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1176209)

作品数:8 被引量:19H指数:4
相关作者:包永忠杨杰浦群谢贵明王稚阳更多>>
相关机构:浙江大学贵州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化学工程理学一般工业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化学工程
  • 2篇一般工业技术
  • 2篇理学

主题

  • 7篇乙烯
  • 7篇偏氯乙烯
  • 7篇氯乙烯
  • 3篇多孔
  • 3篇多孔炭
  • 3篇丙烯
  • 3篇丙烯酸
  • 2篇中孔
  • 2篇嵌段
  • 2篇嵌段共聚
  • 2篇嵌段共聚物
  • 2篇自由基
  • 2篇自由基聚合
  • 2篇微孔
  • 2篇链转移
  • 2篇聚丙烯
  • 2篇聚丙烯酸
  • 2篇聚偏氯乙烯
  • 2篇可逆
  • 2篇加成

机构

  • 8篇浙江大学
  • 2篇贵州大学

作者

  • 8篇包永忠
  • 5篇杨杰
  • 2篇王稚阳
  • 2篇谢贵明
  • 2篇浦群
  • 1篇姜飞燕
  • 1篇吴启强
  • 1篇别妙
  • 1篇王非凡

传媒

  • 2篇化工学报
  • 2篇高分子学报
  • 2篇高校化学工程...
  • 1篇实验技术与管...
  • 1篇浙江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17
  • 2篇2016
  • 3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偏氯乙烯共聚物/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2013年
通过硝酸根插层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LDH)与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RAFT)试剂S,S'-对(α,α'-二甲基-α″-乙酸)三硫代碳酸酯(CTA)阴离子的离子交换制备CTA阴离子插层LDH,再通过原位RAFT活性自由基聚合制备偏氯乙烯-丙烯酸甲酯(VDC-MA)共聚物/LDH纳米复合材料.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元素分析和X-射线衍射、透射电子显微镜、凝胶渗透色谱仪和热失重仪表征了CTA阴离子插层LDH和纳米复合材料的结构和性能.结果表明,CTA阴离子可以置换硝酸根阴离子插入到LDH层间,LDH层间距由0.89 nm增大到1.50 nm;在原位RAFT聚合过程中,LDH逐渐剥离,LDH以纳米层板形式分散在VDC-MA共聚物基体中;VDC-MA共聚物数均分子量随加入的插层CTA阴离子含量增加而减小,聚合具有活性特征.此外,含量LDH的引入可明显提高VDC-MA共聚物的热稳定性.
姜飞燕杨杰包永忠
关键词:偏氯乙烯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纳米复合材料
含中孔和微孔的多孔炭的孔结构表征被引量:4
2015年
采用低温氮气吸附法表征了由硬模板法制备的含微孔和无序中孔、由软模板法制备的含微孔和贯通中孔的偏氯乙烯聚合物(PVDC)基多孔炭的孔隙结构,计算了比表面积、孔径分布、孔体积和平均孔径等孔隙结构参数。结果表明:氮气吸附法分析结果与电子显微镜结果一致,碳化物含一定量的微孔和中孔,含中孔和微孔多孔炭的比表面积小于PVDC直接碳化得到的微孔炭,但孔容远大于PVDC基微孔炭;使用NLDFT模型计算得到硬模板制备的多孔炭比表面积为1 669m2/g,孔容为2.07cm3/g,中孔孔径约18nm,与电镜观察结果相同。由软模板法制备的多孔炭比表面积为1 267m2/g,中孔孔径25nm,小于观察到的实际孔径,这可能由于吸附点在大孔部分较少而影响了拟合精度所致。
浦群杨杰吴启强包永忠
关键词:多孔炭偏氯乙烯
水相添加剂对热可膨胀聚合物微球颗粒结构和膨胀特性的影响被引量:5
2015年
通过戊烷发泡剂存在下的偏氯乙烯-丙烯腈-甲基丙烯酸甲酯(VDC-AN-MMA)悬浮共聚制备包覆型热可膨胀聚合物微球,考察氯化钠、柠檬酸和重铬酸钾等水相添加剂对聚合物微球颗粒结构和热膨胀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氯化钠、柠檬酸和重铬酸钾的添加均可起到降低聚合过程中形成难膨胀聚合物细微粒子的作用,当氯化钠添加量为4%(质量分数,基于单体,下同)、柠檬酸添加量为2.5%~5.0%、重铬酸钾添加量为0.05%~0.1%时,制备的可膨胀聚合物微球具有粒径分布窄、形态规整、聚合物对发泡剂包覆效果好等特点;加热后未膨胀聚合物微粒数目少,膨胀均匀,膨胀温度区间宽。
谢贵明王稚阳包永忠
关键词:粒度分布
基于偏氯乙烯嵌段共聚物的多级多孔炭的制备被引量:5
2014年
