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1CD099)

作品数:9 被引量:59H指数:5
相关作者:博特乐图石田立王晶晶乌云娜姚小雪更多>>
相关机构:内蒙古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艺术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艺术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5篇音乐
  • 3篇蒙古族
  • 2篇音乐生活
  • 2篇蒙古族音乐
  • 2篇民歌
  • 2篇古族
  • 2篇表演
  • 2篇传承
  • 1篇仪式
  • 1篇仪式音乐
  • 1篇音乐传承
  • 1篇语境
  • 1篇征用
  • 1篇三弦
  • 1篇少数民族地区
  • 1篇少数民族音乐
  • 1篇文化
  • 1篇文化重构
  • 1篇蒙古民歌
  • 1篇民族

机构

  • 9篇内蒙古大学

作者

  • 6篇博特乐图
  • 1篇乌云娜
  • 1篇姚小雪
  • 1篇石田立
  • 1篇王晶晶

传媒

  • 2篇歌海
  • 2篇内蒙古大学艺...
  • 1篇中国音乐学
  • 1篇中国音乐
  • 1篇音乐艺术(上...
  • 1篇音乐探索
  • 1篇人民音乐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5
  • 4篇2013
  • 3篇2012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解放初期内蒙古东部地区民歌搜集活动与《蒙古民歌集》《东蒙民歌选》被引量:2
2013年
1949年出版的《蒙古民歌集》是中国蒙古族历史上第一部民歌集,1952年出版的《东蒙民歌选》是建国初期最具影响的蒙古族民歌集。这两部民歌集,都是在安波的直接主持下完成的。1947年,冀察热辽鲁迅艺术文学院在赤峰建立,时任院长的安波,与年轻教师许直和学员胡尔查,在鲁艺蒙古族学员、宣传队成员和内蒙古自治学院蒙古族学员以及当地牧民中展开调查,搜集大量民歌,并于1949年编辑出版了《蒙古民歌集》。时隔两年之后,安波与许直在此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翻译和充实,于1952年编辑出版了《东蒙民歌选》。两部民歌集,对后来蒙古族民歌的搜集、整理、研究、传播、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王晶晶
城乡关系视野中的蒙古族传统音乐的存承被引量:5
2013年
关于当代蒙古族音乐生活的变迁及传统音乐的存承问题,都可以在城乡关系的探讨中寻找答案。草原的城镇化,促使出现了以城镇为中心形成同质化、普世化的现代音乐生活方式,同时它从城镇向牧区扩散,深刻地改变着牧民固有的音乐生活方式,进而对传统音乐的存承造成影响。城镇化及城镇导向的现代音乐生活方式的建构,是一种各种空间重组的过程。在民族化与国家化、地方化与世界化的两对双向互动当中,形成了蒙古族当代音乐文化生态景观。教育是实现民族现代化的主要手段。现代教育正在建构和普及"超民族性"和"超地方性"的普遍性知识话语体系的同时,正在消解地方传统音乐的固有存承模式。而城镇音乐生活的乡土取向、现代教育对传统音乐的征用,则体现了当代城乡互动以及民族音乐生活现代化的复杂性。
博特乐图
关键词:城乡关系音乐生活传统音乐
“潮尔—呼麦”体系的基本模式及其表现形式——兼谈蒙古族呼麦的保护被引量:20
2012年
由一个持续低音声部和一个旋律声部构成的"潮尔—呼麦"体系声部机理,是蒙古族多声音乐的基本模式。这一基本模式既有独立体裁的,亦有附着形态的;有人声的、器声的以及人器声混合的。呼麦是其中之一。对呼麦属性特征的认识和对其各种存在状况的了解,以及对呼麦与"潮尔—呼麦"体系各种表现形式之间联系与差别的把握,是呼麦非遗保护工作的关键。
博特乐图
