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960337)

作品数:11 被引量:43H指数:4
相关作者:张爱华潘雪莉夏玉洁梁冰董学新更多>>
相关机构:贵阳医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贵州省重大科技专项计划项目贵州省科学技术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9篇中毒
  • 9篇砷中毒
  • 9篇基因
  • 6篇地方性砷中毒
  • 5篇燃煤污染
  • 5篇燃煤污染型
  • 5篇甲基化
  • 4篇多态
  • 4篇多态性
  • 3篇蛋白
  • 3篇转移酶
  • 3篇DNA甲基化
  • 2篇地方病
  • 2篇细胞
  • 2篇硫转移酶
  • 2篇基因多态性
  • 2篇基因甲基化
  • 2篇谷胱甘肽
  • 2篇谷胱甘肽硫转...
  • 2篇谷胱甘肽硫转...

机构

  • 12篇贵阳医学院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12篇张爱华
  • 3篇潘雪莉
  • 3篇梁冰
  • 2篇董学新
  • 2篇韩雪
  • 2篇夏玉洁
  • 1篇肖骞
  • 1篇徐晓静
  • 1篇杨婷婷
  • 1篇谢婷婷
  • 1篇张博
  • 1篇黄晓欣

传媒

  • 6篇中国地方病学...
  • 3篇中华地方病学...
  • 2篇中华预防医学...
  • 1篇中国毒理学会...

