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06JJD75011-44007)

作品数:12 被引量:31H指数:3
相关作者:沈卫威王彬彬杨蓉蓉李丽任茹文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文学
  • 3篇文化科学

主题

  • 8篇文学
  • 6篇新文学
  • 3篇代文
  • 3篇现代文
  • 3篇现代文学
  • 2篇中国新文学
  • 2篇教育
  • 2篇哺育
  • 1篇大学教育
  • 1篇短篇
  • 1篇短篇小说
  • 1篇新文学史
  • 1篇新文学运动
  • 1篇学衡
  • 1篇学衡派
  • 1篇学科反思
  • 1篇学史
  • 1篇隐喻
  • 1篇政治文化中心
  • 1篇知识考古

机构

  • 7篇南京大学
  • 3篇复旦大学
  • 1篇南京信息工程...

作者

  • 2篇杨蓉蓉
  • 2篇沈卫威
  • 2篇王彬彬
  • 1篇李丽
  • 1篇胡星亮
  • 1篇张勇
  • 1篇何同彬
  • 1篇任茹文

传媒

  • 9篇文艺争鸣
  • 1篇社会科学
  • 1篇中国现代文学...

年份

  • 1篇2010
  • 1篇2009
  • 4篇2008
  • 5篇2007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试论中国现代大学与新文学关系研究的三个维度——以上海现代大学与中国新文学关系为例
2008年
中国现代大学与中国新文学关系研究是目前现代文学外部关系研究中一个新兴而热门的话题。其目的在于从文学教育层面廓清现代教育制度对于现代文学发生、发展的外部影响,以及大学与文学之间形成的复杂而深远的内在互动关系。开展此项研究的学术意义是显著的,它不仅有效地拓展了现代文学研究的疆域,意味着现代文学研究的深入,也使我们能通过历史探析把握住现代文学话语的形成和演变脉络,并对今天的一些理论命题进行追溯性反思。
杨蓉蓉
关键词:文学关系研究现代文学研究现代教育制度文学教育
现代大学的新文学空间——以二三十年代大学中文系的师资与课程为视点被引量:5
2007年
清华大学的中国文学系,早在1929年春季就由朱自清始开“中国新文学研究”的课程。据1929~1930年度《清华大学一览》中《大学本科学程一览》中的中文系教师名录所示:
沈卫威
关键词:中文系文学空间课程师资
二三十年代南京高校的新文学构建被引量:1
2007年
1927年后,南京成为二三十年代最重要的政治文化中心,集结了众多文化精英,形成新旧文学共存的独特的文学繁荣景象。辛亥革命后,大部分知识分子进入大学,通过这个相对独立的领域,融合吸纳中西文化,进一步更新和传播知识体系。南京高校也不例外,既是传统文化的重镇,又在新文学的构建过程中融合文化保守主义传统与新文学理念,创造出新旧兼备的新文学范式。
张勇
关键词:新文学高校政治文化中心文化保守主义传统文化文化精英
香港实验戏剧与荒诞派
2007年
更多偏重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实验性戏剧,是1980年代以来香港更为活跃也更引人注目的戏剧探索。这种探索在1990年代已成为香港戏剧发展的主体。
胡星亮
关键词:实验戏剧荒诞派后现代主义戏剧发展
汪曾祺短篇小说文体意识的形成被引量:2
2008年
在中国新文学史上,作为影响文学发展的一种新的文化因素,大学对于文学观念的变革、文学思潮的形成,以及作家创作个性的培养,均有着深刻的影响,并且凭借体制化的保障力量,大学拥有其他文化因素难以比拟的优势。“五四”新文学之所以能够短时期内在社会上造成广泛的影响并获得巨大的成功,与北京大学当时的文化地位和社会影响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李丽
关键词:文体意识短篇小说汪曾祺文化因素新文学史
文学的古典主义的复活——以中央大学为中心的文人禊集雅聚被引量:13
2008年
本文涉及的内容较多,我《‘学衡派”谱系——历史与叙事》(江西教育出版社,2007)一书中初步论及。这里只是一份研究纲要,不专门讨论文本,特别是诗词曲的文体本身。这里所谓的“复活”,只是一个相对的说辞,因为新文学运动开始后,原本存在于士人中的旧体诗词创作从来没有停止过,
沈卫威
关键词:新文学运动古典主义文人诗词创作学衡派
知识的合法选择与规避——中国新文学进入大学教育的初期回顾
2007年
随着中国文学研究界对现当代文学学科反思的深入,和诸如知识考古学、文学社会学等西方理论的影响,学者们开始注意清理新文学与现代教育之间的内在互动关系,探析现代大学作为知识生产的重要场所、现代学科体制作为“规训”(Discipline)的主要手段,是如何建构新文学观念,又是如何影响新文学发展进程的。
杨蓉蓉
关键词:中国新文学知识考古学大学教育合法学科反思文学社会学
创作者生命力的三个镜像——从一个方面论曹禺剧中三女性被引量:1
2008年
《雷雨》中的蘩漪是曹禺塑造的第一位女性形象,标志着一个二十三岁青年的青春诗学。在华丽阴冷的周公馆里沉默度过十八年青春时光后,作为一个在冷落和压制的环境中顽强挺过来的中年妇人,蘩漪以超乎寻常的破坏力量,诠释了全剧的“雷雨”色彩和“五四”个性。从人生表相看来,蘩漪是个弱者;但我们很快就发现将同情施于她并不合适,经过对家庭压抑的抗争,蘩漪的生命力丝毫没有减退,相反,“对于她,一切都倒咽下去,做成有力的内在的生命。……所谓热情者也,到了表现的时候,反而冷静到象叫你走进了坟窟的程度。”
任茹文
关键词:女性形象创作者镜像《雷雨》蘩漪
中国现代大学与中国现代文学的相互哺育被引量:3
2010年
在中国现代史上,文学与大学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在相当大的意义上,可以说中国新文学诞生于大学。文学与大学结盟的最突出表现,就是文学创作者大多是大学的师生。在现代文学史和现代大学史上,一个很值得重视的现象,是很多大学里的著名学者同时又是著名的创作家。大学既是学术研究的大本营又是文学创作的大本营,大学的教师和学生既从事学术研究又致力于文学创作,这对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都有着重大的影响。学术研究与文学创作的一身二任,使学术研究更富有灵性,又使文学创作更具有文化意蕴。大学成为文学创作的大本营,也使得大学校园具有更浓郁的文化气息,使得大学校园更富有诗意。大学与文学的结盟,实际上构成相互哺育的关系。
王彬彬
疯癫的隐喻与梦魇——《狂人日记》重读被引量:1
2007年
鲁迅生活在一个话语和权力织就的“隐嗡”之网中,这使得我们不得不继续承担一个“吃人”的罪名。《狂人日记》关于国民性乃至人性的症候式“寓言”仍在不停地蔓延,这种蔓延的结局不仅是印证了隐喻的现实指向,更是把“吃人”的普泛性质询扩大化。对于《狂人日记》的一切解读,包括权力压迫集团的政治修辞学——意识形态解读、其反面的乌托邦解读或文化症候式解读。
何同彬
关键词:《狂人日记》隐喻重读梦魇疯癫国民性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