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06CB400605)

作品数:19 被引量:204H指数:11
相关作者:孙军张健李佳芮何青王丹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海洋大学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6篇生物学
  • 2篇天文地球
  • 2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2篇植物
  • 12篇浮游植物
  • 11篇浮游
  • 9篇植物群
  • 7篇群落
  • 5篇群落结构
  • 5篇邻近海域
  • 5篇近海
  • 5篇近海域
  • 5篇海域
  • 5篇浮游植物群集
  • 5篇长江口
  • 4篇植物群落
  • 4篇浮游植物群落
  • 4篇春季
  • 3篇水域
  • 2篇摄食
  • 2篇生态
  • 2篇生态功能
  • 2篇秋季

机构

  • 9篇中国科学院
  • 9篇中国海洋大学
  • 7篇国家海洋局第...
  • 4篇国家海洋信息...
  • 3篇天津科技大学
  • 2篇国家海洋局
  • 1篇国家海洋局第...
  • 1篇中国水产科学...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黄海水产研究...

作者

  • 12篇孙军
  • 4篇李佳芮
  • 4篇张健
  • 3篇刘诚刚
  • 3篇郝锵
  • 3篇王丹
  • 3篇乐凤凤
  • 3篇何青
  • 3篇白洁
  • 2篇倪晓波
  • 2篇宋书群
  • 2篇田伟
  • 2篇丁昌玲
  • 2篇翟伟康
  • 2篇赵冉
  • 2篇汪岷
  • 2篇王园君
  • 2篇翟红昌
  • 2篇宁修仁
  • 1篇周光东