年份

  • 1篇2014
  • 4篇2013
  • 4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10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亚砷酸钠对HaCaT细胞MGMT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CpG结合蛋白-2、DNA甲基转移酶1、组蛋白去乙酰化酶-1结合的影响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观察亚砷酸钠(NaAsO:)对人肤角质形成细胞株(HaCaT细胞)MGMT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CpG结合蛋白-2(MeCP2)、DNA甲基转移酶1(DNMTl)及组蛋白去乙酰化酶1(HDACl)结合情况的影响,为深化阐释砷毒作用机制提供依据。方法分别以0.00(空白对照)、3.13、6,25、12.50、25.00μmol/LNaAs02重复间隔处理HaCaT细胞72h(NaAs02处理24h,隔天再次相同处理,重复3次),以人表皮鳞癌细胞株(A431)作为阳性对照。定量染色质免疫共沉淀技术(Q—CHIP)检测MGMT基因转录调控区CHIPl、CHIP2区域及MGMT基因编码区ChIP3区域MeCP2、DNMTl、HDACl结合情况。结果各组HaCaT细胞MGMT基因转录调控区CHIPl、CHIP2区域MeCP2、DNMTl、HDACl蛋白结合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7.387、84.634、78.442和19.263、69.649、26.546,P均〈0.05);其中各N以s02处理组CHIPl、CHIP2区域MeCI〉2、DNMTl、HDACl蛋白结合水平[3.13μmol/LNaAs02处理组:(136.00±16.97)%、(145.00±2.83)%、(88.50±19.09)%和(106.50±37.48)%、(112.34±8.73)%、(59.71±8.49)%;6.25μmol/LNaAs02处理组:(130.00±42.43)%、(154.50士4.95)%、(101.00±1.27)%和(88.50±3.54)%、(134.32±2.82)%、(102.75±19.91)%;12.50~mol/LNaAs02处理组:(141.50±23.33)%、(161.50±7.78)%、(125.00±U.31)%和(119.50±24.75)%、(171.59±3.54)%、(167.61±10.61)%;25,00μmol/LNaAs02处理组:(134.50±43.13)%、(472.50±50.20)%、(383.50±30.41)%和(180.09±12.73)%、(348.50±27.58)%、(158.45±12.02)%]均高于空白对照组[(51.50±9.19)%、(82.00±12.73)%、(25.03±2.91)%和(37.02±4.24)%、(91.56±26.16)%、(19.09±2.90)%,P均〈0.05]�
张博潘雪莉张爱华
关键词:基因组蛋白脱乙酰基酶类
以转化应用为导向加强砷毒作用机制研究被引量:4
2013年
砷是一种环境毒物,多以化合物的形式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地球化学元素分布不均和工农业用途均会造成环境污染,导致环境中居民发生急慢性砷中毒甚至癌症.地球化学性因素导致的地方性砷中毒(以下简称地砷病)是影响面广、后果严重的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包括因长期饮用高砷地下水导致的饮水型砷中毒和因燃用高砷煤导致空气和食物污染而引起的燃煤型砷中毒.目前地砷病至少威胁着22个国家和地区的5000多万人口;其中饮水型砷中毒在我国大陆地区9个省(自治区)存在,受威胁人口约185万,燃煤型砷中毒是全球惟一存在于我国贵州和陕西两省的病型,受威胁人口122万[1].
张爱华
关键词:地砷病毒作用机制燃煤型砷中毒饮水型砷中毒地方性砷中毒
关注地方性砷中毒生物学标志的研究被引量:11
2012年
地方性砷中毒是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的地方病之一."十一五"期间,国家和各级政府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地方性砷中毒的预防和控制,通过改水、改灶,健康教育等一系列措施有效地阻断了高砷暴露,取得了显著成就[1].由于地球化学和水文地质学的影响,病区依然存在持续低剂量砷污染,当地居民仍面临砷污染带来的健康威胁[1-4].
张爱华
关键词:生物学标志砷中毒地方病危险度评定
p53基因甲基化和突变与燃煤污染型砷中毒关系研究被引量:14
2011年
目的 探讨燃煤砷污染对人体p53基因甲基化(启动子区及第5外显子)和突变(第5外显子)的影响,分析其与燃煤型砷中毒的关系.方法 在贵州省兴仁县燃煤型砷中毒病区选择112例砷中毒患者,根据病情将其分为轻度中毒组(38例)、中度中毒组(43例)和重度中毒组(31例);根据有皮肤病理学诊断患者(43例)的病理结果,将其分为非癌变组(24例)和癌变组(19例).选择条件相似的非砷暴露村90名居民作为对照组.在知情同意原则下,采集上述观察对象的外周血,应用限制性内切酶-PCR法检测p53基因启动子区及第5外显子甲基化情况,应用PCR-单链构象多态性技术及PCR产物克隆测序技术检测p53基因第5外显子突变情况.