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2006AA10A404)

作品数:38 被引量:480H指数:13
相关作者:张培军尤锋陈松林李军田永胜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中国海洋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38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7篇生物学
  • 20篇农业科学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19篇牙鲆
  • 7篇大菱鲆
  • 6篇家系
  • 5篇微卫星
  • 5篇基因
  • 4篇养殖
  • 4篇杂交
  • 4篇半滑舌鳎
  • 4篇OLIVAC...
  • 4篇PARALI...
  • 3篇性状
  • 3篇养殖群体
  • 3篇育种
  • 3篇细胞
  • 3篇抗病力
  • 2篇星鲽
  • 2篇形态性状
  • 2篇选育
  • 2篇幼鱼
  • 2篇杂交组合

机构

  • 17篇中国水产科学...
  • 13篇中国科学院
  • 12篇中国海洋大学
  • 6篇上海海洋大学
  • 6篇中国科学院研...
  • 3篇淮海工学院
  • 2篇哈尔滨工业大...
  • 2篇青岛农业大学
  • 1篇国家海洋局第...
  • 1篇青岛大学
  • 1篇山东农业大学
  • 1篇浙江海洋学院
  • 1篇盐城师范学院
  • 1篇上海水产大学
  • 1篇中国水产科学...
  • 1篇中国水产科学...
  • 1篇浙江省海洋水...
  • 1篇大连水产学院
  • 1篇全国水产技术...
  • 1篇连云港市海洋...

作者

  • 10篇尤锋
  • 10篇张培军
  • 8篇陈松林
  • 8篇张全启
  • 8篇李军
  • 7篇徐永立
  • 7篇田永胜
  • 7篇徐冬冬
  • 6篇吴志昊
  • 5篇王旭波
  • 5篇栾生
  • 5篇孔杰
  • 5篇倪静
  • 5篇王志刚
  • 5篇徐田军
  • 5篇齐洁
  • 4篇文爱韵
  • 4篇徐世宏
  • 4篇邓寒
  • 4篇王磊

传媒

  • 9篇海洋科学
  • 5篇中国海洋大学...
  • 4篇水产学报
  • 4篇海洋水产研究
  • 4篇渔业科学进展
  • 3篇中国水产科学
  • 2篇Chines...
  • 1篇Curren...
  • 1篇高技术通讯
  • 1篇海洋学报
  • 1篇自然科学进展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海洋科学进展
  • 1篇Journa...

