解。结论 PIL临床较少见,接诊低蛋白血症、幼年期非对称性下肢水肿、间断腹泻患者,应高度警惕本病可能。PIL伴多发性皮肤扁平疣可能与PIL原发性免疫缺陷或继发于淋巴瘤的免疫缺陷有关,应尽早行胶囊内镜、内镜及病理活检,以助诊断。
周淑萍魏娟路又可汪芳裕
关键词:淋巴管扩张活组织检查
溃疡性结肠炎相关大肠癌研究进展被引量:11
2013年
溃疡性结肠炎相关大肠癌指的是在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背景下发生的大肠癌,UC患者大肠癌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一般人群,而且随病程的延长而上升。慢性炎症刺激通过氧化应激造成肠黏膜损伤,引起细胞增殖调控的相关基因的突变和表观遗传改变,从而导致结肠上皮细胞增殖和转运加速,最终可发生异型增生和癌变。对长期UC患者必须进行大肠镜监测,若在炎症区域发现异型增生的息肉或腺瘤样病变可将其完整切除,非腺瘤样重度异型增生和广泛的异型增生病变则应考虑手术切除结肠。5-氨基水杨酸类药物通过减轻炎症可预防癌变发生。
汪芳裕
关键词:氧化应激损伤化学预防
CpG甲基转移酶诱导紧密连接蛋白7和8基因表达下调对人结肠癌HT-29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2013年
目的探讨CpG甲基转移酶M.SssI对人结肠癌HT-29细胞中紧密连接蛋白7(claudin-7)和claudin-8表达的调节作用,及其对肿瘤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以50U/ml的M.SssI处理HT-29细胞24h(过甲基化组),采用重亚硫酸盐测序法检测claudin-7和claudin-8基因启动子区域CpG岛的甲基化状态,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claudin-8和claudin-8mRNA的表达,细胞免疫荧光技术和Westernblot法检测claudin-7和claudin-8蛋白的表达,Hoechst33342荧光染色法和流式细胞术检测HT-29细胞的凋亡,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检测HT-29细胞的增殖。同时设对照组(以2山PBS处理HT-29细胞)和5-Azacytidine组(以10I.t,moL/L5-Azaeytidine处理HT-29细胞)。结果过甲基化组claudin-7和claudin-8靶序列中发生甲基化的CpG胞嘧啶数目分别为25和10个,对照组分别为9和5个,5-Azacytidine组分别为0和3个。过甲基化组claudin-7和chudin-8 mRNA和蛋白的表达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而5-Azacyfidine组ciaudin-7和claudin-8mRNA和蛋白的表达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Hoechst33342荧光染色结果显示,对照组和5-Azacytidine组的HT-29细胞均呈均匀蓝色荧光,细胞呈圆形,大小一致,无明显差异;而过甲基化组HT-29细胞呈高度白色荧光的凋亡细胞明显增多。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过甲基化组HT-29细胞的早期凋亡率比对照组增加84.7%(P=0.002)。MTr法检测结果显示,过甲基化组HT-29细胞的生长速度较对照组缓慢(P=0.002),HT-29细胞的增殖抑制率为32.1%;5-Azacytidine组HT-29细胞的增殖水平与对照组相似(P=0.084)。结论CpG甲基转移酶可以通过上调claudin-7和claudin-8基因启动子区的甲基化程度,下调HT-29细胞中claudin-8和elaudin-8mRNA和蛋白的表达,从而诱导细胞产生凋亡,并抑制其增殖。
王文辉汪芳裕魏娟沈芸竹刘畅舒小闯
关键词:HT-29细胞紧密连接蛋白
CpG甲基转移酶诱导人结肠癌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7在结肠癌中表达上调,并与肿瘤的发生转移密切相关。文中探讨CpG甲基转移酶(CpG methyltransferase)又称M.SssI在体外对人结肠癌细胞HT-29细胞的凋亡诱导和增殖的抑制作用及对紧密连接蛋白-7表达的影响。方法分别用50U/ml M.SssI为过甲基化组,10μmol/L氮杂胞苷(5-azacytidine)为甲基化酶抑制组干预培养HT-29细胞,只加PBS为对照组。24 h后用流式细胞术观察3组细胞的凋亡情况。应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ethyl thiazolyl tetrazolium,MTT)比色法检测各组细胞的增殖能力。用细胞免疫荧光技术观察紧密连接蛋白-7的细胞学定位和表达程度在3组细胞中的差异。结果过甲基化组细胞早期凋亡率明显高于PBS对照组,P<0.05,而甲基化酶抑制组早期凋亡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SssI显著抑制HT-29细胞增殖,P<0.05,抑制率达32.1%,而甲基化酶抑制剂5-氮杂胞苷可促进细胞增殖,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和甲基化酶抑制组相比,紧密连接蛋白-7在过甲基化组表达明显下降,P<0.05,而5-氮杂胞苷组中紧密连接蛋白-7的表达量较对照组表达明显增强,P<0.05。结论CpG甲基转移酶可诱导HT-29细胞的凋亡、抑制增殖,可能与CpG甲基转移酶促使紧密连接蛋白-7基因启动子发生过甲基化,导致相应蛋白表达下降有关。
王文辉汪芳裕沈芸竹王颖超袁俊芳
关键词:HT-29细胞细胞凋亡
