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960370)
- 作品数:9 被引量:30H指数:3
- 相关作者:杨银学李海杜勇李涛张曹更多>>
- 相关机构:宁夏医科大学宁夏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宁夏回族自治区科技厅科技攻关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大肠癌患者粪便与癌组织APC基因突变检测的一致性研究被引量:5
- 2014年
- 目的检测散发性大肠癌患者癌组织及粪便脱落细胞中APC基因的突变,探索粪便基因检测代替癌组织检测的可行性。方法运用蛋白截断技术(PTT),对50例散发性大肠癌患者粪便脱落细胞及癌组织中APC基因第15外显子进行突变检测。结果大肠癌患者的癌组织中APC基因突变检出17例,突变率为34%(17/50);患者粪便脱落细胞APC基因突变检出14例,突变率为32.6%(14/43);癌组织及粪便脱落细胞APC基因检测突变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appa值为0.749,大肠癌患者的癌组织中APC基因及粪便脱落细胞APC基因检测的一致性较好。结论大肠癌患者粪便脱落细胞中APC基因突变与癌组织APC基因突变一致性较好,粪便脱落细胞APC基因检测有望成为大肠癌早期诊断的方法之一。
- 张曹杨银学杜勇李海宋伟
- 关键词:大肠癌粪便APC基因突变
- 染色放大内镜观察大肠息肉表面腺管开口的临床价值被引量:2
- 2012年
- 目的探讨染色放大内镜下观察大肠黏膜腺管开口分型对诊治大肠息肉性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在行常规肠镜检查发现的73例息肉样病变中,给予0.2%的靛胭脂染色,结合放大技术观察息肉表面黏膜腺管开口形态,在工藤分型法基础上增加了混合型,Ⅰ、Ⅱ型为非瘤性息肉,ⅢS、ⅢL、Ⅳ及混合型为腺瘤性息肉,V型为癌变,比较息肉腺管开口形态与组织病理之间的关系。结果在检出的73枚大肠息肉病变中,病理诊断非肿瘤性息肉共22枚,内镜下非肿瘤性腺管形态(Ⅰ~Ⅱ型)占86.4%(19/22),肿瘤性腺管形态(ⅢL及混合型)占13.6%(3/22);病理诊断肿瘤性息肉共39枚,内镜下非肿瘤性腺管形态(Ⅰ型)占2.6%(1/39),肿瘤性腺管形态(ⅢL、ⅢS、Ⅳ、混合型)占97.4%(38/39);病理诊断腺癌12枚,都无一例外的呈Ⅴ开口。诊断非肿瘤性(Ⅰ~Ⅱ型)和肿瘤性(Ⅲ~Ⅴ型)息肉病变的病理符合率达94.5%(69/73);诊断非肿瘤性息肉诊敏感性达86.4%,特异性达95.0%;诊断肿瘤性息肉的敏感性达98.0%,特异性达94.3%。结论大肠腺管开口对判断大肠息肉病变性质有较高的病理符合率,并能有效的鉴别肿瘤性、非肿瘤性病变,有助于在检查过程中及时的选择处理大肠息肉。
- 李涛白东莉李海杜勇杨力杨银学
- 关键词:大肠息肉染色放大内镜腺管开口组织病理
- 宁夏地区散发性大肠癌APC基因突变的研究被引量:2
- 2012年
- 目的检测宁夏地区散发性大肠癌APC基因的突变情况,探讨本地区APC基因突变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方法运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DNA直接测序方法,对58例散发性大肠癌患者癌组织的APC基因第15外显子15-A、15-B、15-C三个区段进行突变检测。结果 58例大肠癌组织中检出25例体细胞突变,突变率为43.1%(25/58),其中P.Val1125Ala、c.3811T>G为新发现的突变位点。该地区散发性大肠癌的APC基因突变在大肠癌各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PC基因突变是宁夏地区散发性大肠癌常见的基因改变事件,以截短型突变为主。腺瘤癌变后APC基因突变与大肠癌的发展和预后无关。
- 张鑫杜勇李海高星于晶晶杨银学
- 关键词:APC基因突变大肠癌
- 二甲肼诱发SD大鼠结直肠息肉模型探讨被引量:2
- 2011年
- 目的建立一种简单、可行、稳定的结直肠息肉动物模型。方法 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模型组(40只)和对照组(20只)。模型组皮下注射二甲肼(DMH)20mg.kg-1,对照组皮下注射与模型组DMH等体积的生理盐水,每周1次,持续18周。停药后继续喂养2周,自实验开始于第8、10、12、14、16及第18周分别处死模型组5只,对照组2只,其余大鼠全部于第20周处死。结果实验20周后,对照组无息肉生成,模型组共诱导出息肉83个,以增生性息肉和管状腺瘤为主;近、中及远段息肉之间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中段和远段多发;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体重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第18~20周比较,第10~12周及14~16周诱导出的息肉数量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二甲肼皮下注射可成功建立结直肠息肉SD大鼠模型。
- 王伟杰李海张东师新荣杨银学
- 关键词:二甲肼结直肠息肉大鼠模型
- 大鼠结直肠腺瘤—癌序列模型的APC蛋白表达及意义被引量:3
- 2014年
- 目的探讨SD大鼠结直肠"腺瘤—癌"序列模型不同病变阶段正常组织、腺瘤和癌变组织中结肠腺瘤性息肉病基因(adenomatous polyposis coli,APC)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方法采用1,2-二甲基肼盐建立结直肠"腺瘤—癌"序列动物模型。按30mg·kg-1体质量,每周皮下注射1次,连续注射20周。造模完成后取同时存在正常、腺瘤和癌组织的30例SD大鼠结直肠组织标本,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检测APC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APC阳性表达率在癌、腺瘤、正常组织中均不同(P<0.05);APC阳性率正常组高于腺瘤组和癌变组,腺瘤组高于癌变组(P<0.0125)。免疫染色结果显示,在腺瘤-癌序列进展过程中,阳性细胞数与染色强度逐渐下降。结论 SD大鼠"腺瘤—癌"序列动物模型中,APC蛋白在不同阶段表达水平不同,可作为预测结直肠癌发生的早期肿瘤标志物。
