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1YJC190015)

作品数:4 被引量:198H指数:4
相关作者:刘霞申继亮赵景欣师保国肖敏敏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哲学宗教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3篇幸福感
  • 3篇流动儿童
  • 2篇知觉
  • 2篇歧视知觉
  • 1篇心理
  • 1篇中介
  • 1篇中介机制
  • 1篇少年
  • 1篇青少年
  • 1篇人格
  • 1篇中农
  • 1篇主观幸福
  • 1篇主观幸福感
  • 1篇子女
  • 1篇自尊
  • 1篇民工子女
  • 1篇城镇化
  • 1篇城镇化进程

机构

  • 3篇北京师范大学
  • 2篇首都师范大学
  • 2篇山东师范大学

作者

  • 3篇刘霞
  • 2篇赵景欣
  • 2篇师保国
  • 2篇申继亮
  • 1篇刘欣
  • 1篇肖敏敏

传媒

  • 1篇心理学报
  • 1篇心理科学
  • 1篇贵州师范大学...
  • 1篇心理发展与教...

年份

  • 1篇2015
  • 2篇2013
  • 1篇2012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个体和群体歧视知觉对流动儿童主观幸福感的影响被引量:33
2013年
采用整班联系、自愿参加的方式,通过匿名方式对北京市1552名流动儿童施测个体和群体歧视知觉问卷、积极/消极情感量表、生活满意度量表、内群体认同测验与群体地位感测验,探讨个体和群体歧视知觉埘流动儿童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及内群体认同感和群体地位感在其中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1)个体和群体歧视知觉与流动儿童的主观幸福感、内群体情感认同及群体地位感之间存在显著性相关,与内群体认知认同之间相关不显著。(2)个体歧视知觉对流动儿童的主观幸福感存在直接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并通过降低流动儿童的群体地位感,进而间接地负向影响流动儿童的主观幸福感;(3)群体歧视知觉对流动儿童的主观幸福感也存在直接显著的消极影响,并同时借助于群体地位感的中介作用,以及内群体情感认同和群体地位感的双重中介作用,间接地降低流动儿童的主观幸福感。
刘霞
关键词:流动儿童歧视知觉主观幸福感
流动儿童的自尊与幸福感——不同学校类型的作用被引量:10
2012年
选取836名流动儿童和城市儿童为问卷调查对象,考察了流动儿童的自尊和幸福感的特点及关系。结果发现:城市儿童的自尊和幸福感水平显著高于流动儿童,不同学校类型的流动儿童的自尊和幸福感存在显著差异;对于流动儿童,自尊在年级与不同学校类型上的交互作用显著;通过回归分析发现流动儿童的自尊可以显著预测其幸福感;年级在流动儿童自尊和幸福感的关系上有显著的调节作用。
刘欣师保国肖敏敏
关键词:流动儿童自尊幸福感
歧视知觉对城市流动儿童幸福感的影响:中介机制及归属需要的调节作用被引量:116
2013年
采用整群取样法对选自北京市的1551名流动儿童进行测查,探讨歧视知觉对城市流动儿童的个体和群体幸福感的影响机制,即内群体认同和群体地位感在其中的中介作用,以及不同归属需要下内群体认同和群体地位感的中介作用差异。结果表明:(1)公立学校小学流动儿童的个体和群体幸福感相对较高;流动男生比流动女生具有较高的生活满意度,流动女生比流动男生具有较高的群体幸福感。(2)歧视知觉对城市流动儿童的个体和群体幸福感存在直接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并通过内群体情感认同和群体地位感的中介作用负向预测群体幸福感。(3)不同归属需要下歧视知觉对个体和群体幸福感的作用机制存在差异。在高归属需要组,歧视知觉对个体幸福感存在直接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并通过群体地位感和群体幸福感的双重中介消极地影响个体幸福感;歧视知觉完全通过群体地位感的中介消极地影响群体幸福感。在低归属需要组,歧视知觉对个体幸福感既存在直接的负向预测作用,也通过内群体情感认同和群体地位感的中介发挥间接性的积极作用;歧视知觉对群体幸福感只存在间接的消极影响,内群体情感认同和群体地位感在其中发挥完全中介作用。这表明,内群体情感认同和群体地位感在流动儿童歧视知觉与幸福感之间的中介效应受到归属需要的调节影响。
刘霞赵景欣申继亮
关键词:歧视知觉幸福感流动儿童
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子女心理发展研究被引量:65
2015年
农村留守儿童和城乡流动儿童的心理适应不仅关系着其自身的健康发展与素质提升,对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也具有重要意义。自2004年以来,我们对农村留守儿童和城乡流动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状况、发展环境、影响因素及其内部机制等问题进行了长期研究,本文将对我们多年来在该领域取得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主要阐述三个方面的问题:留守与流动,哪种处境对儿童的发展更有利;流动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带来的压力与挑战,即流动儿童的城市适应状况及其影响机制;留守环境下儿童的心理适应状况,以及改善留守儿童情绪和行为适应问题的影响机制。最后,结合当前研究现状,提出了下一步研究的建议。
申继亮刘霞赵景欣师保国
关键词:青少年人格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