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070427)
- 作品数:5 被引量:28H指数:4
- 相关作者:王敏付骞千王慧君张翠萍林冬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天津医科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卫生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1186例HLA基因与白血病相关性分析研究被引量:7
- 2014年
- 本研究探讨HLA-A、B、DRB1基因与3种常见白血病的相关性,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with sequence-specific primers,PCR-SSP)技术,对1186例的白血病患者(ALL 326例、AML 545例、CML 315例)进行HLA分型,与1234份健康非亲缘供者进行显著性比较,用Bonferroni校正法进行校正。结果表明:ALL患者组与对照组相比,HLA-DRB1*09的等位基因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10.87%vs 16.08%;Pc=0.014,OR=0.637,95%CI=0.487-0.834);CML患者组与对照组相比,HLA-B*18的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1.28%vs 0.20%;Pc=0.039,OR=6.336,95%CI=2.066-19.434)。某些HLA分子和白血病之间可能存在正相关和负相关。HLA-DRB1*09和ALL呈负相关表明,DRR1*09通过限制T细胞免疫反应在早期白血病性事件中起着重要作用;而HLA-B*18和CML呈正相关,提示B*18分子可能不主动呈递特异性白血病抗原,导致免疫逃逸。结论:本研究为临床对白血病的免疫治疗提供一些线索和思路。
- 王晓静张益枝孙海燕李庆华汝昆
- 关键词:HLA基因白血病免疫治疗
- 转录因子GATA-2对iASPP基因的转录调控研究被引量:3
- 2013年
- 癌基因iASPP促进细胞增殖、抑制细胞凋亡,其转录起始位点上游序列有转录因子GATA-2的假定结合位点,GATA-2在造血干/祖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中起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探讨GATA-2对iASPP的转录调控作用。首先检测了部分白血病细胞系中iASPP和GATA-2蛋白的表达,然后构建带有GATA-2开放读码框的真核表达载体与带有iASPP转录起始位点上游3000 bp至下游500 bp序列中GATA-2假定结合位点的荧光素酶报告载体,共转染HEK293和CV-1细胞,检测荧光素酶活性,并对荧光素酶活性上调的结合位点区进行染色质免疫共沉淀实验。结果显示,白血病细胞系中iASPP高表达的细胞大多存在GATA-2的高表达;GATA-2对iASPP报告基因荧光素酶活性有显著影响,并呈现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当pCMV5-GATA2转染剂量上升至100 ng时,iASPP荧光素酶活性在HEK293细胞中上调到2倍;此转录激活作用在CV-1细胞中尤为显著,荧光素酶活性上调可达6.7。染色质免疫共沉淀结果证实GATA-2与iASPP转录起始区nt-361~-334有特异性结合。结论:转录因子GATA-2可以与iASPP的转录调控区结合,并促进iASPP基因转录。
- 邢海燕贾玉娇唐克晶田征陈一瑞饶青王敏王建祥
- 关键词:GATA-2IASPP转录调控
- 初诊急性髓系白血病骨髓CD34^+ CD38^-细胞群比例是初次诱导缓解率的预后因素被引量:4
- 2011年
- 为了研究非M3急性髓系白血病(AML non-M3)CD34+CD38-细胞群及其G0期比例与临床和实验室特征的关系,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40例初治AML non-M3骨髓单个核细胞CD34和CD38的表达,测定各群细胞的细胞周期,并分析CD34+CD38-细胞群及其G0期比例与临床实验室特征及初次诱导缓解率的关系。结果显示,CD34+CD38-细胞群及其G0期的比例与染色体核型、初诊WBC计数及FLT3/ITD阳性均无明显相关性,但与诱导治疗后骨髓中幼稚细胞比例相关。诱导停疗第7天骨髓中有幼稚细胞患者CD34+CD38-细胞比例为(12.47±26.26)%,诱导停疗第7天无幼稚细胞患者CD34+CD38-细胞比例为(2.62±7.20)%(p=0.031)。