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130856)

作品数:17 被引量:129H指数:7
相关作者:杨世伦罗向欣杜景龙蒋雪中张卫国更多>>
相关机构:华东师范大学苏州科技学院中山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水利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0篇天文地球
  • 5篇水利工程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经济管理
  • 1篇机械工程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10篇长江口
  • 5篇长江
  • 4篇海域
  • 3篇悬沙
  • 3篇近海
  • 3篇近海域
  • 3篇冲淤
  • 2篇地貌
  • 2篇悬沙浓度
  • 2篇遥感
  • 2篇再悬浮
  • 2篇人类活动影响
  • 2篇三角洲
  • 2篇三角洲前缘
  • 2篇泥沙
  • 2篇气候
  • 2篇气候变化
  • 2篇前缘
  • 2篇最大浑浊带
  • 2篇粒度

机构

  • 14篇华东师范大学
  • 3篇苏州科技学院
  • 2篇南京大学
  • 2篇中山大学
  • 1篇蚌埠学院
  • 1篇南京师范大学
  • 1篇青岛海洋地质...
  • 1篇浙江省水利河...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作者

  • 11篇杨世伦
  • 3篇罗向欣
  • 3篇刘建华
  • 3篇蒋雪中
  • 3篇杜景龙
  • 2篇张文祥
  • 2篇张卫国
  • 2篇史本伟
  • 2篇朱琴
  • 1篇刘东生
  • 1篇贾培蒙
  • 1篇孟翊
  • 1篇陈广平
  • 1篇丁平兴
  • 1篇恽才兴
  • 1篇路兵
  • 1篇邓兵
  • 1篇汪亚平
  • 1篇王维佳
  • 1篇陈景东

传媒

  • 2篇长江流域资源...
  • 2篇海洋通报
  • 2篇遥感学报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人民长江
  • 1篇沉积学报
  • 1篇海洋学报
  • 1篇第四纪研究
  • 1篇海洋工程
  • 1篇泥沙研究
  • 1篇地理与地理信...
  • 1篇海洋科学进展
  • 1篇中国科学:地...
  • 1篇上海国土资源
  • 1篇第十六届中国...

