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教育厅重点项目(D200524007) 作品数:3 被引量:14 H指数:2 相关作者: 禹志宏 孙志波 张磊 邹海兵 王家宁 更多>> 相关机构: 郧阳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 华中科技大学 湖北医药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湖北省教育厅重点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腺病毒介导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_(165)基因转染促进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特点 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课题组以前的实验证实,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_(165)基因重组腺病毒可高效感染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使之大量表达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_(165)促进局部新生血管生成,有利于组织修复。实验观察腺病毒介导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_(165)基因转染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能力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5-03/2006-01在郧阳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临床研究所和创伤骨科完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取自健康成年男性自愿者.得到医院伦理道德委员会批准.将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扩增纯化后随机分为4组:①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重组腺病毒组。②β-半乳糖酐酶基因重组腺病毒组。③阳性对照组:培养液中添加地塞米松、抗坏血酸和β-甘油磷酸钠。④空白对照组:不给予特殊处理。各组细胞处理后12 d,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各组培养上液碱性磷酸酶活性;于处理后14 d.应用Von Kossa染色法检测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骨胶原结节形成情况。结果:①经多次换液传代,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呈均一梭形形态、处理后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重组腺病毒组与阳性对照组细胞形态逐渐趋于扁平.突起减少;β-半乳糖酐酶基因重组腺病毒组和空白对照组形态无明显变化。②Von Kossa染色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重组腺病毒组与阳性对照组可见大量红色骨胶原结节形成,明显多于β-半乳糖酐酶基因重组腺病毒组和空白对照组,③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重组腺病毒组与阳性对照组培养上清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高于β-半乳糖酐酶基因重组腺病毒组和空白对照组(F=165.18,P=0.00)。结论: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_(165)基因重组腺病毒基因转染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能力具有促进作用,验证了转染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_(165)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骨疾病的可行性。 禹志宏 邹海兵 孙志波 张磊 潘国栋关键词:干细胞 内皮生长因子 腺病毒科 转染 骨生成 腺病毒介导的骨形态发生蛋白-2基因转移促进人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化 被引量:10 2008年 目的:观察腺病毒介导的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基因转移对人间充质干细胞(hMSCs)成骨能力的影响。方法:从健康志愿者全骨髓中分离培养hMSCs,体外扩增纯化后随机分为4组。(1)Ad-BMP-2组:培养液中加入BMP-2基因重组腺病毒(Ad-BMP-2,1×1010OPU/mL)孵育24h;(2)Ad-LacZ组:培养液中加入半乳糖酐酶基因重组腺病毒(Ad-LacZ);(3)阳性对照组:培养液中添加地塞米松、抗坏血酸和β-甘油磷酸钠。(4)空白对照组。2w后行Von Kossa染色检测hMSCs中骨胶原结节形成;生化分析仪检测碱性磷酸酶(ALP)活性。结果:经多次换液传代,hMSCs呈均一梭形。Ad-BMP-2组与阳性对照组细胞形态逐渐趋于扁平,突起减少,VonKossa染可见大量红色骨胶原结节形成,ALP活性也显著增高。结论:Ad-BMP-2基因转染对hMSCs成骨能力具有促进作用。 孙志波 杨述华 禹志宏 王家宁 邹海兵 张磊关键词:间充质干细胞 骨形态发生蛋白 基因转移 骨生成 经皮逆向螺钉内固定治疗髋臼后柱骨折16例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评估经皮逆向螺钉置入固定髋臼后柱骨折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使用C臂透视下对伴有16个髋臼损伤的A2型后柱骨折患者行经坐骨结节逆向螺钉置入内固定。选择病例根据Tile的髋臼AO分型A2-1与A2-2两类髋臼后柱简单骨折类型。后柱骨折为无移位、轻度分离移位或经闭合整复能够良好复位的病例。运用C臂透视引导下经患侧坐骨结节逆向穿钉固定髋臼后柱骨折。术后复查X片,根据Matta X线标准评价骨折复位情况,术后6~18个月随访(平均12个月),随访时进行d’Aubigne and Postel评分标准进行评价。结果:16例患者均成功植入后柱螺钉,按Matta评定标准,骨折解剖复位率91.49%、满意复位率8.51%、不满意率0,术后早期并发症:坐骨神经损伤1例,臀下动脉损伤1例,晚期并发症:异位骨化1例。d’Aubigne and Postel评分优9例,良5例,一般2例,优良率87.5%。结论:对于无移位或移位后能够闭合复位的髋臼骨折透视下经皮螺钉置入内固定技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骨折固定方法。 李相伟 禹志宏 孙志波关键词:髋臼骨折 后柱 微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