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370940)
- 作品数:11 被引量:46H指数:4
- 相关作者:周波程庆丰唐康苏红孙明芳更多>>
- 相关机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湖北医药学院附属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岳池县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miR-30a-5p在高糖引起人微血管内皮损伤中的作用机制
- 2020年
- 该研究主要探讨miR-30a-5p对高糖培养的人微血管内皮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其可能潜在的机制。采用RT-qPCR分别检测正糖组、渗透压组和高糖组中miR-30a-5p的表达差异,并上调miR-30a-5p,通过EdU、Transwell实验、成管实验、β-半乳糖苷酶染色和Western blot检测p21的表达以观察细胞的增殖、迁移、成管和衰老情况。同时检测p53蛋白的表达,探索miR-30a-5p对高糖培养的人微血管内皮胞生物学行为的调节是否是通过直接靶向p53的。结果显示,高糖可显著下调内皮细胞中miR-30a-5p的表达,促进细胞衰老,抑制其增殖、迁移和成管能力。上调miR-30a-5p可改善高糖诱导的内皮细胞衰老,并在一定程度上逆转高糖对其生物学行为的抑制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高糖虽在下调人微血管内皮细胞中miR-30a-5p表达的同时,显著增加了p53的表达,但上调miR-30a-5p后,p53并无显著改变。以上结果提示,miR-30a-5p对高糖条件下内皮细胞生物学行为的改善作用可能存在其他机制,并非直接靶向调节p53。
- 白友菊张路张娇周波
- 关键词:内皮细胞细胞衰老血管形成
- 肾功能状态与糖尿病足溃疡患者预后的关系被引量:6
- 2020年
- 目的:探究糖尿病足溃疡(diabetic foot ulcer,DFU)患者不同肾功能状态的临床特点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409例DFU患者。根据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分为3组:肾功能正常组、肾功能轻度受损组及肾功能中重度受损组,比较各组临床特征、社会经济学状况、自我管理及预后;回归分析探讨肾功能状态与预后的关系。结果:与肾功能正常组相比,肾功能受损组患者年龄更大、糖尿病病程更长、自我管理更好、合并更多的大血管及微血管病变、有更低的血红蛋白及白蛋白水平,且到中重度肾功能受损时患者发生不良结局的比例更高(43.7%vs.26.8%,χ^2=8.567,P=0.003)、死亡率更高(26.1%vs.8.3%,χ^2=16.587,P=0.001)。单因素分析显示,eGFR与不良结局显著相关(OR=1.462,95%CI=1.132~1.874,P=0.004)。进一步在不同年龄段人群进行回归分析显示,在老年患者中,随着eGFR的下降,DFU患者预后越差(OR=1.614,95%CI=1.021~2.571,P=0.040),中青年患者中未见这一显著性关系。结论:随着肾功能的恶化,DFU患者更不易愈合、死亡率更高,尤其以老年患者为甚。
- 童涛传丰宁何小群程庆丰刘智萍周波
- 关键词:糖尿病足溃疡肾功能预后
- 漆黄素改善糖尿病大鼠肾脏转录共激活子p300和基质金属蛋白酶2表达
- 2014年
- 链脲佐菌素法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分为正常组、糖尿病组和漆黄素干预组。24周后处死大鼠.检测帆,尿标本卡H关生化指标。石蜡切片HE染色观察病理改变,PAS、Masson染色分析细胞外基质表达。免疫组化检测p300表达,Western印迹法检测p300及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蛋白水平。实时定越PCR法分析MMP-2mRNA表达。与糖尿病组相比较,漆黄素干预组生化指标显著改善,肾脏病理改变减轻;进一步染色分析示细胞外基质蛋白表达较糖尿病组显著降低;但较正常组增高。免疫组化分析,3组模型的p300蛋自主要在肾脏肾小球表达,且在细胞核,细胞质均有表达。而经漆黄素干预后p300蛋白着色较糖尿病绀明显变浅。Western印迹定量分析发现漆黄素干预组的p300蛋白表达较糖尿病组显著下渊:漆黄素干预组MMP-2mRNA及蛋白表达均较糖尿病组增高,但较正常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漆黄素可显著改善糖尿病大鼠肾脏病变,此可能与其抑制糖尿病诱导的p300表达和促进MMP-2表达有天,