结果 p53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阳性率在轻、中、重度组分别为13.16%(5/38)、27.91%(12/43)、45.16%(14/31),与对照组[1.11%(1/9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8.679、23.690、41.199,P值均<0.017);在非癌变组和癌变组分别为25.00%(6/24)和63.16%(12/19),与对照组[1.11%(1/9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8.762、57.497,P值均<0.025).p53基因第5外显子甲基化阳性率在轻、中、重度组分别为55.26%(21/38)、51.16%(22/43)、48.39%(15/31),与对照组[88.88%(80/9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8.151、23.168、22.420,P值均<0.017);在非癌变组和癌变组分别为54.17%(13/24)和42.11%(8/19),与对照组[88.88%(80/9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5.201、22.075,P值均<0.025).p53基因第5外显子突变率在轻、中、重度组分别为5.26%(2/38)、16.28%(7/43)、25.81%(8/31),中、重度组与对照组(0.0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5.465、24.870,P值均<0.017);在非癌变组和癌变组分别为16.67%(4/24)、31.58%(6/19),与对照组(0.00%)比较差异均有统�
张爱华潘雪莉夏玉洁肖骞黄晓欣
关键词:砷中毒基因P53DNA甲基化突变
基因多态性研究在地方性砷中毒防治中的应用前景被引量:6
2010年
人类的大多数疾病是环境与遗传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同个体对同一疾病的易感性存在差异.同一疾病在不同患者间的临床表现、治疗效果及预后也存在显著差别。现有研究表明,人类基因多态性在阐明人体对疾病的易感性及疾病临床表现的多样性以及对药物治疗的反应性方面均起着重要作用。基因多态性系指在人群的同一基因位点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基因型.其形成的原因可以是单个碱基的改变(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nucleotidepolymorhisms,SNP)、碱基或DNA片段的缺失或插入、基因的重复,也可以由某些高度重复序列拷贝数变异而造成同一基因的不同核苷酸序列。
张爱华
关键词:基因多态性砷中毒地方病
亚砷酸钠对HaCaT细胞MGMT基因甲基化和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被引量:7
2011年
目的 了解不同剂量亚砷酸钠(NaAsO2)处理的人皮肤角质形成细胞(HaCaT细胞)中MGMT基因甲基化特征,以及MGMT基因甲基化对其转录和表达的调控.方法 以3.13、6.25、12.50、25.00 μmol/L NaAsO2重复间隔处理HaCaT细胞72 h.硫化测序PCR(BSP)检测MGMT基因转录起始点-329~+93甲基化热点区域,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及免疫印迹分析(Westem blotting)检测MGMT基因的mRNA及蛋白表达.设不染毒的HaCaT细胞为空白对照,人表皮鳞癌细胞株A431为阳性对照.结果 3.13、6.25、12.50、25.00μmol/L NaAsO2处理组,MGMT基因启动子区DNA甲基化水平分别为0.63%(1/160)、6.25%(10/160)、10.63%(17/160)和18.75%(30/160).且甲基化的CpG位点主要位于转录起始点-249~-146区域,空白对照组未检出甲基化,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6.687,P〈0.05);3.13、6.25、12.50、25.00 μmol/L NaAsO2处理组MGMT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518 31±0.180 54、1.425 22±0.180 39、1.014 54 ±0.096 79、0.887 72 ±0.020 00,与空白对照组(1.198 29±0.159 9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7.359,P〈0.05);3.13、6.25、12.50、25.00 μmol/L NaAsO2处理组MGMT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174 47±0.064 75、0.848 83 ±0.057 01、0.471 63±0.023 34、0.240 34±0.014 43,与空白对照组(1.066 19±0.061 2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0.687,P〈0.05).结论 砷通过导致MGMT基因启动子区CpG岛高甲基化.抑制MGMT基因mRNA转录及蛋白表达,是砷致皮肤损害的重要机制之一.
潘雪莉张爱华
关键词:基因蛋白质类
核苷酸切除修复基因ERCC6、XPA多态性与燃煤污染型地方性砷中毒的关系研究
2014年
