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天津市应用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计划(10JCZDLC19200)

作品数:1 被引量:5H指数:1
相关作者:王赞鑫高菲魏民新任静门剑龙更多>>
相关机构: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天津市应用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篇动脉
  • 1篇动脉旁路
  • 1篇动脉旁路移植
  • 1篇动脉旁路移植...
  • 1篇血栓
  • 1篇血栓烷
  • 1篇血栓烷B2
  • 1篇血小板
  • 1篇血小板聚集
  • 1篇移植术
  • 1篇移植术后
  • 1篇术后
  • 1篇体外循环
  • 1篇旁路移植
  • 1篇旁路移植术
  • 1篇外循环
  • 1篇冠状
  • 1篇冠状动脉
  • 1篇冠状动脉旁路
  • 1篇冠状动脉旁路...

机构

  • 1篇天津医科大学...

作者

  • 1篇门剑龙
  • 1篇任静
  • 1篇魏民新
  • 1篇高菲
  • 1篇王赞鑫

传媒

  • 1篇中华胸心血管...

年份

  • 1篇2011
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
排序方式: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的阿司匹林抵抗被引量:5
2011年
目的通过检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后患者血小板聚集率以及尿11-脱氢-血栓烷B2(11-DH—TXB:)指标,动态观察术后阿司匹林抵抗(AR)的发生情况,探索术后AR的危险因素。方法冠心病患者290例,首次行OPCAB患者145例(手术组),接受内科药物治疗患者145例(非手术组)。手术组患者于术前及术后服用阿司匹林后第1、4、10天及6个月,检测血小板聚集率以及尿11-DH—TXB2。非手术组患者于服药前及服药后第1、4、10天检测上述指标。同时记录患者各项临床资料。结果手术组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后第1天的AR发生46例(32%)(抵抗组),其余为非抵抗组。用药后第4天和第10天AR患者下降至19例(13%)和5例(3%)。半年随访中未发现有AR患者存在。非手术组患者,服药后第1天,血小板聚集率均下降至20%以下,平均(8.8±6.8)%,未见AR现象出现。手术组患者术后血小板计数显著高于术前(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OPCAB患者中,体重大于75kg(OR=0.38,95%CI:0.18~0.79)和术后引流量超过500ml(OR=3.12,95%CI:1.29~7.53)为术后出现AR的危险因素。结论OPCAB术后早期,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作用受到不同程度抑制,部分患者出现AR现象,予以更为积极有效的抗血小板治疗有重要临床意义。
王赞鑫高菲任静门剑龙魏民新
关键词:阿司匹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非体外循环血小板聚集血栓烷B2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