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2BB016)

作品数:13 被引量:18H指数:3
相关作者:朱恒夫杨秀玲更多>>
相关机构:上海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艺术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艺术
  • 2篇文学

主题

  • 5篇戏曲
  • 3篇戏剧
  • 2篇曲艺
  • 2篇傩戏
  • 2篇戏剧院团
  • 2篇戏曲艺术
  • 2篇剧目
  • 2篇剧目创作
  • 2篇剧院
  • 2篇剧种
  • 2篇梆子
  • 2篇梆子腔
  • 1篇都市
  • 1篇都市文化
  • 1篇艺术
  • 1篇艺术形态
  • 1篇易俗社
  • 1篇因缘
  • 1篇有形资产
  • 1篇源流

机构

  • 6篇上海师范大学
  • 4篇华东师范大学
  • 2篇上海大学
  • 1篇华中师范大学
  • 1篇天津市艺术研...

作者

  • 11篇朱恒夫
  • 1篇杨秀玲

传媒

  • 3篇艺术百家
  • 2篇戏曲研究
  • 1篇天津大学学报...
  • 1篇戏剧文学
  • 1篇戏曲艺术
  • 1篇上海师范大学...
  • 1篇东南大学学报...
  • 1篇文化遗产
  • 1篇文学与文化
  • 1篇民间文化论坛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7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论梆子腔在秦地之外的传播
2015年
<正>梆子腔,即秦腔的形成年代有诸多说法,影响较大的有'明正德年间'说与'明中晚期'说两种~②,虽然我们无法确定具体的时间,但说它形成于明末之前应该是没有问题的。根据戏曲剧种的一般发展规律,在梆子腔成为一个戏曲剧种之时,甚至还在雏形阶段。
朱恒夫
关键词:戏曲剧种易俗社二凡
“五更”曲考论被引量:3
2015年
现存最早的"五更"曲为南朝陈伏知道的《从军五更转五首》,之后繁衍、流传不息,不仅世俗民众编词歌唱,佛道二教亦利用此曲来宣扬教义。据调查得知,在我国凡有汉族群体居住的地方,都曾传唱过,被现当代音乐工作者采风搜集到的就有千支之多。就其音乐色彩来说,大体可以分为三类:抒情、温婉、明快的;悲苦、苍凉、低沉的;平缓、简明、质朴的。其音乐结构则主要有四种:用简单的乐句反复重叠;乐段较长,乐句曲调较为复杂;一问一答,中间还穿插着说白;只取"五更"曲的乐谱,而不再用五更时序的铺排结构。如此多姿多彩的"五更"曲,自20世纪80年代之后,渐渐消歇。如何使它们起死回生,给当代和未来的人们留下一份弥足珍贵的"乡愁",是目前面对的问题。
朱恒夫
关键词:源流考论
戏剧院团价值评估探析
2018年
戏剧院团的价值评估,既要遵循戏剧艺术的审美规律,也要遵循演出市场的经济规律;既要遵循有形资产的评估原则,还要遵循无形资产的评估原则;既要体现出一般资产评估的共性,还要体现出戏剧院团作为演艺类文化企业的行业个性以及各个剧种的独特性。因此,在构建戏剧院团评估指标体系的过程中,应当遵循艺术生产的系统性、评估方法与内容的统一性、价值评价的可操作性、评价尺度的有效性、评价结果的公正性和艺术发展的动态性原则。
杨楠
关键词:戏剧院团价值评估有形资产无形资产
天津戏剧院团现状及发展路径研究被引量:1
2013年
文化体制改革是当前文化发展中最为迫切的重要命题,而剧团体制改革又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让剧团"事转企"成为剧团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2012年,结合文化部在全国开展的"中国戏曲剧种剧团现状调查",我们专门组织人员对天津戏曲剧种剧团进行了一次摸底调研,从中发现了一些问题,并提出了改进措施,期望对天津乃至全国戏曲院团体制提供依据和理论上支持。
杨秀玲
关键词:剧目创作
喇嘛与藏戏
2015年