年份

  • 5篇2011
  • 12篇2010
  • 9篇2009
  • 12篇2008
  • 1篇2007
3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半滑舌鳎雌鱼基因组Fosmid文库构建及分析被引量:6
2010年
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是我国的大型经济鱼类,其养殖发展迅速。有关半滑舌鳎的基因组文库构建和分析等方面的研究,目前尚未见报道。用流式细胞仪检测雌性半滑舌鳎基因组大小。从半滑舌鳎雌鱼肌肉提取基因组DNA,选取大小合适的DNA片段,经末端修复并回收后,再以Fosmid作为载体,构建半滑舌鳎雌鱼基因组文库。经检测,雌性半滑舌鳎基因组大小约为606.36 Mb。所构建的Fosmid文库含有49 920个克隆,重组率为96.88%;插入片段长度分布在33-45 kb之间,平均为39.2 kb;覆盖雌性半滑舌鳎基因组3.12倍;从文库中筛选得到单拷贝DNA序列的概率为95.6%。对培养第1天和第6天的克隆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文库稳定性高,培养过程中没有发生变化。
孙晓华张全启王旭波翟腾齐洁王志刚王兴莲王亚楠
关键词:半滑舌鳎雌鱼FOSMID文库基因组大小
大菱鲆早期发育过程中免疫器官的发生被引量:8
2011年
应用组织切片研究了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初孵仔鱼至60日龄幼鱼免疫器官的发育过程。结果表明,免疫器官原基出现的先后顺序是头肾、脾脏和胸腺。1日龄仔鱼可以观察到头肾原基,包含未分化的造血干细胞。5日龄时,脾脏原基出现,其淋巴化开始于27日龄且发育速度较慢。13日龄时,大菱鲆仔鱼胸腺原基出现,且发育速度较快,分为外区和内区。在大菱鲆早期发育过程中,胸腺和头肾之间出现细胞迁移现象。免疫器官淋巴化的顺序是胸腺、头肾和脾脏。在免疫器官发育后期,脾脏和头肾中均发现了黑色素-巨噬细胞中心(MMCs),脾脏中较丰富,但在胸腺中尚未发现。在大菱鲆仔鱼早期发育阶段,免疫器官尚未发育完善,非特异性防御机制起着重要的免疫作用。
佟雪红徐世宏刘清华李军肖志忠马道远
关键词:早期发育阶段免疫器官组织学
条斑星鲽幼鱼变态期间核酸及蛋白的变化被引量:4
2010年
本试验测定了条斑星鲽(Verasper moseri)幼鱼变态过程中DNA、RNA、蛋白及其比值的变化,作为评价幼鱼变态阶段生长潜能的指标。结果表明,试验期间培育水温为16.5~18.0°C,DNA、RNA及蛋白的变化都带有发育阶段特异性。DNA含量在34~42日龄增加缓慢,然后快速增加直至44日龄,在45日龄和46日龄分别保持下降和上升趋势。蛋白含量和RNA含量的变化趋势相似,在试验期间保持快速增长的趋势。RNA/DNA比值从试验开始至35日龄呈上升状态,36日龄时下降,38日龄时达到最高值5.01,然后显著下降(P<0.05),在试验结束时达到最低值1.76。蛋白/DNA在40日龄时达到最高值58.64,在46日龄时达到最低值21.28。RNA、DNA及蛋白含量跟全长和体质量有明显的线性关系(P<0.05)。RNA/DNA与全长和体质量的关系比蛋白/DNA与全长和体质量的关系密切。蛋白/DNA比值的变化趋势跟RNA/DNA比值类似,但前者的变化滞后于后者,表明RNA/DNA比值是评价条斑星鲽生理状况的更有效的生理指标。
佟雪红徐世宏刘清华李军肖志忠马道远
关键词:幼鱼DNARNA蛋白
3月龄牙鲆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通径分析被引量:54
2010年
随机选取3月龄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100尾,分别测量全长(X1)、体长(X2)、头长(X3)、体厚(X4)和体高(X5)共5个形态学指标和体质量(Y)。通过SAS软件进行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分别计算以形态性状为自变量对体质量的通径系数和决定系数,进而对各性状对体质量的影响进行剖分。明确影响3月龄牙鲆体质量的主要形态性状,为牙鲆选育提供数据支持和理想的测度指标。结果表明,各形态性状间及与体质量的相关系数均达到极显著(P<0.01)。