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375033)

作品数:6 被引量:176H指数:5
相关作者:韦志刚李振朝吕世华董文杰李锁锁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兰州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天文地球

主题

  • 2篇西北干旱
  • 2篇西北干旱区
  • 2篇降水
  • 2篇干旱
  • 2篇干旱区
  • 2篇感热
  • 1篇地表
  • 1篇地表感热
  • 1篇地气
  • 1篇地气温差
  • 1篇正交函数
  • 1篇水区
  • 1篇年降水
  • 1篇气候
  • 1篇气候特征
  • 1篇气候特征分析
  • 1篇气温
  • 1篇气温差
  • 1篇热通量
  • 1篇周期

机构

  • 5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中国气象局国...
  • 1篇兰州大学

作者

  • 5篇韦志刚
  • 3篇吕世华
  • 3篇李振朝
  • 2篇李锁锁
  • 2篇董文杰
  • 1篇崔洋
  • 1篇王澄海
  • 1篇张拥军
  • 1篇符睿
  • 1篇陈世强
  • 1篇奥银焕
  • 1篇范丽军
  • 1篇谷良雷
  • 1篇高荣
  • 1篇胡泽勇
  • 1篇文莉娟
  • 1篇张宇

传媒

  • 4篇高原气象
  • 1篇冰川冻土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年份

  • 1篇2008
  • 1篇2007
  • 2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4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西北干旱区地气温差的时空特征分析被引量:62
2004年
利用西北干旱区55个站1961—2000年0cm地温和气温资料,利用EOF、旋转EOF分析和小波分析方法,分析了西北干旱区地气温差的空间分布及时间演变特征。结果表明:西北干旱区地气温差6月份最大,1月份最小;春、夏、秋三季均为正值,冬季除个别站点外均为负值。西北干旱区春、夏、秋、冬四季地气温差的空间分布前三个特征向量均表现为三种分布型:全区一致型、南北差异型和东西差异型。在过去40年间,西北干旱区的地气温差表现为四种时间演变型:具有极小值的抛物线型、具有极大值的抛物线型、单调递增型和单调递减型。西北干旱区地气温差的周期振荡主要以3~6年和20年为主,这些周期振荡在不同区域不同时期的显著性不同。
范丽军韦志刚董文杰
关键词:西北干旱区地气温差EOF分析小波分析
河西地区地表感热特征分析被引量:16
2007年
利用河西地区13个测站的资料和金塔试验资料,通过聚类分析和小波分析等研究方法,分析了河西地区地表感热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河西地区13个站感热输送的最大值一般出现在5月或6月,最小值出现在12月。3~4月份普遍急剧增大,在10~11月急剧减少。近50年间,河西地区大部分台站春季感热输送呈上升趋势,夏季呈明显的下降趋势。春季感热通量的主要显著性周期为3年。河西地区中部春季感热变化与风速、地气温差变化的相关关系都比较好,在河西西部春季感热变化与风速的相关关系较好,而在河西东部春季感热变化与地气温差的相关关系较好。
李振朝韦志刚吕世华符睿
关键词:感热通量
南水北调西线一期工程引水区和黄河上游区域气候特征分析被引量:3
2006年
利用引水区和黄河上游地区25个站1951-2000年50a的气温和降水逐日资料,分析了研究区域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把引水区和黄河上游地区分成7个小区,利用小波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各小区气温和降水的多时间尺度特征.结果表明:黄河上游和南水北调西线引水区夏、秋、冬三季降水以同步的变化为主,其次为黄河上游与引水区之间存在反位相的变化.春季降水主要表现为黄河上游与引水区之间存在反位相的变化,其次才表现为一致的变化.各区的气温均以同步升温为主.降水具准3a和准22a周期,气温的振荡周期主要是2~5a的小周期和准11a的周期.引水区和黄河上游地区近50a来夏季的降水在一致变化的基础上也有着明显的区别.
李振朝韦志刚吕世华文莉娟李锁锁
关键词:黄河上游气候特征经验正交函数分解
夏季金塔边界层风、温度和湿度结构特征的初步分析被引量:19
2005年
利用2004年6~7月在河西走廊金塔陆-气相互作用试验的观测资料,分析了该地区夏季夜间和中午风、温、湿的垂直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夏季夜间,当地面风较小时,金塔绿洲高空可能为偏西风气流,夜间稳定层高度大致在100~190 m.夏季中午,当低空为偏东风时,风速随高度的变化比较复杂.总的来说,存在着东风急流,急流高度在1000~4000 m之间,大气边界层顶盖(即逆温层底)约在3000~3600 m高度,在500~800 m高度以下存在绿洲内边界层;当低空为偏北风或西北风时,高空都为偏西风或西北风气流,低空风速随高度的变化比较平缓,风速有时存在极大值,大气边界层顶盖(即逆温层底)在3500 m左右,在1200 m以下可能存在绿洲内边界层,绿洲内边界层高度有时会很低.
韦志刚吕世华胡泽勇张宇陈世强李振朝奥银焕李锁锁张拥军谷良雷
关键词:河西走廊金塔绿洲边界层结构特征夏季
西北干旱区感热异常对中国夏季降水影响的模拟被引量:26
2008年
利用最新版的RegCM3模式通过增加西北干旱区地面向大气的感热输送,模拟了西北干旱区春、夏季感热异常对中国夏季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西北地区地面向大气的感热输送增加后,西北干旱区低层空气温度升高,空气密度减小使得空气有上升运动距平,减弱了空气的下沉运动,从而在新疆地区降水增加。西北地区下沉气流减弱使得高空气压更强,形成反气旋气流距平,导致高原地区上升气流减弱,在青藏高原降水减少。高原地区上升气流减弱导致在长江中下游和东北北部分别有负的气压距平中心,使得这里有气旋式距平环流,降水增加;而在华南、西南、华北南部和东北南部降水减少。
高荣董文杰韦志刚
关键词:西北干旱区感热降水
西北地区近50年降水周期的稳定性分析被引量:63
2006年
用小波分析和奇异谱分析两种方法相结合对西北地区26个站1951-1999共49年的降水周期随时间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西北地区降水周期随时间变化具有较强的区域性;宁夏陕北地区和河西走廊地区近50年的降水变化趋势呈反位相关系;根据近30年西北地区降水变化形式,西北地区大致可分为3种类型的降水变化:①不稳定变化型(新疆地区);②过渡型(河西走廊地区);③稳定型(宁夏陕北地区).近50年西北地区降水普遍存在的准3年左右的周期在20世纪70~80年代显著性下降,5~7年左右的周期和9~14年左右的长周期也随时间有着不同的变化;即各地区所有周期成分的稳定性都显著性地随时间发生变化,各地降水普遍存在一个相对比较稳定的但不太显著的10年左右的平衡态.表明西北地区的降水随时间变化具有多平衡态和非周期性振荡的特点.但西北大部分地区都存在某一特定的周期成分,在该固定周期成分出现前后,其振幅变化与该地区降水趋势变化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
王澄海崔洋
关键词:稳定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