- 刘宇航周波苏红孙明芳沈晶
- 关键词:漆黄素基质金属蛋白酶2细胞外基质糖尿病
- 蛋白激酶Cα参与高糖致人系膜细胞癌胚纤维连接蛋白的表达
- 2015年
- 目的:研究高糖环境下人系膜细胞(HMC)蛋白激酶Cα(protein kinase Cα,PKCα)、癌胚纤维连接蛋白(oncofetal FN)表达水平,并进一步探讨PKCα与oncofetal FN mRNA之间的关系。方法:实验HMC分组如下:正常葡萄糖组(NG,5 mmol/L D-葡萄糖),渗透压对照组(LG,5 mmol/L D-葡萄糖+20 mmol/L L-葡萄糖),高葡萄糖组(HG,25 mmol/L D-葡萄糖),高葡萄糖+PKCα抑制剂组(HS,25 mmol/L D-葡萄糖+40μmol/L Safingol)。以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PKCα蛋白表达及转位,RT-PCR法检测oncofetal FN mRNA表达水平。结果:(1)与NG组对比,高葡萄糖可促进蛋白激酶Cα蛋白发生核转位,定量分析示HG组胞浆/胞核强度较NG组降低20%(P<0.05),高葡萄糖刺激诱导HMC oncofetal FN mRNA上调,为NG组的2.36倍(P<0.05)。(2)与HG组比较,HS组PKCα蛋白转位激活被抑制,胞浆/胞核荧光强度比值为HG组的1.15倍,HS组oncofetal FN mRNA表达较HG组降低45%(P值均<0.05)。结论:PKCα的激活参与高葡萄糖致人系膜细胞oncofetal FN的表达。
- 杜超蒋智熊勤攀周波
- 关键词:蛋白激酶CΑ高糖系膜细胞
- 利拉鲁肽调节Sirtuin表达对高糖诱导的人内皮集落形成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被引量:4
- 2019年
- 目的探索利拉鲁肽是否通过调节Sirtuin影响高糖诱导的人内皮集落形成细胞(ECFC)的生物学行为。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从外周血中分离获取单个核细胞,用EBM-2诱导培养出ECFC,随机分为正糖组(5.5 mmol/L D-葡萄糖)、渗透压组(5.5mmol/LD-葡萄糖+24.5 mmol/L甘露醇)、高糖组(30 mmol/LD-葡萄糖),均处理6d。随后采用EdU实验、Transwell实验、成管实验、β-半乳糖苷酶实验分别测定ECFC的增殖、迁移、成管及衰老情况,采用免疫印迹法测定Sirtuins(Sirtuin1–7)、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管生成素的表达水平。研究利拉鲁肽对ECFC的影响时,将细胞分为4组,除上述正糖组与高糖组外,还设有正糖利拉鲁肽干预组(5.5 mmol/L D-葡萄糖+100 nmol/L利拉鲁肽)、高糖利拉鲁肽干预组(30 mmol/L D-葡萄糖+100 nmol/L利拉鲁肽),均处理6d,观察4组细胞的生物学行为变化并测定VEGF和血管生成素的表达水平。结果 EdU实验显示高糖组的细胞增殖率明显低于正糖组[(30.16±12.36)%vs.(88.00±13.77)%],Transwell实验显示高糖组的细胞迁移能力明显低于正糖组(25.11±6.05vs.64.89±10.73),成管实验显示高糖组细胞成管能力明显低于正糖组(27.50±3.90 vs. 69.61±5.48),β-半乳糖苷酶染色实验显示高糖组细胞衰老率明显高于正糖组[(87.63±9.63)%vs.(71.35±7.5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糖情况下,Sirtuins家族表达普遍降低,VEGF和血管生成素表达均显著下降(P<0.05),Sirtuin1的表达随利拉鲁肽浓度的升高而升高。予以适宜浓度的利拉鲁肽干预后,VEGF和血管生成素的表达均明显增加(P<0.05)。EdU实验显示高糖利拉鲁肽干预组的细胞增殖率明显高于正糖组[(54.09±27.29)%vs.(29.01±7.56)%],Transwell实验显示高糖利拉鲁肽干预组的细胞迁移能力明显高于高糖组(32.25±4.99 vs. 21.75±3.10),成管实验显示高糖利拉鲁肽干预组的细胞成管能力明显高于高糖组(69.61±8.11vs.39.