传媒

  • 5篇海洋科学
  • 3篇生态学报
  • 3篇海洋学研究
  • 2篇海洋湖沼通报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生态科学
  • 1篇海洋科学进展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渔业科学进展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2
  • 3篇2011
  • 4篇2010
  • 3篇2009
  • 1篇2008
  • 3篇2007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球石藻及其生态功能被引量:2
2018年
球石藻(Coccolithophore)是一类在全球海洋中广泛分布的海洋微型浮游植物,它们在海洋浮游植物功能群落中是一类极其重要的钙化生物类群,也是海洋中生源无机碳的重要来源,并且在海洋的碳循环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球石藻由于快速增殖而发生水华的过程中能够释放大量的具有挥发性的二甲基硫(DMS)和丙烯酸(acrylic acid),它们是影响气候变化,特别是引起区域性环境效应(温室效应)的关键性物质。本文针对球石藻的生物学特征及其生态重要性作了简要阐述。
张健李佳芮杨璐岳娜娜
关键词:生态功能
2006年秋季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微微型浮游生物的分布特征及环境影响因素被引量:6
2011年
2006年10月在长江口及邻近海域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测定了微微型浮游生物:聚球藻Synecho-coccus、微微型光合真核生物(picoeukaryotes)和异养浮游细菌(heterotrophic bacteria)的丰度和碳生物量,研究了其生态分布特点,并分析了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聚球藻、微微型光合真核生物和异养浮游细菌的丰度均值分别为(29.5±35.1)×103个/cm3,(0.9±0.6)×103个/cm3和(7.6±4.3)×105个/cm3(以碳计),碳生物量均值分别为(5.2±6.1)mg/m3,(1.4±0.9)mg/m3和(15.2±8.6)mg/m3(以碳计)。聚球藻、微微型光合真核生物和异养浮游细菌的丰度表现出不同的分布特征。平面分布上,聚球藻丰度呈现出近海低而外海高的分布趋势,其高值出现在长江口外的东部和东南部海域;微微型光合真核生物丰度分布趋势与聚球藻相近,其丰度高值出现在南部调查海域;异养浮游细菌丰度的高值区则分布在长江口北部外侧毗邻的海域。垂直分布上,近岸海域中微微型浮游生物在各水层中分布较均匀;远岸海域,微微型浮游生物丰度的次表层最大值现象较普遍,其中聚球藻丰度最大值出现在真光层底部;微微型光合真核生物与异养浮游细菌丰度的高值则出现在表层或真光层底部。微微型浮游生物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聚球藻、微微型光合真核生物和异养浮游细菌的碳生物量均与温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与营养盐、悬浮体浓度和颗粒有机碳之间存在较为密切的负相关关系。
乐凤凤刘诚刚郝锵史君贤翟红昌
关键词:聚球藻丰度环境影响因素长江口及邻近海域
颗石藻类群及其生态功能介绍被引量:4
2017年
颗石藻(coccolithophore)是一类在全球海洋中广泛分布的海洋微型浮游植物,它们在海洋浮游植物功能群落中是一类极其重要的钙化生物类群,也是海洋中生源无机碳的重要来源,并且在海洋的碳循环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颗石藻由于快速增殖而发生水华的过程中能够释放大量的具有挥发性的二甲基硫(DMS)和丙烯酸(acrylic acid),它们是影响气候变化,特别是引起区域性环境效应(温室效应)的关键性物质。
张健李佳芮陶以军孙军
关键词:颗石藻类群生态功能
2006年秋季东海陆架浮游植物群集被引量:23
2008年
根据2006年11月19日—12月24日在东海陆架海域(24.0°—32.0°N,120.0°—127.0°E)进行的综合采样调查,对调查海域浮游植物的群集特征进行了研究.本次调查共发现浮游植物4门64属145种(包括未定名种),其中硅藻是该调查海区浮游植物的主要功能群,其次为甲藻.主要的优势种为菱形海线藻、圆海链藻、丹麦细柱藻、斯氏几内亚藻、尖刺伪菱形藻和铁氏束毛藻等.浮游植物细胞丰度为0.09~5.11cells.ml-1,平均值为4.92cells.ml-1,秋季东海陆架浮游植物细胞丰度的平面分布主要由浮游硅藻刻画,其高值出现在调查区的北、东部离岸海域,细胞丰度大于30cells.ml-1.浮游植物及硅藻和甲藻的细胞丰度垂直变化趋势基本上都是随着水深增加,丰度逐渐减小.各个断面细胞丰度密集区主要集中在表层,个别站位的中层和底层也出现浮游植物密集区.调查区浮游植物的多样性指数平均值为2.80,其高值位于调查区东北和东南部,物种均匀度指数平均值为0.81,其高值位于调查区中部,生物多样性的分布与细胞丰度的分布一致.从Pearson相关性指数来看,亚硝酸盐、溶解态有机氮(DON)和温度显著影响调查区浮游植物的生长.
王丹孙军安佰正倪晓波刘素美
关键词:浮游植物物种组成陆架
2006年夏季长江口及其邻近水域浮游植物群集被引量:18
2009年
根据2006年8月在长江口及其邻近水域(30°30′N~32°30′N,121°E~123°E)39个观测站采集的浮游植物水样,研究了该水域浮游植物群集特征。调查区浮游植物以硅藻和甲藻为主,此外还有少量的金藻、蓝藻和绿藻。浮游植物主要优势物种为脆指管藻(Dactyliosolen fragilissima)和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浮游植物细胞丰度介于0.27~4830.09cells.mL-1,平均为290.92cells.mL-1,高值出现在调查区122°30′E~123°E水域,近岸细胞丰度较低。浮游植物细胞丰度的垂直分布特征是随水深增加先增大后减小,最大值出现在10m层。调查区两个断面细胞丰度由沿岸至冲淡水域呈增加趋势,但在调查区靠近外海一侧出现细胞丰度最低值。
