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2009JBZ022)

作品数:10 被引量:22H指数:3
相关作者:宫玉波郝运慧柳青马歆墨方草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语言文字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文学
  • 1篇语言文字

主题

  • 2篇生态女性
  • 2篇生态女性主义
  • 2篇女性主义
  • 2篇主义视角
  • 2篇《觉醒》
  • 1篇大自然
  • 1篇底色
  • 1篇丁梅斯代尔
  • 1篇新闻语篇
  • 1篇移民文化
  • 1篇意识形态
  • 1篇语篇
  • 1篇哲学
  • 1篇哲学视角
  • 1篇殖民主义
  • 1篇身份
  • 1篇身份建构
  • 1篇身份困境
  • 1篇神学
  • 1篇神学美学

机构

  • 9篇北京交通大学
  • 3篇国际关系学院
  • 2篇北京外国语大...

作者

  • 8篇宫玉波
  • 3篇柳青
  • 2篇郝运慧
  • 2篇马歆墨
  • 1篇司显柱
  • 1篇方草
  • 1篇金勇林

传媒

  • 6篇北京交通大学...
  • 2篇东北师大学报...
  • 1篇山东外语教学

年份

  • 3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1
  • 2篇2010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后殖民主义视角下的《地之国》解读被引量:3
2012年
约瑟夫·奥尼尔的《地之国》被认为是近年来最出色的表现"9.11事件"后美国的作品之一,但字里行间表现出的后殖民主义特征才是其最引人瞩目之处。小说以回忆录的方式记叙了两个不同肤色、不同阶层的男人在美国的境遇和友谊。本文试图从后殖民主义理论出发,从移民的美国梦想、身份建构和文化认同几个方面阐释作品的深刻内涵,探索众多移民在西方文化中心论依旧盛行的今天,在全球化的时代获得物质和精神双重满足的途径。
宫玉波柳青
关键词:后殖民主义他者身份建构文化认同
不伦之恋,无间地狱——探析《红字》中丁梅斯代尔的救赎之路被引量:5
2011年
本文通过不伦之恋&无间地狱这一文学叙事模式来探讨《红字》中罪与救赎这一主题,特别是牧师丁梅斯代尔艰难、痛苦的救赎历程,并探析造成他在救赎路上的延宕之因,即清教思想的体制化和牧师自身的智性化倾向。同时探讨霍桑在清教主义语境下对普遍的救赎之路做出的尝试。
宫玉波郝运慧
关键词:丁梅斯代尔救赎
从及物性视角看英、汉“阿克毛事件”新闻语篇及其背后的意识形态被引量:6
2010年
2008年,中国法院判处在中国境内贩毒的英籍人阿克毛死刑。围绕此一事件,中英两国政府展开了激烈的交锋,两国媒体对此进行了截然不同的报道。本文旨在以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为框架,从语言的经验功能及其体现形式——及物性系统为视角,分析英汉媒体对"阿克毛事件"新闻报道的异同,由表及里,透过新闻语篇的表层,透视其背后的意识形态差异。
司显柱方草
关键词:及物性
尼采哲学视角下的亚哈船长解读被引量:1
2010年
对于麦尔维尔的悲剧史诗《白鲸》,中外学者对之的解读与论述可谓浩如烟海。小到人物分析、主题探索,大至文本的历史建构以及帝国话语等等。然而对于亚哈船长的评论多集中在批判其偏执、疯狂等悲剧性格弱点而导致的自身悲剧、全体船员的毁灭以及隐喻意义上的警示。本文作者认为,亚哈是典型的尼采式英雄,是尼采倡导的酒神精神的化身。亚哈的猎鲸与复仇之路充分体现了酒神精神的内核——倡扬非理性主义、肯定痛苦、彰显不屈的生命意志,从而践行"积极悲观主义"的人生观。
宫玉波郝运慧
关键词:酒神精神
《觉醒》中艾德娜悲剧的巴尔塔萨式神学美学阐释被引量:1
2014年
生命本质的孤独感让艾德娜完成了自我超越之后依然难逃死亡。无疑,凯特·肖邦对艾德娜这一悲剧性抉择报以无限同情,然而她极力回避对艾德娜之死的道德怜悯,以直陈事实的勇气和坦诚迎接后世评说,而不是简单的做出品行训诫。从巴尔萨塔的神学美学视角解读凯特·肖邦的传世佳作《觉醒》中艾德娜备受争议的自杀行为,可见神学美学将真善美融合统一,共同呈现了生命摇摇欲坠的惊心动魄。对于生死命题的倾心关注,将生死与美学相勾连,构成了凯特·肖邦的唯美主义文学特色。
宫玉波马歆墨
关键词:神学美学
“适”与“不适”——《不适之地》中移民文化身份困境探析被引量:2
2014年
美国印裔女作家茱帕·拉希里的短篇小说集《不适之地》中的同名小说围绕祖孙三代的生活琐事,勾勒出南亚移民及在美国生长的后代的生存状态,凸显出第二代移民在处理根文化和居住地文化时所遭遇的身份认同困境。表象的同化无法掩饰他们内心的漂泊感,而深层的涵化又令人无法企及。于是,这个群体不停地在"适"与"不适"间追寻和重塑自我。
宫玉波柳青
关键词:文化身份
生态女性主义视角下的《觉醒》解读被引量:3
2011年
凯特.肖班的《觉醒》一直以来都被誉为19世纪末美国女作家的经典作品之一。这部小说描写了一位富商之妻——艾德娜苦苦寻求精神解放和性解放的心历路程。小说展示了女性与大自然紧密相连的关系:女性更接近大自然,更具有与自然沟通的并在精神上与之融为一体的天赋。本文试图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视角出发,运用大海、小鸟这两个重复意象来解读生活在男权社会里的艾德娜慢慢觉醒并从大自然的启迪中获得精神重生的生命历程。
宫玉波金勇林
关键词:生态女性主义《觉醒》大自然女性男权社会
回归生命的底色——生态女性主义视阈下的《奥丽芙·基特里奇》探论
2014年
伊丽莎白·斯特劳特的《奥丽芙·基特里奇》以新颖的创作形式、质朴的叙事风格和永恒的婚恋主题吸引了众多关注,而作品中表现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更为可贵。通过13篇相对独立又密切相关的短篇小说,巧妙地将女性命运与大自然及其周遭男性相联系,揭示了现代女性遭受工业文明和男权文化双重压力的真相,并通过小镇众生的喜怒哀乐,审视人们内心深处对于生命本身的尊重和敬畏。小说解构了人类中心主义和男性中心主义,积极探索女性自我救赎的途径,谋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家园。
柳青宫玉波
关键词:生态女性主义男性中心主义
《了不起的盖茨比》与《地之国》之互文性研究被引量:1
2013年
菲茨杰拉德试图通过《了不起的盖茨比》描摹更为广泛和深刻意义上的美国梦。约瑟夫.奥尼尔的力作《地之国》也传达了对其两难困境和普世价值的思索。美国梦,在多元文化融合的纽约,为人们带来的是希望也是失望,是自我塑造的无限可能,也是迷失与幻灭的无底深渊。这就是从历史观,时空观,并置与颠覆等方面,借由"互文性"理论来解读美国梦所具有的颠覆意义。
宫玉波马歆墨
关键词:互文性历史观时空观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