- 张路唐康周波
- 关键词:利拉鲁肽沉默信息调节因子血管生成素
- 转录共激活子p300与糖尿病肾病
- 2013年
-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患者致死、致残的重要原因,其病理生理机制涉及生化机制和表观遗传学调控异常.研究表明,转录共激活子p300可发挥组蛋白乙酰基转移酶活性,参与转录因子的激活及基因表达,从而参与DN的调控.在糖尿病患者中,p300在调控多种转录因子、细胞外基质积聚及细胞周期、凋亡、炎性反应相关基因表达中,起重要作用.因而开发针对p300特异性药物,有望成为延缓DN的有效措施.
- 苏红周波
- 关键词:P300糖尿病肾病组蛋白乙酰基转移酶
- miR-30a和SNAI1基因多态性与糖尿病肾病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6
- 2021年
- 目的探讨微小RNA-30a(miR-30a)和SNAI1单核苷酸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T2DM)患者发生糖尿病肾病(DKD)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18年10月-2019年9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收治的520例T2DM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240例T2DM合并DKD的患者为病例组,280例T2DM不合并DKD的患者为对照组。采用TaqMan探针等位基因特异性杂交法检测miR-30a rs2222722和SNAI1 rs1543442的单核苷酸多态性,计算各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DKD的独立危险因素,分析各变量对DKD发生的影响。结果在T2DM患者中,miR-30a rs2222722的CC基因型携带者较TT、CT基因型携带者更易发生DKD(OR=2.73,95%CI 1.61~4.61,P<0.001),且CC基因型是肾小球滤过率下降(OR=2.13,95%CI 1.37~3.32,P=0.001)及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ACR)升高(OR=1.59,95%CI 1.08~2.34,P=0.019)的危险因素。SNAI1 rs1543442 GG基因型携带者较AA、AG基因型携带者更易发生DKD(OR=1.70,95%CI 0.73~1.58,P=0.036)。结论miR-30a rs2222722 CC基因型和SNAI1 rs1543442 GG基因型是DKD发生的危险因素,且miR-30a rs2222722 CC基因型与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和ACR升高的产生密切相关。
- 杨彩莲童涛孙明芳周波
- 关键词:单核苷酸多态性糖尿病肾病
- 小鼠高糖记忆模型中足细胞向上皮间质细胞转化的转录组学分析被引量:3
- 2020年
- 目的探讨小鼠高糖记忆模型中足细胞向上皮间质细胞转化(EMT)的机制。方法将小鼠肾小球足细胞分为4组:正糖组(5.5 mmol/L D-葡萄糖)、高糖组(30 mmol/L D-葡萄糖)、记忆组(先30 mmol/L D-葡萄糖,后5.5 mmol/L D-葡萄糖)、渗透压组(5.5 mmol/LD-葡萄糖+24.5 mmol/L甘露醇),除记忆组作用96 h外,其余组均作用48 h。Western blotting及免疫荧光检测各组足细胞EMT指标肾病蛋白(Nephrin)及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表达。采用Illumina HiSeq 2000进行正糖组、高糖组及记忆组的转录组测序,DESeq鉴定差异表达基因,并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及KEGG富集分析。最后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差异表达基因的表达。结果与正糖组相比,Western blotting与免疫荧光检测均显示高糖组与记忆组的足细胞Nephrin表达减少、α-SMA表达增加(P<0.05),而渗透压组与正糖组,记忆组与高糖组足细胞Nephrin、α-SMA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NA测序结果显示,高糖组及正糖组间存在194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119个上调,75个下调,而记忆组及正糖组间则有532个差异表达基因,包含316个上调基因,216个下调基因。进一步比对上述差异基因,发现有108个基因(35个上调,73个下调)在高糖组及记忆组间存在相似的表达规律。GO富集分析显示10条GO词条有显著性富集意义,KEGG通路富集分析显示TGF-β、黏着斑、Rap1及干细胞的多能调节等信号通路有显著性富集意义。PCR结果示高糖组及记忆组的Smad9、Snai1、Mapkapk3表达明显高于正糖组,Igf1、Fgf22、Lama1及Zfhx3的表达明显低于正糖组。结论高糖可诱导足细胞发生EMT,且存在"记忆现象"。该现象的发生可能与TGF-β、黏着斑、Rap1、干细胞的多能调节等信号通路,以及Smad9、Snai1、Mapkapk3的上调,Igf1、Fgf22、Lama1及Zfhx3的下调有关。