年份

  • 1篇2016
  • 3篇2015
  • 4篇2014
  • 4篇2013
  • 6篇2012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适应中国海岸空间形态的海籍影像数据块编码研究
2012年
我国海岸空间形态以台湾海峡为界,北部呈南北狭长型,南部呈东西狭长型,拟建海籍影像数据库需要适应这种特殊形态。为此,构建了二、四叉树混合分块模型,并针对该模型提出了改进的CMorton编码,利用长江口和杭州湾多分辨率卫星遥感数据构建了一个模拟环境对该编码进行测试。结果表明:与常用的行列号编码方式相比,改进的编码能够明显地缩短数据块的构建时间,能够满足海籍数据实时可视化的要求,有效地适应中国海籍影像对应的空间形态。
管梅芳蒋雪中恽才兴
关键词:影像数据库
声学测波现场实验研究
的波浪观测已引起科学界和工程界的极大兴趣,波浪对海岸侵蚀和近岸人类活动会产生较大的影响.近年来发展的声学多普勒技术,对波浪进行现场观测,不仅了克服其他观测方法的不足,而且可以实现波浪(波高,波向)和流速、流向的同步观测....
张文祥刘建华朱琴杨世伦
关键词:数据可靠性
30多年来人类活动对长江三角洲前缘滩涂冲淤演变的影响被引量:12
2013年
人类活动正愈来愈强烈地影响三角洲滩涂演变。近几十年长江三角洲前缘滩涂先后受到流域建坝等导致的入海泥沙锐减和河口一系列大型工程的影响。揭示三角洲前缘滩涂演变对这些重大人类活动的响应不仅可以为该区域的海岸管理提供支持,而且有助于加深人类活动驱动下海岸演变规律的理论认识。为了揭示30多年来长江三角洲前缘滩涂的阶段性变化,本文根据1977年以来多个年份的长江口口门区地形测图,利用GIS方法计算四大滩涂(崇明东滩、横沙东滩、九段沙和南汇东滩)面积的变化,分析阶段性变化的主要原因。结果表明:四大滩涂0 m等深线以上总面积的增长速率从1977-1983年时段的14.5 km2/a下降到1983-1994年时段的4.9 km2/a,继而回升至1994-2000年的12.2 km2/a和2000-2011年的26.4 km2/a;四大滩涂5 m等深线以上总面积的增长速率从1977-1983年的22.8 km2/a下降到1983-1994年的-1.4 km2/a,1994-2000年回升到5.2 km2/a,2000-2011年又回落至0.3 km2/a。前一阶段滩涂淤涨速率总体下降反映流域建坝等人类活动引起的入海泥沙减少在滩涂演变中起控制作用,且水下滩涂(5 m线)的响应较之潮间带滩涂(0 m线以上)更加敏感。后一阶段0 m以上滩涂淤涨速率的总体回升反映三角洲的一系列大型工程(特别是促淤工程)对潮间带滩涂起到了明显的促淤效果,且这种效果抵消并超过了流域入海泥沙通量下降的影响而居主导地位。总之,近三十年长江三角洲前缘淤涨速率的显著变化主要归因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另一方面,四大滩涂间的冲淤变化呈现较明显的差异,反映人类活动对三角洲滩涂演变的影响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
杜景龙杨世伦陈广平
关键词:长江口冲淤变化
长江三角洲前缘近十余年的冲淤演变及工程影响研究被引量:8
2012年
根据1994-2008年国家专业部门测量的长江口口门区水下地形图及相关数据资料,分析了长江河口三角洲近十余年的冲淤过程:1)在长江来沙显著减少的背景下,三角洲出现了由淤到冲的转换,1994-2000年、2000-2008年,长江口门研究区(1 500km2)净淤积量分别为7.25亿m3(1.21亿m3/a)和-1.23亿m3(-0.15亿m3/a),冲淤转换的临界输沙率约为2.97亿t(大通站),冲淤转换的时间大约发生在2000-2002年;2)三峡水库蓄水加速了长江来沙的减少,近几年入海泥沙减少和河口口门区出现的冲刷有一半左右归因于三峡工程的运行;3)2000年以来,河口口门外水深超过7m的大部分区域处于蚀退,尤以10~20m区域侵蚀最为强烈,但0m以上潮间带滩地较前一时段淤积加强,1994-2008年,四大滩地的面积平均增长了约34.2%。研究结果表明:入海泥沙减少是长江三角洲由淤积转为侵蚀的主要原因,三峡水库蓄水加剧了长江入海泥沙的减少及三角洲的侵蚀,河口滩地的逆势淤积是近年一系列的河口重大工程影响的结果。
杜景龙
关键词:长江口三角洲冲淤
近期长江口—杭州湾邻近海域沉积物粒径的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15
2012年
为了研究长江口—杭州湾外近海沉积物粒径的现状和近期变化,于2008年4月在该区域用箱式取样器取得了33个表层样,用震动活塞采样器取得7个柱状样;在室内用激光粒度仪对沉积物样品进行了粒度分析并与历史时期的研究成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1)表层沉积物总体上呈东粗(砂)西细(泥)的特点,粒径总体上的空间格局与历史时期相似;但砂—泥区界线在研究区北部(长江口和杭州湾外)有向西迁移(蚀退)迹象(西移10~30 km),而在南部(舟山群岛以南)则出现明显向东迁移(淤进)现象(最大超过50 km)。2)当前的表层沉积物形成一条南北连续的泥质带(粒径向南逐渐变细),反映过去存在于舟山群岛以东的最细组分("黏土")带不连续现象在表层现已趋于消失。3)表层沉积物粒径趋势分析揭示长江入海泥沙的运移方向主要是向南—东南。4)泥质区柱状沉积物具有粉砂和黏土为主但在垂向上(反映在时间上)有粗细多变的特点(侵蚀区表层沉积物有粗化迹象)。研究认为,长江口—杭州湾邻近海域现代沉积物对流域和沿海重大人类活动有较敏感的响应。