关键词:潮尔呼麦
巴尔虎宝格德乌拉祭山仪式个案调查报告被引量:1
2012年
通过对巴尔虎宝格德乌拉祭山仪式个案的田野调查,将研究对象置于巴尔虎社会转型与生活变迁的宏观历史背景及民俗生活场域当中进行观照,对巴尔虎音乐的传统及其现代环境下的多元构成进行综合研究,分析讨论其背后的原因和动力,并通过祭山仪式个案来阐释传统在当下的重构以及音乐在仪式中的意义、功能,运作情况及其变迁。
乌云娜
关键词:巴尔虎仪式音乐
高校到底培养什么样的传承人?——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民族音乐传承班的探索被引量:16
2015年
随着传统音乐艺术存承空间的日益恶化,具有原生品质的民族音乐大师越来越少,而作为使知识传承唯一“合法化”的学校教学平台,在民族音乐传承与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内蒙古、新疆、贵州、云南、广西、西藏、黑龙江等少数民族地区的音乐高校,都根据当地少数民族音乐资源特征,尝试着传统音乐学校传承的实践,成效显著。然而,随着高校民族音乐传承实践的不断深入,有不少问题逐渐显露出来。
博特乐图
关键词:民族音乐传承传承人高校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音乐
城镇化与蒙古族音乐生活的变迁——当代蒙古族音乐生活状况调查之一被引量:7
2013年
城镇化导致的社会流动使进城牧民的音乐生活分化成彼此不同的几个领域。城镇常住居民代际之间音乐生活方式的割裂,进城就读牧区孩子与传统音乐生活的脱离,陪读老人和牧民工等城市"边缘人"在面对现代音乐生活时的无奈,音乐打工人群对传统资源的改造利用等,勾画出当代进城牧民的音乐生活景观。城镇居民族际间的交流融合,使不同民族音乐生活方式趋同的同时,出现了族际共享为特征的新兴音乐体裁"草原歌曲"。草原小镇一场宴会的例子告诉我们,现代化正在分解着地方群体固有的音乐生活方式,同时又不断将传统的和地方性的元素融入到当下生活当中,构成现代草原城镇音乐生活的新秩序。
博特乐图
关键词:蒙古族城镇化音乐生活
传统资源的现代征用——以呼和浩特市海伦酒吧的科尔沁民歌表演为例
2013年
作为一个综合性的娱乐场所,最初发端于欧洲大陆的酒吧,在呼和浩特已得到越来越多来自社会各界的认可。作为一种新型的娱乐方式,酒吧具有时尚、前卫的本质,这些内在本质也彰显出其追求个性化发展的文化特征。以海伦酒吧为例,通过对其中的科尔沁民歌表演形式的描述,来反观蒙古族传统音乐在呼和浩特酒吧中的生存样貌,并对其所映射出的文化特点进行分析与阐释。
姚小雪
关键词:科尔沁民歌文化重构
中国蒙古三弦的地方传统及其传承形态被引量:3
2012年
中国境内蒙古地区蒙古三弦艺术有科尔沁、锡林郭勒—察哈尔、鄂尔多斯三种地方性风格。蒙古三弦的传承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作为合奏乐器,是东蒙合奏、阿斯尔、鄂尔多斯乃日等乐种中的主要乐器;二是作为伴奏乐器,在东蒙、鄂尔多斯、察哈尔等地区,三弦广泛用于民歌的伴奏,并与特定的地方性歌种、器乐形成了共生关系。而蒙古三弦艺术的研究一方面需要从"共性中找差异",尤其与汉族三弦进行比较研究;另一方面则需要从"整体中找个别",将其放置在"蒙古族合奏乐"这一整体中进行全方位观照。
博特乐图石田立
关键词:传承
口头表演的过程表述--以蒙古族音乐的口传性研究为例被引量:6
2017年
对于口头传统来说,文本是表演的产物。口头表演中,艺人调动和运用自己业已积累的传统元素,将新的曲目"装入"到已有的框架中,完成新曲目的演唱。于是,思维和行为在表演中融合为一体,通过表演生成为文本。这样,表演前的思维与表演后的文本,由表演所联结,形成"表演前——表演——表演后"的过程结构。表演是在艺人与受众共同建立的语境中进行,同时存在于一个相互关联的事件网络之中。语境和事件为表演和文本赋予了意义。
博特乐图
关键词:表演过程语境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