诱导停疗第1天骨髓中可见幼稚细胞患者CD34+细胞群比例为(17.40±21.20)%,而诱导停疗第1天无幼稚细胞患者该比例为(5.64±6.96)%(p=0.001)。CR组患者治疗前CD34+CD38-细胞群的比例为(2.51±9.72)%,明显低于非CR组患者(24.92±27.04%)(p=0.001)。而在AML non-M2b患者中,CR组患者治疗前CD34+CD38-细胞群的比例为(1.60±4.82)%,较非CR组患者更为降低(p<0.001)。单因素分析显示,诱导化疗后是否取得CR与年龄(p=0.022)、CD34+CD38-细胞群比例(p=0.008)、诱导停疗第7天骨髓幼稚细胞比例(p=0.011)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仅有CD34+CD38-细胞群的比例与是否获得CR有相关趋势(p=0.052)。结论:初治AML患者CD34+CD38-细胞群的比例是AML初次诱导缓解率的预后因素。
- 张翠萍魏辉王慧君怀磊何侃陈一瑞林冬王建祥
- 关键词:急性髓系白血病缓解率
- 初诊急性髓系白血病NPM1突变患者临床特征的研究被引量:9
- 2014年
- 本研究探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NPM1基因第12外显子突变的临床特点及其与FLT3-ITD和IDH1突变的相互关系。收集AML患者骨髓标本,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按WHO标准诊断分型。抽提基因组DNA,采用PCR后测序方法检测NPM1突变。结果表明,对389例AML的标本检测发现,NPM1突变的发生率为14.1%(55/389);FLT3-ITD突变的发生率为14.7%(57/389),IDH1突变的发生率为6.4%(25/389)。在AML1-ETO、PML-RARA和CBF-MYH11融合基因的AML中没有发现NPM1突变,NPM1突变组FLT3-ITD和IDH1突变的发生率分别为29.1%和12.7%,显著高于NPM1未突变组的12.3%和5.4%。NPM突变易于发生在正常核型AML中,发生率为26.5%(35/132)。NPM1突变的AML具有发病年龄偏大、血小板数高、易于发生在AML-M5、CD34阳性比例低、易于与FLT3-ITD和IDH1突变伴发等临床特点。NPM1突变阴性组的1个疗程CR率为69.8%,NPM1突变阳性组的1个疗程CR率为72.2%,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7)。结论:NPM1突变的AML具有独特的临床特点,易于与FLT3-ITD和IDH1突变共存,而不会与AML1-ETO、PML-RARA和CBF-MYH11融合基因共存。
- 魏辉张轶群林冬王迎周春林刘兵城李巍饶青王敏秘营昌王建祥
- 关键词:急性髓系白血病NPM1基因突变FLT3基因突变
- 利用石蜡包埋组织进行BIOMED-2标准化IG/TCR基因重排检测在淋巴瘤诊断中的意义被引量:5
- 2014年
- 目的 探讨利用石蜡包埋组织(FFPE)标本进行BIOMED-2标准化IG/TCR基因重排检测在淋巴瘤诊断中的可行性以及提取DNA的扩增最大片段与IGH V-J不同引物区域阳性检出率之间的关系.方法 从50例患者FFPE标本中提取DNA.采用BIOMED-2系统引物,进行多重PCR扩增并应用PCR片段分析法进行IG/TCR基因重排的克隆性分析.结果 ①DNA由原浓度(100~500ng/μl)稀释至50~100 ng/μl后,30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蜡卷标本DNA扩增最大片段(300~400bp)含量由10.0%提高到90.0% (P<0.01),IGH+IGK阳性率由46.7%提高至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石蜡切片标本DNA扩增最大片段均在300 bp以上,IGH+IGK阳性率为96.7%.蜡卷标本与石蜡切片标本IGH+IGK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95).②在DNA高浓度时,提取的DNA扩增最大片段以100或200 bp为主,短片段IGH FR3的检出率比长片段IGH FR1更加稳定.③13例外周T细胞淋巴瘤患者标本TCRG+TCRB均为阳性,对照组7例反应性淋巴组织增生患者IG/TCR未见克隆阳性.结论 DNA浓度的稀释是唯一提高DNA最大片段扩增比例及克隆性检出率的方法;短片段IGH FR3的检出率几乎不受DNA浓度的影响.利用FFPE标本进行BIOMED-2标准化IG/TCR基因重排检测对于淋巴瘤的诊断有指导意义.
- 艾晓非付骞千王君郑迎春韩聪李庆华孙琦汝昆
- 关键词:石蜡包埋基因重排聚合酶链反应淋巴瘤