罗向欣杨世伦张文祥张经
关键词:沉积物粒度人类活动影响气候变化长江口
流域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长江径流量影响的辨识(1956~2011)被引量:14
2014年
利用1956~2011年的流域气温、降水量、径流量及有关文献所载蒸发量、水库修建、用水量、水土保持等资料,探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长江径流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流域气温明显上升,且上升速率大于全球平均上升速率;(2)流域平均降水量下降了约1%,年降水量与年均气温之间无显著相关性;(3)年径流量随降水量频繁振荡,最大和最小值之比达1.9;(4)太阳净辐射量和风速下降导致流域自然蒸发作用减弱,而水库修建、耗水增多和水土保持等人类活动则使蒸发作用加强.两方面的影响相互削弱;入海年径流量下降1%;(5)流域内分区间存在差异,北域(岷江、嘉陵江和汉江)人类活动的影响居主导地位,径流量下降约15%;中域(金沙江以下干流两翼“未测区”)则以气候变化的影响占优,径流量上升约9%;西域(金沙江流域)径流量减少4%;南域(乌江、洞庭湖和鄱阳湖流域)径流量上升2%.推断今后几十年气候要素仍将主导径流量的年际波动,而南水北调、新建水库、耗水增多和水土保持加强将可能使径流量再下降约10%.
张晓娅杨世伦
关键词:气候变化径流量长江
Reclamation impacts on the evolution of the tidal flat at Chongming Eastern Beach in Changjiang estuary
2013年
LU Bing JIANG Xuezhong
关键词:遥感方式
长江口北港口门海域悬沙输运机制分析被引量:4
2014年
根据2012年10月24日至11月1日在长江口北港口门海域获取的沉积动力学数据,采用输运通量分解方法分析水沙输运机制。结果表明,长江口北港口门附近海域涨、落潮期间底部悬沙浓度与近底部流速呈显著线性相关,存在显著的再悬浮作用;潮周期内的悬沙输运具不对称特征,涨潮悬沙浓度大于落潮悬沙浓度,悬浮泥沙有向陆输运的趋势。拉格朗日平流输运是影响悬沙输运的主要贡献项;潮泵效应(尤其是潮汐捕捉效应)以及河口垂向环流作用是两个次要影响因素,在影响程度上前者比后者略大。观测发现,长江口北港口门海域潮流除了具有涨落潮流速、历时等不对称现象外,还具有流速结构不对称的特征,进而导致涨、落潮底部湍流混合程度不对称与输沙不对称,这可能是造成悬沙向河口内输运形成最大浑浊带的重要因素。
陈景东汪亚平史本伟高建华杨世伦
关键词:悬沙浓度再悬浮长江口
三峡工程对现代长江三角洲地貌演化影响的初步研究被引量:7
2012年
根据长江三峡蓄水前后十余年的入海泥沙通量和河口口门区冲淤的对比分析,初步探讨三峡工程对长江河口三角洲地貌演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三峡水库蓄水以来(2003-2008年),入库悬沙73%以上被拦截在水库里,因坝下游河床冲刷和支流来沙补给,三峡水库蓄水导致大通站输沙率下降49%;(2)1994-2000年、2000-2004年、2004-2008年,长江口门研究区(1 500 km)2净淤积量分别为7.25×108m3(1.21亿m3/a)、-1.03×108m3(-0.26亿m3/a)和-0.20×108m3(-0.05亿m3/a);(3)2000年以来,河口门外水深超过7 m的大部分区域处于蚀退,尤以10-20 m区域侵蚀最为强烈,但河口滩地(5 m线以内)较前一时段淤积加强。主要结论:三峡水库蓄水加剧了长江入海泥沙的减少;入海泥沙减少是长江三角洲从淤积转为侵蚀的主要原因,近几年入海泥沙减少和河口口门区出现的冲刷有一半左右可归因于三峡工程的运行;河口滩地的逆势淤积是近年一系列的河口重大工程影响的结果。
杜景龙杨世伦陈德超
关键词:三峡工程输沙率地貌演化
滩涂围垦对崇明东滩演化影响的遥感研究被引量:12
2013年
崇明东滩在流域、海域来沙供应下面积不断扩大,从20世纪60年代起,其东部岸线向海推进大约10km,超过150km2的新生滩涂被围垦。本研究探讨这种筑堤围垦对崇明东滩演化产生的影响。收集了1965年—2011年间的5景Corona影像、40景Landsat影像和1景SPOT影像,利用影像水边线和对应潮情水位信息得到不同年份的崇明东滩+2m线位置,分析其延伸速率和方向的变化;对比影像及解译信息研究滩面植被、潮沟系统和团结沙的演化特点。结果显示,泥沙供应充足时海堤建设对潮滩的淤涨具有促进作用,这种作用在建堤初期表现更为明显;随着长江流域来沙的持续减少,崇明东滩+2m线的淤涨速度出现明显下降。海堤建设高程较低时可以改变东滩的淤涨方向,自然状态下向东、东北偏移的趋势减缓,近期转为向东南淤涨。海堤外潮流的反射和潮沟系统的发育对植被有较大的破坏,导致堤外集水盆地的形成和扩张,并最终退化为大面积光滩,这种退化过程随着多次筑堤重复出现。团结沙的并岸过程对北港北沙的演化具有参照意义。
路兵蒋雪中
关键词:滩涂围垦遥感海堤植被退化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