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776126)

作品数:3 被引量:6H指数:1
相关作者:王挺蒋新吴艳香毛从文更多>>
相关机构:浙江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理学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理学
  • 1篇化学工程

主题

  • 3篇纳米
  • 2篇气相
  • 2篇气相甲苯
  • 2篇甲苯
  • 2篇降解
  • 2篇TIO
  • 1篇氧化钛
  • 1篇温度
  • 1篇纳米TIO2
  • 1篇纳米二氧化钛
  • 1篇光催化
  • 1篇光催化降解
  • 1篇光降解
  • 1篇二氧化钛
  • 1篇反应机理
  • 1篇AG纳米粒子
  • 1篇催化
  • 1篇催化降解

机构

  • 3篇浙江大学

作者

  • 3篇蒋新
  • 3篇王挺
  • 2篇吴艳香
  • 1篇毛从文

传媒

  • 1篇高等学校化学...
  • 1篇硅酸盐学报
  • 1篇物理化学学报

年份

  • 3篇2008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吸附相反应技术制备纳米TiO_2及其气相甲苯光降解特性被引量:1
2008年
以纳米SiO2粉体作为载体,釆用吸附相反应技术(adsorption phase reaction technique,APRT)在SiO2粒子表面制备纳米TiO2,研究了用水量、温度对纳米TiO2特性的影响,利用X射线色散能谱仪、透射电子显微镜与X射线衍射等研究了SiO2粒子表面TiO2含量、TiO2形貌和晶型的变化规律。利用气相甲苯的光降解实验评价不同样品的光催化活性,采用一级反应动力学拟合得到动力学常数。结果表明:催化剂中锐钛矿型TiO2的形成可以提高其光催化活性。随着制备水量的增加,SiO2表面TiO2含量和样品中锐钛矿型TiO2含量都增加。TiO2催化活性的增加与载体表面TiO2含量增加有着明显的相关性;随着制备温度的升高,载体表面的Ti含量很快下降,光催化活性却变化不大,这可能与吸附层的变化导致分散均匀性的改变有关。
王挺蒋新吴艳香
关键词:纳米二氧化钛光催化降解
吸附相反应技术制备TiO_2的结晶过程以及光降解气相甲苯被引量:5
2008年
研究了吸附相反应技术制备纳米TiO2的结晶过程,并探讨了该过程对TiO2光催化活性的影响.利用XRD测定了不同温度和时间焙烧后TiO2的晶型以及晶粒粒径的变化,发现即使焙烧温度高达900℃,TiO2仍维持纯锐钛矿晶型.随着焙烧温度的增加,TiO2的晶粒粒径变化不大,均在7nm以下,在焙烧温度高于700℃时,锐钛矿结晶峰的峰面积随温度增加,峰面积保持不变.改变焙烧时间基本不影响TiO2的晶型和晶粒粒径,因而其光催化活性变化也较小.光降解气相甲苯实验表明,700℃焙烧后样品的催化活性最高,且优于商用P25光催化剂.
王挺蒋新吴艳香
关键词:纳米TIO2光降解
吸附相反应技术制备Ag纳米粒子的反应机理
2008年
利用吸附相反应技术在SiO2表面制备Ag粒子,研究了温度变化对载体表面NaOH的吸附、生成Ag的反应过程以及产物Ag粒子形貌的影响.NaOH的吸附率测定结果表明,吸附平衡时间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加.温度升高加快了NaOH与Si—O—Si的反应,使得NaOH的平衡吸附率不随吸附层的破坏而减少.采用实时在线UV-Vis光谱研究了Ag粒子的生成过程,发现温度超过40℃时,反应体系中Ag出现的时间、Ag粒子的浓度和粒径分布范围都发生较大变化.样品的TEM和XRD分析也表明,当体系温度超过40℃时SiO2表面Ag粒子出现了团聚,其晶粒粒径也出现了突变.温度升高导致表面吸附层破坏,使得Ag的生成场所从吸附层转移到SiO2表面,最终导致Ag的反应机理和粒子形貌的变化.
王挺蒋新毛从文
关键词:温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