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无)

作品数:14 被引量:98H指数:5
相关作者:叶舒宪栾为王政谭佳苏永前更多>>
相关机构: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湖北民族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福建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社会学经济管理文学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篇经济管理
  • 5篇社会学
  • 4篇文学
  • 2篇哲学宗教
  • 2篇历史地理
  • 1篇文化科学
  • 1篇语言文字

主题

  • 5篇神话
  • 5篇文学
  • 3篇玉石
  • 3篇大传统
  • 2篇学人
  • 2篇人类学
  • 2篇神话历史
  • 2篇文化
  • 2篇文明
  • 2篇文明起源
  • 2篇文学人类学
  • 2篇国文
  • 2篇N
  • 1篇大文学观
  • 1篇典籍
  • 1篇形而下
  • 1篇叙事
  • 1篇宣姜
  • 1篇学史
  • 1篇雁门

机构

  • 8篇上海交通大学
  • 7篇中国社会科学...
  • 4篇湖北民族大学
  • 2篇淮北师范大学
  • 1篇四川大学
  • 1篇漳州师范学院

作者

  • 9篇叶舒宪
  • 2篇栾为
  • 2篇王政
  • 1篇杨骊
  • 1篇苏永前
  • 1篇谭佳

传媒

  • 5篇百色学院学报
  • 2篇民族艺术
  • 1篇文艺研究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河南大学学报...
  • 1篇社会科学家
  • 1篇陕西师范大学...
  • 1篇当代文坛
  • 1篇人民论坛(中...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16
  • 1篇2015
  • 4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2
  • 4篇2011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神话观念决定论刍议被引量:9
2014年
在认识人类的行为与人类文化的走向方面,迄今的科学探索尚未成功。从狩猎部落进入农业社会、文明国家,再到工业社会,都不是人类理性预设的结果。人类是"被发展"的,即被一种看不见的力量驱使前行。人作为文化动物,必然受其文化观念的支配。探寻每一个文明的观念之源,需要诉诸于史前至文明之初的神话观念形成史。当代神话学家通过解析西方文明源头的文学作品揭示出神话观念支配仪式行为和叙事表达的规则,文章解析《史记·秦始皇本纪》的历史叙事案例,再现支配华夏国家统治者行为的观念要素,提示神话观念决定论的理论命题,呼应恩格斯晚年提出的意识形态的反作用力与韦伯的宗教观念决定论,说明神话观念对意识形态的原型编码作用,并指向一种普遍有效的人文研究指导性范式。
叶舒宪
关键词:神话决定论
葛林伯雷与建设中国古代“文化诗学”
2011年
美国新历史主义批评的领袖人物葛林伯雷的"文化诗学"思想,对建设中国古代"文化诗学"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它启示我们,应该从古代诗学与政治话语背景、古代诗学与原始民俗宗教、古代诗学与民族文化语境、古代诗学与其他艺术形式粘连关系四个层面,建设中国古代"文化诗学"的基本框架。
王政
关键词:文化诗学
西玉东输雁门关——玉石之路山西道调研报告被引量:4
2014年
文章是对上古玉石之路的入关终端所做的田野调研和文献综合梳理,提示"玉石之路山西道"的命题,认为自史前至先秦时代的西玉东输运动至少存在新老两条路线:水路漕运之道为距今约4000年的黄河道,以黄河两岸出土的龙山文化玉器为证;陆路运输之道即雁门关道,约3000年前始于家马和马车技术在商代进入中原之后,即穆天子西行之路线。雁门关作为西部玉料资源进入中原国家的战略要道之关口,催生出中华文明内部的文化区分标志:北方游牧文化与中原定居文化——从犬戎族到犬封国、神马吉量的神话历史叙事,再到穷奇、饕餮一类妖魔化想象模式的形成。
叶舒宪
从跨文化阐释到三重证据法——《诗经》研究的文学人类学进路
2014年
