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KCX1-YW-05)

作品数:15 被引量:221H指数:8
相关作者:施建农张兴利汪艳白新文郑蕊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科学院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青年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哲学宗教
  • 1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1篇地震
  • 6篇汶川地震
  • 6篇创伤
  • 5篇应激
  • 5篇创伤后
  • 5篇创伤后应激
  • 4篇应激障碍
  • 4篇儿童
  • 4篇创伤后应激障...
  • 3篇症状
  • 3篇孤儿
  • 3篇12
  • 2篇地震孤儿
  • 2篇心理
  • 2篇心理和谐
  • 2篇心理健康
  • 2篇伤残儿童
  • 2篇汶川大地震
  • 2篇PTSD
  • 2篇大地震

机构

  • 15篇中国科学院
  • 7篇中国科学院研...
  • 2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华北煤炭医学...
  • 1篇北京回龙观医...
  • 1篇日照铁路实验...
  • 1篇日照市实验学...

作者

  • 6篇张兴利
  • 6篇施建农
  • 4篇汪艳
  • 3篇任孝鹏
  • 3篇郑蕊
  • 3篇朱明婧
  • 3篇白新文
  • 2篇李纾
  • 2篇董黎明
  • 2篇王锦琰
  • 2篇陈纬
  • 2篇谭纪村
  • 2篇柳铭心
  • 2篇罗非
  • 1篇汪祚军
  • 1篇朱小茼
  • 1篇孙宇理
  • 1篇李春秋
  • 1篇王龙
  • 1篇史妙

传媒

  • 3篇中国临床心理...
  • 3篇心理科学进展
  • 1篇中国市场
  • 1篇中国疼痛医学...
  • 1篇科技导报
  • 1篇中国神经精神...
  • 1篇中国心理卫生...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中国药物与临...
  • 1篇公共管理学报
  • 1篇中华行为医学...