目的探讨核苷酸切除修复基因切除交叉互补基因6(ERCC6)、着色性干皮病基因(XPA)的多态性与贵州省燃煤污染型地方性砷中毒发生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分析技术检测贵州省205例砷中毒患者和187例健康人群的ERCC6A3368G、ERCC6C-6530G、XPAA23G的基因多态性,计算发病风险(比值比,OR)。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病例组ERCC6A3368G、ERCC6C-6530G、XPAA23G多态位点的分布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3.209、2.963、3.335,P均〉0.05);携带ERCC6A3368G多态位点AG+GG基因型的个体较AA基因型的个体,其砷中毒的发病风险降低(ORadj=0.282,95%CI:0.126~0.628,P=0.002);未发现单一的ERCC6C-6530G、XPAA23G多态性与燃煤污染型砷中毒发病风险间的相关关系;携带5种联合基因型[(ERCC6A3368G位点AG+GG)+(ERCC6C-6530G位点CC)基因型(ORadj=0.287,95%CI:0.087—0.946,P=0.040)、(ERCC6A3368G位点AG+GG)+(ERCC6C-6530G位点CG+GG)基因型(ORadj=0.226,95%CI:0.077—0.661,P=0.007)、(ERCC6A3368G位点AG+GG)+(XPAA23G位点AA)基因型(ORadj=0.150,95%CI:0.038~0.596,P=0.007)、(ERCC6A3368G位点AG+GG)+(XPAA23G位点AG+GG)基因型(ORadj=0.325,95%CI:0.118—0.897,P=0.030)、(ERCC6C-6530G位点CG+GG)+(XPAA23G位点AA)基因型(ORadj=0.397,95%CI:0.162~0.975,P=0.036)]的个体砷中毒的发病风险降低。结论携带ERCC6A3368G位点突变基因型AG+GG的个体砷中毒的发病风险降低:具有ERCC6、XPA2种基因、3个多态位点的联合可降低燃煤污染型砷中毒的发病风险。
徐晓静张爱华梁冰韩雪董学新黄晓欣
关键词:砷中毒
基因多态性和DNA甲基化在砷致病及致癌中的作用
目的 探索基因多态性与燃煤型砷中毒发病风险的关系及DNA甲基化在砷致病致癌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贵州省兴仁县燃煤型砷中毒病区砷中毒患者为病例组,以12 km以外某村经健康体检合格的居民为对照组;病例组自愿手术者依据皮肤病理...
张爱华梁冰潘雪莉肖芸赵转地魏绍峰徐晓静黄晓欣
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O1基因Glu155△Glu位点多态性与燃煤污染型地方性砷中毒的关系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 探讨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O 1基因Glu155△Glu位点多态性与贵州省燃煤污染型地方性砷中毒发生的关系.方法 采用双相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with confronting twopair primers,PCR-CTPP)技术检测贵州省130例燃煤污染型地方性砷中毒患者和130例健康对照人群的GSTO1 Glu155△Glu基因型,DNA测序验证检测结果.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GSTO1 Glu155△Glu多态性与燃煤污染型砷中毒发病风险的关系.结果 PCR-CTPP法检测出的Glu/Glu和Glu/△Glu基因型结果与DNA测序结果一致.砷中毒组GSTO1 Glu155△Glu位点Glu/Glu和Glu/△Glu基因型分布频率分别为94.85%(92/97)和5.15%(5/97),对照组分别为99.15%(117/118)和0.85%(1/118),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896,P<0.05),两组均未检测到△Glu/△Glu基因型,调整年龄和性别后发现GSTO1 Glu155△Glu的多态性是燃煤污染型砷中毒发病的危险因素[比值比(OR)=1.85,95%可信区间(CI):1.39~17.48].结论 GSTO1 Glu155△Glu多态性与燃煤污染型砷中毒的发病风险有一定关联,两者之间的关系值得进一步扩大样本量进行深入研究.
梁冰张爱华董学新
关键词:砷中毒谷胱甘肽硫转移酶基因
燃煤污染型地方性砷中毒患者皮肤组织P14ARF和MDM2及突变型P53蛋白表达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 观察燃煤污染型地方性砷中毒患者皮肤组织突变型P53( P53mt)蛋白及其下游基因P14ARG、MDM2蛋白的表达水平,为揭示砷致皮肤损害的分子机制提供依据.方法 以自愿手术治疗的60例燃煤污染型地方性砷中毒患者作为观察对象,依据皮肤病理学诊断分为一般皮肤病变组(35例)、癌前病变组(19例)、癌变组(6例);以某医院经病理学诊断无异常的非肿瘤手术患者的9例皮肤组织为对照,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二步法检测皮肤组织中P14ARF、MDM2和P53mt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4组皮肤组织P14ARF蛋白表达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39,P<0.05);其中癌前病变组、癌变组[46.1%(6/19)、33.3%(2/6)]明显低于对照组[88.9%(8/9),P均<0.05];且随着皮肤病变程度的加重,P14ARF蛋白表达呈降低趋势(P<0.05).4组皮肤组织MDM2、P53mt蛋白表达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6.21、20.64,P均< 0.05);其中一般病变组、癌前病变组和癌变组[54.2%( 19/35)、63.2%(10/19)、66.7%(4/6)和25.7%(9/35)、73.7%(14/19)、83.3%(5/6)]明显高于对照组(0、0,P均<0.05);随着皮肤病变程度的加重,MDM2和P53mt蛋白表达呈增强趋势(P均<0.05).结论 燃煤污染型地方性砷中毒患者皮肤组织P53mt蛋白表达阳性率升高,且P14ARF和MDM2蛋白表达异常,后者所致的细胞周期和凋亡调控失常可能是砷致皮肤病损发生发展的原因之一.
夏玉洁张爱华韩雪黄晓欣
关键词:砷中毒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