我国的一些戏剧形式与宗教的执事人员有着密切的关系,如巫教的巫觋之于许多地方的傩戏,道教的道士之于皖、湘等地的师公戏或端公戏,佛教的和尚之于泉州的打城戏。然而,它们都没有藏传佛教的僧侣——喇嘛和藏戏的关系那样的密切。可以说,藏戏的萌生、形成、发展、隆盛和传布,其原发力都来自于喇嘛。没有喇嘛,也就没有藏戏。这种戏剧现象不要说在中国罕见,就是在世界的范围内,也是极少的。学术界虽然在近年高度关注藏戏。
朱恒夫
关键词:戏剧形式傩戏巫教佛教教义
祭祀·祈祷·娱乐——江西省南丰县石邮村傩戏调查被引量:3
2016年
至迟在商周时代就形成的以驱鬼逐疫为其目的的"傩",传至今日,多受巫道佛等宗教与戏曲艺术的影响,与古制有了较大的距离,而江西省南丰县石邮村的傩戏基本上接近于傩的原始面目。该村的行傩活动始于明代宣德年间,距今近六百年。傩班由八人组成,整个行傩的程序为下殿、起傩、演傩、搜傩、圆傩、安座,时间为旧年的除夕到正月十五日前后。整个行傩活动的重点是"演傩",即表演《开山》《纸钱》《雷公》《傩公傩婆》《钟馗醉酒》《跳凳》《双伯郎》《关公》等剧目。石邮村傩戏的功能为驱鬼逐疫、保地方平安;祈祷先祖与神灵保佑,使其人丁兴旺、生活美满;丰富乡民的文化生活,让人们获得审美的愉悦。
朱恒夫
关键词:戏曲艺术艺术形态傩仪傩戏田野调查
也论昆曲与梅兰芳被引量:2
2015年
回顾梅兰芳一生的舞台实践,从未和昆曲分离过,而且两者还不是一般的关系。昆曲之于梅兰芳,是乳育的关系、携挈的关系;梅兰芳之于昆曲,是抢救的关系、传承的关系。向梅兰芳传授过昆曲艺术的亲朋师友有梅雨田、陈嘉良、谢昆泉、丁兰荪、乔惠兰、陈德霖、孟崇如、屠星之、李寿峰、李寿山、郭春山、曹心泉、俞粟庐、俞振飞、吴梅等。梅兰芳在昆曲表演上的美学追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喜爱塑造敢于挑战现实、努力把握自己命运的女性人物形象;二是扮演数个旦行角色,以汲取旦行多方面的表演经验;三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梅兰芳之所以不遗余力地倡导昆曲艺术,是他认为精美的昆曲艺术可以为京剧等表演艺术提供无穷无尽的营养,于是,他利用自己名角的号召力与影响力,打起了保护昆曲艺术的大旗,做出了系列的传承的举动,并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朱恒夫
关键词:昆曲
中国当代傩面具谫论
2015年
当代中国的傩面具依附着傩仪、傩歌、傩舞和傩戏,以个性鲜明的艺术形象活跃在许多地方。它们分布在赣、黔、滇、桂、粤、晋、湘、鄂、川、渝、青、甘、藏、皖、闽、冀以及内蒙、东北等地。傩面具可分为神灵、凡人、动物三大类,具有类型化、生活化、地方化的艺术特色。它们在今日有着精神寄托、凝聚家族、艺术审美的意义。不过,在工业化与城市化的社会背景下,傩面具正面临着传承的危机。
朱恒夫
关键词:傩面具
论汤显祖与江南被引量:2
2017年
汤显祖与江南关系极为密切,在江南修学,入仕,上奏了震惊朝野的《论辅臣科臣疏》从而贬官徐闻。他与江南的东林党领袖顾宪成、剧作家屠隆等人交游,在思想与文艺趣味上受到深刻的影响。他的第一部剧本《紫箫记》创作于江南,成名之作《牡丹亭》凭借江南人的频繁演出、不断改编、多次出版、士女评点、曲家配曲,而声名远扬,历久弥新。江南文化给汤显祖提供了丰富的营养,他的剧作也成了江南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朱恒夫倪金艳
关键词:汤显祖《牡丹亭》
论梆子腔在秦地之外的传播
2015年
陕西梆子腔从康熙年间到上个世纪50年代初,传播到二十多个省区。它流布到秦地之外的表现为三种:一是艺术形态基本不变,仍以单声腔剧种形态呈现在舞台上;二是与诸声腔融合而形成新的声腔,以基因的形式存于其中;三是与其他声腔相结合,形成多声腔的剧种,然而仍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它传播至外埠的途径为:一是由优秀的梆子腔戏班在冲州撞府时播撒种子;二是随家乡商贾而流传外地;三是随着陕西人口向青、宁、新、藏等地迁移而传播。它得以广泛、持续传播的原因为:一是它的音乐为板腔体,易学易传。加之它繁音激楚,听来热耳酸心,能拨动观众的心弦;二是它的剧目大都表现底层社会的生活,与草根阶层有着紧密的联系,所以能受到广大百姓的赞赏;三是因表演技艺高超、不同凡响而独树一帜。
朱恒夫
关键词:秦腔因缘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