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广西教育厅科研项目(200709LX138)

作品数:4 被引量:15H指数:2
相关作者:李汉华贝永建李桂芬黄乘明赖洁玲更多>>
相关机构:广西师范大学玉林师范学院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西教育厅科研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生物学

主题

  • 3篇黑颈长尾雉
  • 2篇再引入
  • 1篇夜栖地
  • 1篇日活动规律
  • 1篇食物
  • 1篇食物选择
  • 1篇栖息
  • 1篇栖息地
  • 1篇栖息地选择
  • 1篇无线电遥测
  • 1篇夏季
  • 1篇活动节律

机构

  • 4篇广西师范大学
  • 4篇玉林师范学院
  • 1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4篇贝永建
  • 4篇李汉华
  • 1篇赖洁玲
  • 1篇黄乘明
  • 1篇李桂芬

传媒

  • 2篇野生动物
  • 1篇动物学杂志
  • 1篇四川动物

年份

  • 3篇2010
  • 1篇2009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再引入黑颈长尾雉日活动规律及时间分配被引量:2
2010年
2003年12月,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对岑王老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再引入黑颈长尾雉放归自然初期的活动节律及时间分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再引入黑颈长尾雉放归自然初期的各种行为具有较强的规律性。活动时间分配比例为:雄性:觅食40%,游走28%,追逐25%,警戒3%,静栖和其他的时间各2%;雌性:觅食65%,游走25%,静栖和其他各3%,警戒和追逐各2%。早晨下树后和傍晚上树前各出现1次游走和觅食高峰。
贝永建李汉华吴龙敦
关键词:活动节律
再引入黑颈长尾雉食物选择初步研究被引量:1
2010年
2003~2007年,在广西岑王老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通过人工投喂、跟踪观察和解剖等方法对再引入黑颈长尾雉的食物选择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再引入黑颈长尾雉选择的植物性食物有24科41种,取食部位有植物的花、果实、幼嫩的叶子和茎:动物性食物有蜈蚣目、直翅目、膜翅目、鞘翅目等4个目的昆虫。
吴龙敦贝永建李汉华
关键词:黑颈长尾雉再引入食物
再引入黑颈长尾雉夜栖行为与夜栖地选择被引量:11
2009年
2003年4月~2005年3月,通过野外观察、无线电遥测和样方调查,对广西岑王老山自然保护区再引入黑颈长尾雉的夜栖行为和夜栖地进行了研究。共观察记录到10个夜栖地,黑颈长尾雉夜间主要在树上栖息,偶尔在地上栖息,在针叶林为独栖(1只/树),在阔叶林独栖或者2~3只/树。黑颈长尾雉夜栖地选择受到栖树的高度、大小,灌木、乔木、草本层的盖度,水源距离及栖枝高度等因素的影响。黑颈长尾雉夜栖地的栖树具有一定的高度(雌:4.96±1.39m,雄:5.52±1.95m)和胸围大小(雌:21.4±8.29cm,雄:23.50±8.39cm);乔木层(78.00%±8.23%)和灌木层(44.50%±29.67%)盖度较大,草本层盖度较低的环境作为夜栖地;与水源具有一定的距离(348.50±308.30)m;夜栖地的坡度(44.80°±14.73°)和栖枝的高度(2.40±0.74m)。
贝永建陈伟才李汉华吴龙敦
关键词:黑颈长尾雉夜栖地无线电遥测
再引入黑颈长尾雉夏季栖息地选择被引量:4
2010年
2008年6~7月,在广西岑王老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用样带法对再引入黑颈长尾雉(Syrmaticus humiae)的栖息地选择进行了研究。共测定了7条样带上的22个栖息地样方和17个对照样方的24个生态因子。结果表明,再引入黑颈长尾雉的夏季栖息地偏向于选择海拔低、坡位低、乔木较低和灌木较高、落叶盖度较大、灌木层盖度大、草本高且盖度大的阔叶林、针阔混交林或者针叶林;逐步判别分析的结果显示坡位、草本层盖度是重要的生态因子,由这两个变量构成的方程在对栖息地和对照区进行区分时,正判率可以达到77.3%,这种选择与黑颈长尾雉的隐蔽条件和食物密切相关。
贝永建赖洁玲李桂芬李汉华黄乘明吴龙敦
关键词:再引入黑颈长尾雉栖息地选择夏季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