年份

  • 6篇2010
  • 9篇2009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5·12汶川地震灾区居民的心理和谐状况及与政府满意度的关系被引量:21
2009年
本研究采用心理和谐的框架,分析5·12汶川地震受灾地区居民的社会心理状况与居民对中央及地方两级政府救灾措施的满意度之间关系。一般受灾地区、重灾区和极重灾区的9个县市1385名居民参加问卷调查。层次回归分析的结果发表明,地震灾区居民对地方政府的满意程度对其心理和谐的影响力更大;地方政府满意度在中央政府满意度和心理和谐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最后指出该研究对各级政府开展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的启示意义。
白新文任孝鹏郑蕊李纾
关键词:心理和谐自然灾难
汶川“5.12”地震中的“心理台风眼”效应被引量:35
2009年
在"5.12"地震后1个月左右时间里,对非灾区(北京、福建和湖南共542人)、灾区(四川和甘肃共1720人)居民进行了有计划的大规模调查,探索并检验"5.12"汶川大地震是否产生了"心理台风眼"效应。结果发现,非灾区、轻度灾区、中度灾区和重度灾区居民对灾区居民恢复到灾前生活水平所需时间和每户受灾家庭所需资金的估计存在显著差异;非灾区居民比灾区居民认为恢复到灾前生活水平所需时间更长。有悖于一般常识以及所谓公共风险事件的涟漪效应,汶川大地震产生了"心理台风眼"效应,非灾区居民对灾情严重程度的担忧反而高于灾区居民。加深对"心理台风眼"效应的理解,对突发公共事件下各级部门的政策制定和公共管理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李纾刘欢白新文任孝鹏郑蕊李金珍饶俪琳汪祚军
关键词:汶川地震涟漪效应
北川极重灾区小学生地震后创伤症状评估被引量:7
2010年
目的:了解地震半年后受灾地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为进一步的干预和辅导提供依据。方法:使用儿童创伤症状量表(TSCC-A)和自编地震经历问卷对1027名北川3-6年级小学生进行评估。结果:震后小学儿童最为突出的症状倾向是焦虑,其次是抑郁和创伤后应激症状,具有地震中受伤经历、有亲人遇难、目睹亲人或他人死亡这些经历的小学生更容易出现高焦虑、高抑郁、创伤后应激障碍和高分离症状。结论:应向具有受伤、有亲人死亡、目睹了亲人或他人死亡经历的小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和干预。
李春秋柳铭心王力史占彪
关键词:灾区儿童PTSD小学生地震
汶川地震孤儿的创伤后应激障碍和自我意识被引量:15
2010年
目的:了解震后6个月地震孤儿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和自我意识的相互关系。方法:利用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和儿童事件影响量表修订版对111名震后孤儿进行评定。结果:震后孤儿PTSD检出率为39.6%;除智力与学校情况、躯体外貌与属性两个维度之外,自我意识其它维度与PTSD症状成显著负相关,其中焦虑维度可显著预测PTSD。结论:低自我意识中的低焦虑得分可显著预测PTSD,震后及时的自我意识水平筛查可在一定程度指导孤儿心理援助工作。
朱明婧张兴利汪艳谭纪村石卉孙珊珊施建农
关键词:地震孤儿PTSD自我意识
汶川地震后青少年幸存者PTSD症状的特点及其发展被引量:14
2010年
目的:本文考察了5·12汶川大地震重灾区幸存者中青少年的PTSD症状特点及其变化情况。方法:在地震半年后和一年后分别使用儿童版事件冲击量表对203名青少年进行重复施测。结果:①地震半年后,21.2%的青少年可能罹患PTSD;地震一年后,19.2%的青少年可能罹患PTSD。总体罹患率变化不显著。②地震半年后,伤残儿童PTSD检出率显著高于健全儿童;地震一年后,伤残儿童的检出率与健全儿童没有显著差异。③从得分上看,相对于地震半年后表现出的PTSD症状,地震一年后灾区青少年在事件冲击量表各维度上的得分及总分均显著降低。结论:地震一年后,灾区青少年的PTSD症状有所缓解,但仍存在较大比例的PTSD高危群体。
陈纬王龙张兴利施建农
关键词:创伤后应激障碍青少年伤残儿童
疼痛和抑郁被引量:7
2009年
疼痛和抑郁是临床常见的两类疾病,二者常常同时发生。疼痛特别是慢性痛,经常伴随抑郁症状的存在,而抑郁症患者也会伴发腰背痛、关节痛等多种躯体症状。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疼痛患者抑郁的发病率显著高于健康人群。反之亦然,这提示疼痛和抑郁极有可能存在相似或者共同的病理生理机制。然而,
史妙王锦琰罗非
关键词:抑郁症状疼痛患者流行病学调查病理生理机制躯体症状慢性痛
汶川地震伤残儿童人格、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的对照研究被引量:3
2010年
人格、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对已经残疾多年的肢体残疾人的研究发现,他们的气质类型与正常人有明显差异,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水平低于正常人。但伤残后短期内伤残者与正常人的人格、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是否有差异,少见报告。本研究对伤残半年后汶川地震伤残儿童与正常儿童的人格、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进行对比研究,以期探讨伤残后短期内伤残者与正常人的人格、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水平之间的关系,为对汶川地震伤残儿童实施心理援助提供依据。
董黎明张兴利陈纬施建农
关键词:伤残儿童心理健康社会支持汶川地震人格肢体残疾人
异地安置5·12汶川大地震孤儿的创伤后应激障碍评估被引量:4
2010年
为考察汶川大地震中9~15岁孤儿的PTSD检出率、症状特点及其发展.采用《儿童版事件冲击量表》在地震半年和一年后对188名孤儿和非孤儿进行重复施测.结果表明,在地震半年和一年后,孤儿PTSD的检出率以及症状得分均高于非孤儿.震后孤儿比非孤儿更容易罹患PTSD,尤其表现在有更高水平的闯入性症状,并且潜伏期更长.
柳铭心汪艳张兴利朱明婧施建农
关键词:孤儿创伤后应激障碍
灾后心理援助的组织与实施被引量:45
2009年
本文根据汶川震后心理援助的工作实践和经验积累,提出灾后心理援助应当从警戒期、抵抗期和衰竭期(时间维度)和灾难中心、周边地区、非灾区(空间维度)构建工作框架,针对重灾区的应激阶段、灾难周边地区的应激阶段、非灾区的应激阶段、重灾区的冲击阶段、灾难周边地区的冲击阶段、灾区的重建期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实施心理援助。总目标是通过在灾区建立心理援助工作的长期机制,降低受灾群众的心理创伤程度,激发内在潜能,增进面对灾难和挫折的能力,培养积极、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帮助其认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从而促进个体顺利完成心理重建。此外,对心理援助工作的原则、组织结构和规章制度等进行了阐述,并提出心理援助的组织和实施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
陈雪峰王日出刘正奎
关键词:心理援助
群体相对剥夺前因及对集群行为的影响——基于汶川地震灾区民众调查的实证研究被引量:51
2009年
相对剥夺指相对于参照群体,现实中人们缺乏某种渴望拥有的东西的状态。当个体将自己所属群体的现状或结果与某一外群体相比,感觉本群体处于一种弱势或不利的地位时即产生群体相对剥夺。本研究通过对都江堰市、绵竹市、什邡市三地309个灾民为期一周的问卷调查,分析探索灾民群体相对剥夺的心理及行为机制。研究发现,个体与群体相对剥夺显著正相关,双重剥夺下的灾民更倾向参与集群行为。对于城镇灾民,正当性和可行性作用于灾民对群体相对剥夺的感知,通过情感的中介影响集群行为;对于农村灾民,正当性、可行性、责任性和群体支持皆是群体相对剥夺认知成分的前因变量,群体认同对情感与集群行为的关系具有调节作用。
张书维周洁王二平
关键词:集群行为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