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1CZJ006)

作品数:8 被引量:0H指数:0
相关作者:袁宏禹刘正平逄礼文更多>>
相关机构:福州大学昆明理工大学四川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自然科学总论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哲学宗教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6篇唯识
  • 6篇唯识学
  • 5篇吕澂
  • 2篇哲学
  • 2篇思潮
  • 2篇马克思主义哲...
  • 2篇佛学
  • 1篇心理
  • 1篇印顺
  • 1篇正本
  • 1篇正本清源
  • 1篇实践观
  • 1篇思维
  • 1篇思维向度
  • 1篇主义
  • 1篇转识成智
  • 1篇禅学
  • 1篇向度
  • 1篇小乘
  • 1篇马克思主义

机构

  • 8篇福州大学
  • 1篇四川大学
  • 1篇昆明理工大学

作者

  • 8篇袁宏禹
  • 1篇逄礼文
  • 1篇刘正平

传媒

  • 1篇自然辩证法研...
  • 1篇宗教学研究
  • 1篇福州大学学报...
  • 1篇延边大学学报...
  • 1篇江南大学学报...
  • 1篇佛学研究
  • 1篇海南师范大学...
  • 1篇中国佛学

年份

  • 4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11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中国现代唯识学思潮与科学的际遇
2013年
受到西方科学的激发,现代中国涌现出研习唯识学的复兴思潮,对法相唯识与科学的关系作出了清晰的辩明。在这个讲科学、进行逻辑实证的时代,更需要的是像唯识学那样思辨性极强的理性精神。于是,唯识学者和科学工作者们意图从物质科学、生物科学、心理科学三个层面作出唯识学与科学会通的努力。其融通提供了一种新颖视角的诠解方式,体现了唯识学与科学具有互补的价值所在。
袁宏禹
关键词:唯识心理
“《掌珍论》二量真似义”论诤之回响
2013年
空有二宗之诤是佛学史上的一段公案,中观派清辨的《掌珍论》即为其焦点所在。近现代以来,许多佛教学者对《掌珍论》的偈颂'真性有为空,如幻缘生故'立量展开了激烈的辩论。首先,王恩洋与吕澂展开讨论,王恩洋赞赏《掌珍论》,而吕澂却判其为'似比量';而后,太虚对吕澂的观点进行驳难;最后,吕澂对《掌珍论》的态度有所调和。在辩论中我们发现各家对'真性有为空'的解读迥异。王恩洋与吕澂的断句不同:王恩洋句逗'真性,有为空';吕澂句逗'真性有为,空'。太虚与吕澂对'有为'概念理解不同:太虚诠解成'有为诸法';吕澂解读成'自性'。
袁宏禹
中国近现代唯识学思潮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会通研究
2012年
中国近现代涌现出研习唯识学的思潮,唯识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这个时代相遇了。如何在互动之中寻求其共通点,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于是,唯识学研究者们试图从"唯识论与唯物论"、"转依说与实践观"、"唯识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三对范畴层面,做出唯识学与马克思主义会通的种种努力。其融通提供了一种视角新颖的诠解方式,体现了唯识学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建构的意义,也反映了哲学具有共性价值之所在。
袁宏禹
关键词:唯识学马克思主义会通
正本清源 返本开新——吕澂唯识学思想路径探踪
2013年
吕澂先生治佛学的旨趣归宗于法相唯识,其唯识学思想路径概括为八个字,即:正本清源、返本开新。"正学",反映了吕澂从"教理行证"的范畴论出发,在唯识学视域下对佛学基本概念进行界定判别、剖析辨明。"清源",揭示了吕澂探究唯识学与印度佛学的律动性,他积极搜索出唯识学与小乘佛学、大乘般若学、大乘如来藏学的线索。"返本",探讨了吕澂对唯识学与中国佛学关系的简别,通过"返本还源"的手法,对中国佛学"性觉"说进行批判,并把中国佛学的源头活水统统引到唯识学上来。"开新",强调了吕澂致力于把唯识学义理扩延到佛教人间化的实践中去,是吕氏"转依"、"革新"思维向度的最终聚焦点所在。
袁宏禹逄礼文
关键词:吕澂唯识佛学
唯识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接榫点——吕澂与冯契的“转识成智”实践观
2012年
中国近现代涌现出研习唯识学的学术思潮,而在西学东渐的潮流下,随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国内广泛传播,两种思想亟需沟通和对话。而唯识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一个重要的接榫点就在于实践观层面的会通。吕澂和冯契二先生是两位杰出的代表人物。吕澂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解读唯识学,通过"转识成智",实现大乘唯识学人生、社会的践行。冯契是以唯识学诠释马克思主义哲学,援用"转识成智",在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的过程中,拓展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哲学,丰富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
袁宏禹
关键词:唯识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吕澂转识成智
印顺与吕澂佛学思想径路比较
2011年
作为现代佛学研究的两朵瑰丽的奇葩,印顺法师和吕澂先生的佛学思维路向非常相似,但又各有千秋:他们都对印度小乘佛学抱有浓厚的研习热情,积极把大乘佛学溯源到小乘佛学上来;而在对待大乘空有二宗的态度上,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治学归趣,印顺偏爱中观,吕澂青睐唯识;他们在对待中国佛学的立场上却又是异口同声,一起声讨天台、华严、禅宗等如来藏系佛学,对其所依一系列经典,如《法华》、《华严》、《楞伽》、《楞严》、《起信》等一一进行判别和料简。
袁宏禹
关键词:印顺吕澂佛学
批判、回归与革新——吕澂禅学与唯识学关系研究的思维向度
2011年
吕澂先生禅学与唯识学关系研究的思维向度为:批评——回归——革新。其特征是:批判是工具,回归是途径,革新是目的。吕氏治学于印度所传法相唯识今学系统,批判中国禅宗的"性觉"说,试图把中国禅学回溯到印度大乘唯识学中去。通过批判、回归,意欲实现大乘唯识学革新人间社会的目的。
袁宏禹刘正平
关键词:禅学唯识学
吕澂先生对唯识学与印度佛学关系之探赜
2013年
吕澂先生揭示了如何用唯识学勾连出印度佛学的律动性。首先,他积极搜寻出唯识学与小乘佛学的线索,发现了唯识学根本论典《瑜伽师地论》全部出自《杂阿含经本母》,而大乘法相唯识与小乘《毗昙》有着不可分割的血缘裙带关系。其次,他还捏合唯识学与大乘般若学判若鸿沟的界限,倡唯识、般若义理不二,瑜伽、中观二派合流。最后,还以唯识学为准绳对大乘如来藏学典籍《法华》、《华严》、《楞伽》进行重新判教:《法华》改称涅槃学科、《华严》判为瑜伽学科、《楞伽》还原为唯识典籍。吕氏"回归原旨"、"宗于唯识"的纯粹印度佛学思维路向多发前人之未发,成一家之言。
袁宏禹
关键词:吕澂唯识学小乘般若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