体长、体厚和体高对体质量的通径系数均达到极显著的水平(P<0.01);所选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决定系数R2=0.945,表明所选形态性状是影响3月龄牙鲆体质量的主要性状。通过对各形态性状偏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检验,剔除不显著的性状自变量后,建立最优的多元回归方程:Y=-4.988+0.763X2+2.997X+1.089X,各偏回归系数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
严福升王志刚刘旭东刘志鹏张全启
关键词:牙鲆形态性状通径分析
三个牙鲆育种群体亲本效应及遗传参数估计被引量:18
2009年
针对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养殖品种生长速度变慢、抗病力降低这一问题。近年来构建了牙鲆抗病群体(RS)、日本群体(JS)和黄海群体(YS)3个育种群体,开展牙鲆选择育种,建立了63个家系,收集了所有家系5 328尾鱼苗的体长和体重数据。借助线形混合模型(Linear mixedmodel)、"加性-显性"模型、约束极大似然法(REML)及最佳线性无偏预测(BLUP)分别估计亲本效应值、体重和体长遗传力和遗传相关、父母本效应和杂交效应。预测结果显示,其中父本130,141,146,170,218,229,303和308随机效应达到了极显著效应水平(P<0.01),父本112,122,141,190,212达到显著水平(P<0.05),所有母本体重随机效应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体长和体重两性状的加性、显性、表型和基因型相关分量都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体长和体重的加性方差比率均大于显性方差比率,可见两性状的遗传效应主要取决于基因的加性效应。体长的总遗传效应率为31.20%,体重的总遗传效应率为33.58%,体长和体重的随机方差比率分别达到68.80%和66.41%,说明养殖环境等因素对牙鲆体长和体重的影响较大,同时说明在牙鲆选择育种中消除环境影响极为重要。体长和体重的狭义遗传率分别为0.199和0.256(P<0.01),广义遗传率分别为0.312和0.336(P<0.01),牙鲆在以上两性状上属于中等遗传力,通过选择育种可取得较大的遗传进展。对3个牙鲆育种群体杂交随机效应估计结果显示,抗病群体和黄海群体在体长和体重两性状上加性随机效应显著(P<0.05);抗病群体分别与日本群体、黄海群体杂交,其后代表现出显性随机效应达到0.10的水平(P<0.10),黄海群体自交、日本群体和黄海群体杂交随机效应不显著(P>0.05),因此在杂交组配中选择抗病群体与其他两个群体交配可取得较好的效果。
田永胜徐田军陈松林邓寒王磊王磊季相山丁浩
关键词:遗传力
牙鲆抗病群体和家系的建立及其生长和抗病性能初步测定被引量:83
2008年
通过自然选择和人工感染途径筛选出抗鳗弧菌病牙鲆鱼种,将其培育成亲鱼94尾,建立了牙鲆抗病群体;从日本引进了牙鲆日本群体;以上述2个群体以及黄海中捕捞的黄海群体为基础群体,通过不同组合的交配,建立了63个牙鲆家系,其中半同胞家系54个,全同胞家系9个。生长比较实验表明这63个家系的生长速度存在着明显差异,从中筛选出生长快速的家系4个(家系36,42,43和57),生长较快的家系9个(家系27、28、35、39、41、51、60、65和76),生长慢的家系1个(75号家系)。通过对59个家系的抗病能力测定表明,不同家系在抗鳗弧菌感染的能力上存在着明显差别,从中鉴定出抗病力强的家系3个(家系50,61和68号),其在鳗弧菌感染后的成活率高达60%以上;抗病力比较强的家系17个,其成活率为39%~60%;抗病力一般的家系33个,其成活率为17%~39%之间;抗病力差的家系6个,其成活率在17%以下。这些牙鲆家系的建立为牙鲆抗病、高产新品种的培育奠定了重要基础。
陈松林田永胜徐田军邓寒刘寿堂刘本伟季相山于过才
关键词:牙鲆家系选育生长率抗病力
8种鲆鲽鱼种间遗传距离与杂交亲和性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9
2010年