检测糖分子探针评估DSS诱导的实验性结肠炎大鼠肠道通透性的意义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通过测定右旋葡聚硫酸钠(dextran sulfate sodium,DSS)溶液诱导建立的大鼠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模型尿液中乳果糖、甘露醇、三氯蔗糖的浓度来评估肠道通透性的变化,寻找一种非侵入性检查手段评估UC患者肠黏膜损伤以及通透性的变化。方法 18只健康SD大鼠随机分成两组:UC模型组(UC组,n=12)和正常对照组(NC组,n=6),UC组大鼠自由饮用DSS溶液(浓度为40 g/L)7 d,建立急性UC模型组,NC组正常饮水,两组均正常进食,每天记录大鼠体质量、粪便性状、粪便隐性或显性出血情况。第8天造模成功后予灌注含乳果糖120 mg、甘露醇80 mg、三氯蔗糖60 mg的糖溶液,在代谢笼中收集24 h尿量,高压液相色谱法检测大鼠尿液中糖分子探针排泄量。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UC大鼠尿中乳果糖排出率显著增高(1.63±0.33 vs 0.055±0.0035,P<0.05),甘露醇排除率下降(0.016±0.0022 vs 0.017±0.0054,P<0.05),乳果糖/甘露醇比值在模型组显著增加(107.50±29.25 vs 3.84±2.29,P<0.05);三氯蔗糖总排出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0.69±0.13 vs 0.12±0.095,P<0.05),三氯蔗糖/甘露醇比值在模型组显著增加(45.14±9.57 vs 8.40±6.41,P<0.05)。结论 DSS诱导的UC大鼠肠道黏膜屏障受损,肠道通透性增加。检测糖分子探针是一种较好的评估肠黏膜受损及反映肠道通透性改变的非侵入性方法。
周淑萍袁柏思路又可刘炯王少东汪芳裕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肠黏膜屏障通透性
实验性结肠炎大鼠结肠上皮细胞凋亡与肠道通透性的研究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探讨右旋葡聚硫酸钠(DSS)溶液诱导建立的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模型肠上皮细胞凋亡改变与肠黏膜屏障的关系。方法将18只健康SD大鼠随机分成2组:UC组12只和NC组6只,UC组大鼠自由饮用DSS溶液(浓度为40 g/L)7 d,建立急性UC模型,NC组正常饮水,第8天处死大鼠,留取结肠标本,HE染色观察结肠黏膜病变,TUNEL细胞凋亡检测试剂盒检测UC大鼠结肠上皮细胞凋亡数。结果 TUNEL细胞凋亡检测结果显示,UC组大鼠结肠上皮细胞凋亡数量明显高于NC组,细胞凋亡数目和肠黏膜损伤的程度呈正相关。结论 DSS诱导的UC大鼠肠上皮细胞凋亡增加,相邻细胞间的间隙增大,导致肠黏膜屏障受损,从而使肠道通透性增高。
袁柏思周淑萍路又可汪芳裕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肠黏膜屏障通透性凋亡
溃疡性结肠炎外周血CD3^+、CD4^+、CD8^+ T细胞的活化及其与炎症标志物的关系被引量:16
2015年
目的研究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患者外周血CD3+、CD4+、CD8+T细胞变化与炎症相关指标的关系。方法收集25例UC患者和7名健康对照者外周血,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3+、CD4+、CD8+T细胞的比例及表型,并与炎症相关指标(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沉、CRP、白蛋白)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UC及活动期UC患者外周血CD3+、CD4+和CD8+T细胞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缓解期UC虽略高于对照组,但仅CD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C患者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CRP和白蛋白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UC活动期的血小板计数、CRP、血沉和白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CD3+、CD8+T细胞比例与CRP、血沉呈明显正相关,CD4+比例与CRP呈明显正相关(P<0.05)。结论UC患者外周血T细胞活化,并与炎症相关指标CRP和血沉呈正相关。
袁柏思金鑫鑫路又可刘炯王少东杨妙芳汪芳裕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T淋巴细胞炎症标志物
恶性腹膜间皮瘤的临床分析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恶性腹膜间皮瘤是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具有起病隐匿、进展迅速、预后差的特点。文中总结恶性腹膜间皮瘤的临床诊治经验,以期提高研究人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对17例经病理证实的恶性腹膜间皮瘤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17例恶性腹膜间皮瘤中,男6例、女11例,出现症状的年龄多超过40岁(14例,82.4%),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7例(41.2%)、腹胀8例(47.1%),主要体征为腹水8例(47.1%)、腹部包块7例(41.2%),出现症状至确诊时间多在3月内。结果血清糖原抗原CA125在所检测的7例患者中有5例升高;确诊前B超或CT检查发现腹水和(或)腹部包块(结节)者15例(88.2%);确诊的方式主要为开腹手术(11例,64.7%);病理类型中最主要为上皮型(15例,88.2%),肉瘤型和混合型各1例;术后行腹腔局部灌注化疗7例(41.2%),全身化疗5例(29.4%),减瘤术5例(29.4%);中位随访时间为13.5月(1月~12年),其中3例患者死亡。结论影像学及血清CA125水平在恶性腹膜间皮瘤的诊断中具有一定的提示意义,确诊须依据病理诊断;并应采用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法。
周淑萍金鑫鑫路又可万海军袁柏思汪芳裕
关键词:恶性腹膜间皮瘤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