采用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RAFT)活性自由基聚合制备了聚苯乙烯-b-聚偏氯乙烯-b-聚苯乙烯嵌段共聚物(PS-b-PVDC-b-PS),以此嵌段共聚物为碳前驱体,直接碳化制备微孔-中孔复合多级多孔炭。采用凝胶渗透色谱仪和核磁共振仪表征了嵌段共聚物结构,表明通过RAFT聚合可制得分子量较高(Mn GPC>6000 g·mol-1)和分子量分布较窄(PDI<1.5)的PS-b-PVDC-b-PS。采用热重分析表征嵌段共聚物热解特性,采用扫描电镜、N2吸脱附表征多孔炭形貌和孔隙结构。结果表明嵌段共聚物同时具有PVDC和PS链段的热失重峰,PS链段可完全热解而具有形成中孔的模板作用,PVDC链段热降解形成含微孔的炭骨架,最终形成兼有微孔和中孔的多级多孔炭;随着PS嵌段含量的增加,嵌段共聚物的成炭率逐渐降低,孔隙尺寸逐渐增大;当PS/PVDC聚合度比为4.3时,多孔炭的比表面积、中孔率和平均孔径达到最大,分别为839 m2·g-1、54%和2.02 nm。
杨杰浦群包永忠
关键词:偏氯乙烯嵌段共聚物中孔微孔自由基聚合
发泡剂存在下的偏氯乙烯悬浮共聚合成粒过程被引量:1
2017年
为了探究悬浮聚合体系中加入发泡剂对聚合成粒过程的影响,在不同沸点烷烃发泡剂存在下进行偏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VDC-MMA)悬浮共聚,采用在线激光粒度分析仪和光学显微镜跟踪聚合过程中液滴和聚合物颗粒粒径和形貌的演变,并根据液滴和聚合物颗粒形貌、聚合物/油相溶胀特性和聚合物玻璃化温度随聚合过程的变化,分析核-壳结构VDC-MMA共聚物/烷烃粒子的形成机理.结果表明,当不加发泡剂时,VDC-MMA(质量比为70/30)悬浮共聚得到的颗粒形貌规整、内部密实,粒径变化与珠状悬浮聚合成粒相符.当添加发泡剂后,成粒的准稳态和增长阶段持续时间缩短,恒定阶段粒子收缩不明显,得到的粒子为表面褶皱、核-壳结构较完善的微胶囊粒子.
谢贵明王稚阳包永忠
关键词:发泡剂粒径形貌核-壳结构
聚(偏氯乙烯-co-丙烯酸甲酯)-b-聚丙烯酸丁酯共聚物的合成和相态结构被引量:4
2016年
采用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RAFT)活性自由基乳液聚合法制备聚(偏氯乙烯-co-丙烯酸甲酯)-b-聚丙烯酸丁酯共聚物(P(VDC-co-MA)-b-PBA),并研究了不同组成嵌段共聚物的相态结构和热失重特征。发现以端基为2-(十二烷基三硫代碳酸酯基)-2-异丁酸的聚丙烯酸-b-聚苯乙烯共聚物为大分子RAFT试剂和乳化剂,并加十六烷助乳化剂,可得到稳定的P(VDC-co-MA)共聚物和P(VDC-co-MA)-b-PBA共聚物乳液;随着大分子RAFT试剂浓度减小,共聚物的数均分子量增加,聚合具有可控特性。P(VDC-co-MA)-b-PBA共聚物溶液成膜和胶乳热成型膜均具有微相分离特征,随P(VDC-co-MA)/PBA摩尔比由11/1增加到2.2/1再到1/1,共聚物呈现从PBA粒状分散、PBA线条状分散、双连续分布的变化,并在热失重过程中出现分别对应于P(VDC-co-MA)共聚物和PBA的热失重温度区间。
王非凡包永忠
关键词:聚偏氯乙烯聚丙烯酸丁酯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聚合相态结构
聚偏氯乙烯-b-聚乙二醇-b-聚偏氯乙烯共聚物基多孔炭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被引量:1
2015年
通过直接碳化由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RAFT)活性自由基聚合制备的聚偏氯乙烯-b-聚乙二醇-b-聚偏氯乙烯共聚物(PVDC-b-PEG-b-PVDC),制备了微孔-中孔复合多孔炭,并对其电化学性能进行了研究。凝胶渗透色谱仪表征表明通过RAFT聚合制得的PVDC-b-PEG-b-PVDC的分子量较高(MnGPC>7000 g?mol-1)、分子量分布较窄(PDI<1.5)。采用热重分析、扫描电镜、N2等温吸脱附法表征了嵌段共聚物的热分解特性和多孔炭的结构,发现PEG链段可完全热分解而具有形成中孔的模板作用,PVDC链段热分解形成含微孔的炭骨架,最终形成兼有微孔和中孔、最大比表面积达1242m2?g-1、孔容达0.49 cm3?g-1的多孔炭。电化学测试表明制备的多孔炭的电化学特性良好,当电流密度为0.5 A?g-1时,PVDC-b-PEG4k-b-PVDC基多孔炭的比电容达到157 F?g-1,显著优于文献报道的PVDC基多孔炭的比电容。
杨杰包永忠
关键词:偏氯乙烯多孔炭电化学性能比电容
聚(偏氯乙烯-丙烯酸甲酯)-b-聚丙烯酸嵌段共聚物的胶束化行为被引量:2
2016年
通过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RAFT)溶液聚合制备了不同组成的两亲性聚(偏氯乙烯-丙烯酸甲酯)-b-聚丙烯酸(PVDC-b-PAA)嵌段共聚物,采用动态光散射、表面张力仪和透射电镜等研究了PVDC-b-PAA共聚物在水溶液中的胶束化行为,结果表明采用N,N-二甲基甲酰胺溶解、水相渗析可实现PVDC-b-PAA共聚物的自组装,形成均一透明的胶束水溶液;随着亲水PAA嵌段含量的增加,PVDC-b-PAA共聚物的临界胶束浓度逐渐增大;PVDC-b-PAA共聚物自组装形成的胶束呈现典型的球状结构,胶束粒径在70.9~110.9 nm之间,粒径分布较窄;水相p H值影响PVDC-b-PAA共聚物胶束表面zeta电位及胶束的聚集行为,当水相p H值由3变为1,胶束表面由带负电荷变为带正电荷,胶束聚集程度和聚集体平均粒径显著增大,粒径分布变宽.
别妙杨杰尹逊迪包永忠
关键词:偏氯乙烯丙烯酸嵌段共聚物胶束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