自从葛兰言的《古代中国的节庆与歌谣》开创了文学与人类学相结合的《诗经》研究方法,后继者无数,使得文学人类学方法研究《诗经》在20世纪《诗经》研究学术史上成果斐然。文学人类学研究《诗经》的方法论经历了从跨文化阐释到三重证据法的演变,笔者在方法论视域内选取葛兰言、闻一多、白川静、叶舒宪四位中外学者的《诗经》研究方法进行分析,透视他们各自进行跨文化阐释的得失以及方法论的演变。在跨文化阐释方面,葛兰言和白川静采用同一文化圈或类似历史时代的原则进行简单类比,闻一多和叶舒宪则采用更大的文化通则进行综合类比。此外,叶舒宪的三重证据法利用多重证据之间互证,对过度阐释问题进行了一定的限定。
杨骊
关键词:《诗经》研究跨文化阐释三重证据法
“玉器时代”的国际视野与文明起源研究——唯中国人爱玉说献疑被引量:13
2011年
人类各大文明发生期都有各自的玉石信仰和神话。中国学者提出的中国文明独自经历过玉器时代的观点需要得到国际视野的修正。文明前夕率先获得神话化的玉石是西亚的黑曜石,其次是西亚北非的青金石、绿松石和东亚的地方玉及和田玉。玉石神话观不仅影响史前人的政治和文化行为,而且催生交换、贸易和财富观,成为文明起源的原动力之一。
叶舒宪
关键词:玉器时代文明起源
人类学眼光与中国文学史的书写——对杨义“重绘中国文学地图”的一种解读被引量:1
2011年
在"重绘中国文学地图"的命题与实践中,杨义对"本土与西方"、"边缘与中心"、"书写与口传"、"汉族文学与少数民族文学"等多重关系的重新审视,显示出丰富的人类学内涵。这既是对当下中国文学研究中诸种缺失的自觉省察,也是对方兴未艾的文学人类学思潮的一种回应,在今后的中国文学史写作中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杨义所倡导的"大文学观",使得中国文学研究在经历了百年"失语"之后,有了回归本土范式的可能。
苏永前
关键词:人类学文学史文学地图大文学观少数民族文学
玉石神话背后有一种“玉教”吗?——华夏文明的信仰之根的讨论被引量:1
2014年
2014年秋文学人类学青年学者读书会分别在京沪两地举行,讨论主题是:玉石神话信仰是否可以视为一种独立的宗教现象?怎样才能从考古学资料重建出的大传统新知识出发,探寻华夏文明的信仰之根?由此问题讨论所引发的另外的问题是,相对于西学的理论优势,为什么中国的人文学界迄今少有自己的理论建构和理论输出?学者要怎样努力才能实现理论的突破?回答是必须从青年学者开始培育理论思维的训练功夫,引导其思考重大理论问题的自觉。玉教的深入探讨能够突破有关中国无宗教的现代偏见,找回驱动华夏文明发生的信仰之根。
叶舒宪
关键词:大传统文学人类学
四重证据·N级编码·“玉教”理论——叶舒宪先生访谈兼答李永平教授被引量:5
2016年
自1996年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成立至今,文学人类学在近20年的时间里发展迅速,不断提出新的学术探索命题并逐渐积累成一种理论体系的创新。"四重证据"是该学科标志性的理论工具,是人类学"田野"与文学"场域"对接的跨学科研究成果。其在神话学领域的应用,产生出文化符号的"N级编码"理论,将西方"神话—原型"批评的应用范围向前大大推进了一步。在对中国文学和文化"大传统"探寻过程中,文学人类学提出了华夏"玉教"理论。从"四重证据"到"N级编码"再到"玉教"理论,中国文学人类学一直努力通过本土神话的溯源研究为中国文化找回失落已久的信仰之根。
叶舒宪栾为
关键词:文学人类学
班瑞:尧舜时代的神话历史被引量:5
2012年
超越现代疑古派的四重证据研究范式——以史前玉文化的出土实物情况为参照,探讨《尚书》记述的尧舜时代玉礼器建构之可能性,描述夏商时期以前玉石信仰及神话观念从北方南方分别传播中原地区的具体线路,由此解说舜"辑五瑞"和"班瑞于群后"叙事的现实原型。
叶舒宪
关键词:尧舜时代神话历史
《汉书》“神话历史”书写与“汉共同体”认知构建
2023年
《汉书》编纂成书的东汉初期,人们在经历了自王莽新政以来的动荡和割据后,面对的是一个亟待修复为整体的生存世界。光武帝刘秀建立的东汉王朝有着强烈的共同体建设需要,《汉书》历史地承担了观念构建任务。作为第一部官修断代正史的《汉书》,“神话历史”的书写方式让其塑造了一个可感知可理解的“汉国”,确立了一种能够超越族群差异、兴衰成败和荣辱利害的内在认同逻辑,创造了一种强大的汉共同体认知,并指明了官修正史的历史意义和历史责任。这正是为什么在“朝屡改”的政权更迭中,后来人们始终选择沿用《汉书》的编纂方式进行史书制作的原因所在。
栾为
关键词:《汉书》神话历史文化认同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