- 张娇杨彩莲张路周波
- 关键词:高糖上皮间质转化代谢记忆转录组测序足细胞
- 嗜铬细胞瘤危象临床特征分析被引量:5
- 2019年
- 目的分析嗜铬细胞瘤危象(pheochromocytoma crisis,PCC)的临床特征,以提高临床医生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1年4月至2017年2月期间诊治的123例嗜铬细胞瘤和副神经节瘤(pheochromocytoma and paraganglioma,PPGL)的临床资料,根据有无血流动力学紊乱和终末器官损伤或功能障碍分为危象组和非危象组。比较两组间人口学特点、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表现、围术期情况及病理资料等的差异。结果①危象组16例,其中误诊率31.2%(5例);非危象组107例。②与非危象组相比,危象组头痛、心悸、多汗经典三联征及其他表现更多见,重度高血压、低血压发生率更高,且以阵发性高血压居多,PPGL发作性症状就诊者更多(均PvO.05)。③危象组血白细胞、空腹血糖、转氨酶、肌钙蛋白、D-二聚体更高,而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更低,更多肿瘤位于左侧肾上腺(均PV0.05)。④危象组血甲氧基肾上腺素类物质(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MNs)水平、肿瘤最大直径、CT扫描各期CT值、良性肿瘤比例、瘤内出血或坏死情况均高于非危象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⑤危象组多进行择期手术,但术前准备时间、手术方式、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死亡率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PCC是一种少见的内分泌急症,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往往伴有典型三联征,血流动力学更不稳定和终末器官更易受累。虽然依靠生化检查和影像学诊断PCC较为有效,但仍有较高误诊率。一旦明确诊断,应及时启动药物准备,手术切除肿瘤是治疗PCC的关键。
- 姚阳蒋鹏周建中王德林范晶曹友德周波
- 关键词:嗜铬细胞瘤危象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 人外周血晚期内皮祖细胞中的高糖记忆效应被引量:1
- 2018年
- 目的:探索人外周血晚期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是否存在高糖代谢记忆。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获取人外周血中的单个核细胞,诱导培养2周时间待细胞呈现立体的鹅卵石状后,即为晚期EPCs,采用细胞免疫化学染色对分离培养的细胞进行鉴定。MTT比色法摸索出高糖作用的浓度和时间梯度后,分3组处理细胞,即正糖组(NG,5.5 mmol/L D-葡萄糖×6 d),高糖组(HG,30 mmol/L D-葡萄糖×6 d),记忆组(MG,30 mmol/L D-葡萄糖×6 d+5.55 mmol/L D-葡萄糖×6 d)处理细胞,采用粘附实验、MTT比色法、Ed U实验、Transwell小室实验、成管实验,测定3组细胞的粘附、增殖、迁移、成管功能。结果:粘附结果显示高糖组(38.296±6.615)、记忆组(37.815±6.196)均较正糖组(63.370±10.363)粘附能力下降(P<0.05);MTT结果显示高糖组(79.041±19.678)、记忆组(81.524±6.710)均较正糖组(100.000±0.000)增殖能力下降(P<0.05);Ed U结果显示高糖组(45.809±7.945)、记忆组(37.740±8.206)均较正糖组(88.858±5.727)增殖能力下降(P<0.05);迁移结果显示高糖组(25.111±6.051)、记忆组(25.778±6.037)均较正糖组(64.889±10.729)迁移能力下降(P<0.05);成管结果显示高糖组(12.690±3.616)、记忆组(14.198±4.073)均较正糖组(64.407±6.358)成管能力下降(P<0.05);记忆组与高糖组相比,粘附、增殖、迁移、成管功能均未能改善(P>0.05)。结论:晚期EPCs存在高糖代谢记忆。
- 唐康张敏周波
- 关键词:内皮祖细胞密度梯度离心法高糖代谢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