赵冉白洁孙军王丹何青
关键词:浮游植物长江口群集
乐清湾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特征及其对水产养殖的响应被引量:29
2007年
乐清湾大型底栖生物的四季采样研究,发现124种大型底栖生物,其中多毛类41种、软体动物37种、甲壳类22种、棘皮动物10种和其他类14种。乐清湾大型底栖生物年均生物量41.95g·m-2,年均密度85个·m-2,生物量棘皮动物居首(约占60%);密度软体动物最大(约占35%)。生物量和密度分布春季为最高。对乐清湾大型底栖生物分布现状与以往资料及邻近海湾进行了比较,并将大型底栖生物群落对乐清湾牡蛎养殖和网箱养殖的响应做了分析探讨。
杨俊毅高爱根宁修仁张东声
关键词:大型底栖生物生态水产养殖
2005年夏季长江口水域浮游植物群集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被引量:39
2010年
根据2005年9月8—15日在长江口及其邻近水域(30.5°32.5°N,121.0°123.5°E)进行的多学科外业航次调查所获资料,对调查区浮游植物的群集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鉴定浮游植物98种(含变种和变型),硅藻是浮游植物中的主要类群;浮游植物生态类型多为温带近岸种,少数为暖水种和大洋种;优势种主要为多尼骨条藻、尖刺伪菱形藻、柔弱几内亚藻、翼鼻状藻细长变型和柔弱伪菱形藻;细胞丰度平均为256.4个·mL-1,高值出现在调查区的中部偏南及东北部海域;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物种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的分布显示:调查区东南部海域浮游植物多样性程度较高,物种均一性较好。物种与环境的典范对应分析显示:甲藻与环境因子中溶解氧的关系较为密切;多尼骨条藻与海水中硅酸盐和硝酸盐的关系较为密切,与海水盐度有很大的负相关性;各物种在排序图中的位置反映了其对不同环境资源的生态需求。
栾青杉孙军
关键词:浮游植物典范对应分析长江口
春季东海产卵场及其邻近海域的浮游植物群落被引量:23
2009年
根据2007年5月在东海产卵场及其邻近海域(26°50′~34°07′N,120°50′~123°59′E)进行的多学科综合调查,研究了该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的结构特征。经Utermohl方法分析,共发现浮游植物4门55属144种,其主要类群为硅藻和甲藻,优势物种为柔弱伪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delicatissima)、具齿原甲藻(Prorocendrum dentatum=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和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浮游植物的细胞丰度介于0.1×10^3~1158.6×10^3个/L,平均值为78.9×10^3个/L;细胞丰度在表层较高,随水深增加而降低;袁层的高值主要分布在长江口至南麂列岛的咸淡水交汇处以及象山外海域。调查区浮游植物群落的多样性总体水平较低,Shannon-Wiener指数和Pielou指数均与细胞丰度呈镶嵌分布,细胞丰度较高的区域多样性水平较低。
谭书杰宫相忠孙军倪晓波宋书群何青
关键词:浮游植物群落结构
2009年春季南黄海聚球藻生长率、被摄食消亡率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被引量:5
2011年
2009年春季(3—4月)在南黄海海域采用选择性代谢抑制剂技术测定了微微型光合浮游生物——聚球藻Synechococcus spp.的生长率和被摄食消亡率,研究了其空间分布格局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并根据生长率估算了聚球藻碳生物量、碳生产力及其对微微型光合浮游生物总碳生物量的贡献。结果表明,在真光层内,聚球藻平均生长率为(0.61±0.84)/d,平均被摄食消亡率为(0.23±0.35)/d,两者均明显受温度、盐度和透明度的影响。聚球藻生长率和被摄食消亡率的平面分布格局均是近岸(>0.3/d)高于中央海域(<0.3/d);在垂直分布上,聚球藻的高生长率大多出现在次表层(10%I0)。聚球藻生长率与被摄食消亡率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调查海域聚球藻的碳生物量平均值为(0.86±0.81)mg/m3(以C计),占微微型光合浮游生物总碳生物量的比率较低,仅为12.6%,碳生产力更低,平均值为(0.25±0.24)mg/(m2·d)(以C计)。
乐凤凤刘诚刚郝锵翟红昌周光东
关键词:南黄海生长率
海洋浮游植物溶解有机碳释放研究进展被引量:19
2010年
溶解有机碳(DOC)是海洋中最大的有机碳库,其中化学性质不稳定的成分大部分来自海洋浮游植物的释放。简要回顾了浮游植物溶解有机碳释放研究的发展历史,从光合作用合成的溶解有机碳(PDOC)释放占初级生产力的比重,PDOC的化学组成,浮游植物DOC释放的途径与机制,PDOC释放的环境调控,浮游植物群落组成对PDOC释放的影响,以及浮游植物释放DOC对异养细菌的生态意义等方面对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和分析。讨论了浮游植物溶解有机碳释放研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对PDOC初级生产力测定的推广和相关研究的深化提出建议。
刘诚刚宁修仁郝锵乐凤凤
关键词:浮游植物溶解有机碳初级生产力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