- 宋伟张曹李海杨银学屈玉玲
- 关键词:APC基因免疫组化
- 内镜窄带成像放大技术和染色放大技术诊断结直肠癌及其癌前病变的对比研究被引量:12
- 2013年
- 目的探讨窄带成像(NBI)放大内镜和染色放大内镜对结直肠肿瘤性和非肿瘤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75例患者92处病变分别在常规内镜模式、NBI放大模式及染色放大模式下进行观察,对发现的病变进行腺管开口分型及血管形态分型,将内镜诊断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常规内镜检出87处(94.6%)病灶,NBI放大内镜检出90处(97.8%),染色放大内镜全部检出(100.0%)。在病变轮廓、微血管形态的图像显示上NBI放大内镜明显优于染色放大内镜(P=0.ooo),在腺管开口形态的图像显示上NBI放大内镜与染色放大内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94)。NBI放大内镜诊断结直肠肿瘤性病变的符合率、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91.3%(84/92)、83.9%(26/31)、95.1%(58/61),染色放大内镜则对应分别为89.1%(82/92)、80.6%(25/31)、93.4%(57/61),两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BI放大内镜和染色放大内镜对结直肠肿瘤性、非肿瘤性病变的鉴别效果相似,但NBI放大内镜能更为清晰地显示病变轮廓、微血管形态,且操作转换简单快捷,更易于临床推广应用。
- 李涛杨少奇李海杜勇杨银学
- 关键词:结直肠癌窄带成像技术
- 腺瘤样结肠息肉易感基因蛋白截短与大肠腺瘤及大肠癌早期诊断关系被引量:3
- 2014年
- 目的探讨腺瘤样结肠息肉(APC)易感基因截短表达水平在大肠腺瘤及大肠癌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34例大肠癌病理标本作为大肠癌组、28例大肠腺瘤标本作为大肠腺瘤组及同期正常大肠组织标本15例作为正常组。3组分别采用蛋白截短检测技术,比较APC基因蛋白截短表达差异。结果正常组APC蛋白截短(+)为0%,大肠腺瘤组42.86%,大肠癌组47.06%,大肠腺瘤组和大肠癌组差异不显著(P>0.05);正常组与大肠腺瘤、大肠癌组差异显著(χ2=8.917、P=0.003,χ2=10.481、P=0.001);管状腺瘤组织的APC蛋白截短(+)(75.00%),显著高于绒毛腺瘤组织(20.00%)和混合腺瘤组织(16.67%)(P<0.05)。结论 APC蛋白截短(+)表达在不同大肠组织中表达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在大肠肿瘤的早期阶段APC蛋白截短(+)表达就存在差异,对早期诊断大肠肿瘤病变具有一定的意义。
- 杨春杨宝李恒樊海燕杨银学
- 关键词:大肠腺瘤大肠癌
- 微小染色体维持蛋白2在胃癌中的表达及预后意义被引量:1
- 2013年
- 目的探讨微小染色体维持蛋白2(MCM2)在胃癌中的表达及预后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MCM2在胃癌、转移淋巴结和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分析其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及生存率的关系。结果 MCM2在胃癌及转移淋巴结组织中的表达较正常组织中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组织中MCM2表达与患者的年龄、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有显著相关性(P<0.05),与肿瘤大小、肿瘤位置、有无远处转移、UICC分期无显著相关性(P>0.05)。胃癌中MCM2表达阴性患者的预后较MCM2表达阳性患者好(P<0.05)。生存分析显示,MCM2在胃癌中的阳性表达(P<0.05)、肿瘤的浸润深度(P<0.05)及淋巴结转移(P<0.05)是胃癌术后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 MCM2可作为胃癌细胞增殖和预后判断的标志物。
- 杨春谢小亮施磊杨宝于东温玉刚唐华美杨银学
- 关键词:胃癌免疫组化生存率预后
- 塞来昔布对大鼠结直肠腺瘤的抑制作用被引量:2
- 2011年
- 目的观察选择性COX-2抑制剂塞来昔布对二甲肼(DMH)所诱导的SD大鼠结直肠腺瘤的抑制作用。方法将8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空白组(20只):皮下注射与造模组DMH等量的生理盐水同时给予生理盐水4ml灌胃,隔天1次;造模组(30只):皮下注射DMH(每周20mg/kg)同时给予生理盐水4ml灌胃,隔天1次;干预组(30只):DMH皮下注射量同模型组,同时给予塞来昔布(20mg/kg)灌胃,隔天1次,持续20周,各组于第10、14、18周分批处死实验大鼠(造模组、干预组各2只,空白组1只),进行苏木素-伊红(HE)染色,光镜下观察病理变化,20周后全部处死大鼠。结果实验20周后,造模组大鼠体质量(297.7±6.4)g,低于空白组(352.7±5.3)g和干预组(325.2±5.1)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预防组大鼠腺瘤数量和大小均低于造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防组大鼠腺瘤分布部位和组织类型与造模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选择性COX-2抑制剂塞来昔布对二甲肼诱导的结直肠腺瘤有抑制作用。
- 王伟杰张宁妹杜勇李海张东杨银学
- 关键词:二甲肼结直肠腺瘤塞来昔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