2005-2008年,先后进行了褐牙鲆♀×夏牙鲆♂、褐牙鲆♀×石鲽♂、褐牙鲆♀×条斑星鲽♂、褐牙鲆♀×大菱鲆♂、大菱鲆♀×条斑星鲽♂的正反交试验,并收集了文献报道的研究资料,包括条斑星鲽×圆斑星鲽、石鲽×星斑川鲽、夏牙鲆×漠斑牙鲆及褐牙鲆×圆斑星鲽的正反交试验结果,对所涉及的8种鲆鲽鱼远缘杂交亲和性进行分析。根据Russell对杂交亲和性的定义,正反交均可行,杂交适合度为1;正反交单向可行,杂交适合度为0.5,正反交均不可行,杂交适合度为0。同时,根据这8种鲆鲽鱼的16S rDNA和COⅠ基因部分序列的差异,估算其种间遗传距离。对8种鲆鲽鱼的种间遗传距离和杂交适合度作相关性分析,二者呈线性负相关(R2=0.81,P<0.01),即杂交的亲和性随种间遗传距离增大而降低。研究表明,鲆鲽鱼的杂交亲和性与其遗传分化程度具有相关性,可以通过种间遗传距离对鲆鲽鱼远缘杂交的亲和性进行预测。
徐冬冬尤锋楼宝李军许建和吴志昊张培军
关键词:杂交亲和性RDNA
大菱鲆幼鱼表型形态性状与体重之间的关系被引量:121
2008年
随机选取1120尾3月龄大菱鲆幼鱼,测量其体长、全长、体高、头长、吻尖至鳃裂前缘长、尾柄长、尾柄高、体厚、体重等9个性状,计算各性状间的相关系数,采用通径分析方法计算以表型形态性状为自变量对体重作依变量的通径系数、决定系数及复相关指数,对各性状的影响大小进行剖分,明确影响大菱鲆三月龄幼鱼体重的主要外部形态性状,为大菱鲆选育提供理论依据和理想的测度指标。结果表明:所测各表型性状与体重之间的相关系数均达到极其显著水平(P<0.01);全长对体重的直接影响(R=0.702)最大,对体重的决定程度(R2=51.84%)最高,是影响体重的主要因素;体高、体厚对体重的直接作用(0.211,0.094)相对较小,主要通过体长的间接作用(0.5558,0.4342)影响体重。所选表型性状对体重的回归系数R2=0.911,表明所选性状是影响体重的主要性状。利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建立以体长、体高、体厚为自变量估计体重的多元回归回归方程为:y=-6.216+1.294x1+0.518x2+1.293x3。
王新安马爱军许可雷霁霖杨志曲江波
关键词:大菱鲆形态性状体重通径分析
牙鲆同质雌核发育二倍体的诱导及其早期生长研究被引量:9
2010年
人工诱导雌核发育是水产动物性别控制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同时也是快速建立近交系或纯系、建立遗传作图群体的方法之一。采用静水压力抑制受精卵第一次卵裂的方法诱导了牙鲆同质雌核发育二倍体。不同的处理起始时刻、不同压力及压力持续的时间对受精卵的发育及染色体加倍率有较大影响。处理组受精卵发育相对缓慢,畸形率较高,正常仔鱼孵化率较低。如果处理前受精卵保持在(15.5±0.5)℃,压力处理受精卵的最佳条件是:从受精后75 min开始、用55 MPa的压力处理6 min,该条件下处理组正常仔鱼孵化率较高,为13.7%,染色体观察和最大核仁数计数结果表明,此时的二倍体诱导率也最高。染色体观察结果还显示在不同处理组中存在不同比例的非整倍体。利用获得的最佳诱导条件处理获得了数千尾雌核发育幼鱼,观察表明,雌核发二倍体鱼的生长速度明显低于普通二倍体,且个体间差异较大。该研究为进一步开展牙鲆全雌育种和连锁图谱的构建提供技术支撑。
庄岩蓝勋王志刚齐洁王旭波张全启
关键词:牙鲆静水压力
半滑舌鳎雌性特异fosmid克隆的筛选及FISH定位被引量:1
2011年
通过对半滑舌鳎雌鱼fosmid文库进行有序混合,成功构建了两步-三维PCR筛选体系,为后续的基因筛选奠定了基础。通过对半滑舌鳎W染色体文库序列进行引物设计,并分别在雌、雄鱼基因组DNA中筛选,获得1对雌鱼特异性引物。使用该引物对fosmid文库进行筛选,得到1个雌鱼特异性克隆,并通过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将克隆定位到了W性染色体上,证实了使用该体系进行文库筛选的有效性以及雌鱼引物的特异性,建立了半滑舌鳎遗传性别的分子及细胞遗传学鉴定方法,为后续半滑舌鳎基因组及性染色体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翟腾王旭波王晶高金宁翟介明张全启
关键词:半滑舌鳎FOSMID文库荧光原位杂交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